个性说说网

苏轼生平简介100字(精选文案128句)

一、苏轼生平

1、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2、除了写诗,苏东坡还有另一个人生爱好,那便是吃。

3、元符元年(1098年)戊寅六十三岁

4、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佛印完全不讲究这个,上来就把东坡怼了一顿。而这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苏东坡如当头棒喝,了悟到自己身上很多的缺陷。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讲话技巧的。

6、苏东坡在看到“放屁”两个大字时,第一反应就是火冒三丈,连喊:“岂有此理?”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算帐,那知禅师早已吩咐下来:“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更加火大,不管三七直奔佛印处,正要推门进去时,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

7、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一样。

8、苏轼和苏辙这两个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

9、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10、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1、“二起”:东山再起。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12、苏东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斜杠青年,这道菜就是好的证明。他无论顺境逆境,都可以找到方式来抒发,写词如此,做饭如此。东坡肉,不仅是苏轼被贬之后的一道名菜,苏轼还用自己的才华写了一首《猪肉颂》,颇有今日青年在“内卷”之后“躺平”的意味。

13、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三十二岁

14、现当代文学网读书群:469077691

15、初,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后来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任知州。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乌台诗案后,任黄州团练副使。司马光废除新法后,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16、因为灵魂有趣,所以生性乐观。

17、然而,这可能并非苏轼的初衷。

18、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19、原本欲拔擢为第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而取为第一的是曾巩,正是阴错阳差,弄巧成拙。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居曾巩之前,中乙科。

2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苏轼生平简介100字

1、苏轼轶事之东坡至宝

2、除了下苦功,苏东坡一生都在勤奋地思考,在接受新知识,他从不自满,而是一直都在补充自己。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一直在给自己充电,在接受新的知识,他学习的门类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

3、苏东坡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平易近人。很多人因为成就高,就变得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苏东坡不是这样,他不管对方的身份如何,他始终以一颗坦诚的心跟人家相交,所以苏东坡从来不吝惜自己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才华,他很愿意为人家服务。比如说书法,当时人们愿意得到苏东坡的字,朝中所有的文官都有他的作品。

4、两人应酬文字很多,多为人所传诵。

5、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六十五岁

6、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

7、这种能在这种绝境中逆行,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道理,他置身以教告诉后人:人生不应失去应有价值。

8、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9、古人常说,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是说,一个人要想劝别人改正错误,需要先夸奖他的好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10、完完全全点满了“吃”这个技能点。

11、历时8年,不说一句没根据的话

12、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13、王朝云和苏轼相处相伴也有20多年,而且在1083年给苏轼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当时取名苏遁。苏轼曾给这个小儿子作了一首自嘲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但事与愿违,这个孩子没满周岁,死在苏轼的贬谪途中。这是王朝云生的孩子,她的痛可想而知,苏东坡有诗云“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真是字字血泪,痛断肝肠。

14、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二十六岁

15、“大江东去,浪淘尽”,

16、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苏洵,母程氏。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苏轼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其父亲将他命名“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有一个弟弟苏辙小他2岁(1039年出生),两兄弟从小到大一起读书游玩,后来也同一年中进士。

17、可是,命运从来不会眷顾有情人,新房子尚未竣工,王朝云因瘟疫被夺去了生命,卒于惠州。这座房子被后人称为“朝云堂”。苏东坡在朝云墓址所在的惠州西湖建过一个六如亭,亭子上有他亲笔写下的一幅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18、ID:zuiaidongpo

19、他不再想着怎么讽刺别人了,相反他倒时常毫不手软地嘲弄起了自己。

20、读出不为平凡、豁达洒脱的力量

三、苏轼生平

1、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2、苏辙亦然,苏辙不愿做那个亦步亦趋的车辙,祸福他也不在乎,在乎的也只是活出自己。

3、他一面照顾哥哥的家人,一面用自己的官职来保取哥哥的平安。

4、4月22日晚,“世界读书日”前夕,西岭雪应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之邀,在西安家中,以“云讲堂”的形式,直播主讲了《人人都爱苏东坡》。当天进入直播间收听讲座的读者达33000多人次。

5、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6、但难过的是当时的惠州,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8、就在苏氏父子沉浸在喜悦中时,传来了苏夫人去世的消息,三人急忙返家。想到母亲临终时全仗王弗照料,苏轼对妻子有感激也有愧疚,所以守丧期间对妻子好。之后苏轼赴凤翔上任,也带上了妻子。苏轼视妻如友,什么事都和王弗商量。“男人对妻子大的尊重不是给她钱花,而是肯把公事和她说,因为这是真正把妻子当成了好伙伴。”西岭雪笑称。

9、对于“看透必说透”的严重后果,苏东坡清楚,只是受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而不能自已。且看其《洗儿诗》——

10、此年西夏攻宋,宋兵败求和。

1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12、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次年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苏辙作墓志铭。

13、《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14、元丰八年(1085年)乙丑五十岁

15、刚到海南时,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16、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十二岁

17、这其实就是——白水煮肉!

18、倒是一道适合懒人的快手料理。

19、更重要的是除了种田和当官之外,

20、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四、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报告研究内容

1、我们今天了解的苏东坡是文学家、艺术家,实际上,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在工程技术方面都努力。我们现在看《苏东坡全集》中有很多文章不是谈文学艺术,他有一篇文章专门谈怎么嫁接果树,他说把果树的两个枝条连在一起,涂上一种四川产的野生芋头的汁,这样嫁接的地方容易存活,他还写过文章推广当时的新农具、当时的新稻种等等。

2、《石林燕语》卷二云:“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3、在文学界,作者名气大、出版时间早的人物传记,难以超越。

4、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一岁

5、▲四川眉山三苏纪念馆。

6、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同样是文坛上了不起的人物。

7、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8、正月自颖州移知郓州,寻改扬州,三月到任;七月,内调为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八月兼侍读;九月至京;十一月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上,充礼部尚书。

9、元祐四年(1089年)己巳五十四岁

10、“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2、宋英宗崩,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

13、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14、“居士”是对那些住在家里的佛教徒的称呼。居士信佛,但可以不受佛教一些戒律的限制,所以自称“东坡居士”的苏轼虽然看破红尘进入佛门,但肉还是可以吃的。当过大官的他,仍爱好美食,却没有心情去酒楼饭店,便亲自动手来烹调了,由此排遣寂寞与烦闷。

15、有一次,他炼丹失败,于是嘲笑自己说:穷的一毛钱都没了,还惦记着烧铅炼丹,炼到胡子都白了,丹也没练成,真是可怜可恨。

16、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17、官场上失的意,全都化为动力。

18、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酝酿变法。

19、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

20、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五、苏轼生平思维导图

1、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天才、黄州罪犯、副宰相、惠州罪犯、儋州罪犯。可是尽管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苏轼仿佛是打不倒的不倒翁,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

2、苏迨[dài)(1070——1126年),苏轼次子,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曾任宋承务郎、饶州太常博士、进士、朝汉大夫、参广东省政、朝散郎、尚书驾部员外郎。苏迨著有《正蒙序》、《洛阳论议》。

3、离别数日后,弟弟给哥哥寄了一首伤感的怀旧诗: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

6、▲作于1082年9月,制图©孤城

7、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8、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

9、▋迟子建:愿能人生望窗外自然老去

10、被贬到湖北黄州担任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

11、在杭州通判任。七月循行属县,八月监试进士。时卢秉提举两浙盐事,改革盐法,十二月,苏轼被命监视开运盐河,至湖州考察堤岸,又至秀州。

12、1101年,66岁的苏东坡获准回归,他乘船北上,“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已经病重的东坡还不忘调侃道:“大家莫不是来围观怎么杀我吧?”

13、1094年,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此时他已年近花甲,自知去这一岭南蛮荒之地是有去无回,就把身边的仆人、使女等遣散了,只有王朝云坚持要陪伴他。结果王朝云在惠州染病身亡,年仅34岁。

14、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有一天退朝回家,吃完饭摸着肚子,问身边的人道:“你们说这里面是什么?”

15、42岁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

16、王弗“敏而静”,聪慧机敏而沉稳雅静。在洞察世事、明晰厉害方面,似乎远胜于苏东坡。她对丈夫佩服,但是,她也深知丈夫那坦白直爽急躁火爆的性格还需要她悉心照顾。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所以,大多数时候他则事事听从妻子。

17、当时朝堂之上流行新旧两党站队,苏东坡从施政的具体措施出发,对两方都不满意。他不肯站队,不设立场,凡事都是就事论事。

18、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坡的确无愧于千年英雄。

19、乌台诗案,皇帝派人抓他,一开始他也吓得手足无措,躲在屋里不敢出来。

20、新党施行新法的时候,他提意见,因为新法很多政策是误国误民。旧党全部废除新法的时候,他也提意见,因为他认为有些新法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不能因人废事。

六、苏轼生平

1、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1094年,高太后离世,庸弱的宋哲宗亲政,刚刚稳住阵脚的旧党被全面罢黜,新党重新得势,而且这一轮上位的多是心胸狭窄的奸佞之徒。

3、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

4、苏轼年幼时父亲出游在外,母亲将其养大,并教他读书,曾令其以范滂为榜样。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5、苏东坡某次又因口出直言而得罪了同僚,回到家后,他问家人自己腹中有何物,众人答“都是文章”、“都是识见”等,苏轼皆不以为然。王朝云一语中的:“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闻言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6、而是他的东坡肉、东坡肘子、

7、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8、曾巩被召为史馆修撰,专典国史。

9、放逐的生活使他从刻薄的讽刺、尖锐的笔锋中逃出,一切愤怒都过去了,取而代之是阔达的态度。人会显得阔达,越是阔达,则说明曾经遭受的苦难越严厉。

10、除此之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几千首诗文他也留下不少,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还发明了“胸有成竹”“河东狮吼”等成语,是中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大家。

11、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12、东坡肉、东坡羮、东坡豆腐、羊蝎子、烤生蚝、东坡蜜酒使苏轼成为美食大家,东坡帽、东坡巾可谓设计大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可谓建筑大家。

13、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14、在翰林学士任,八月兼侍读。

15、1069年,刚刚登上皇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

16、在惠州,他抢不到好羊肉,只能买些羊脊骨,回家煮熟捞出,撒上盐和酒,放炭火上烤,然后敲敲打打,能吃上一天,后连等着吃骨头的狗都不高兴了。

17、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18、——由于“看透必说透”,导致身世坎坷,被聪明误了一生;于是,对儿子发出近于变态的“愚且鲁”愿望——稀里糊涂,平平安安地做公卿大员。实际上,是正话反说,是对“难得糊涂”、“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的公卿大员的辛辣讽刺。

19、东坡年少时,曾随父亲和弟弟一起到雅州(今四川雅安)游学,这座以多雨而著称的小城,是当时宋朝的西界。

20、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1079年8月,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并押解入京,关入御史台大牢,史称“乌台诗案”。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的第一个“文字狱”,主角正好是宋朝第一才子苏东坡。

2、王朝云与东坡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

3、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五十三岁

4、口感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十分好吃。

5、苏东坡默默启程,还没走出多远,圣旨又飞来说要贬到惠州。

6、佛印是在苏轼生命中出场频率高的僧人了。佛印禅师是宋代云门宗僧。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江西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进步神速,被称为神童。与苏轼常相往来。

7、皇祐元年(1049)己丑十四岁

8、但苏轼却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上一篇上一篇:春分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精选文案113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