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绂
1、田文镜担任河南总督时,李绂任职直隶总督。李绂走马上任时,经过田文镜辖区,见田文镜对属下过于严苛,便指责他“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于是,两人结下了冤家,相互攻击。李绂指责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田文镜反过来攻击李绂结党营私。
2、所以才有了李卫知道是李绂求见的时候,那种受宠若惊的表情了。因为如果放到真实历史场景中,这完全就是做梦。
3、同时,他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不要学明朝的东林党,动不动就妄议朝政,弹劾大臣。
4、赐进士出身:这个其实不是一个官职,而是朝廷给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才所评的学术称号而已。说的通俗一点儿,就像现代的学校考试一样,总有第一名,第二名之分的,而前几名当然是“好学生”了,自然是有奖励的,反之,倒数的学生什么都没有。
5、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江西乡试第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武科会试正、副主考官,云南、浙江乡试正考官等职。
6、李绂第一次出现在皇四子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桥段中,在三爷府,皇四子胤禛想要追回皇三子胤祉因为编书而挪借国库的三十万白银。就像皇四子胤禛所言:“借国债著韵书,恐怕于国计民生裨益不大啊”,黄患泛滥,百万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这个时候著书的意义何在?人都死光了,再给国家留下“经国之大典、不朽之盛事”的意义又何在?
7、比如“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皇四子胤禛,就是“好人”;比如“徒有贤名、收买人心”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坏人”。再比如“公忠体国、侠肝义胆”的皇十三子胤祥,就是“好人”;而“心如蛇蝎、一心敛财”的皇九子胤禟就是“坏人”。但这也只是夺嫡阵营不同造成的主观判断,更是“成者王侯败者贼”以后的必然结果,如果真要公平地予以客观评价,也就不能用简单的“好和坏”来评价。
8、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怨气所致。
9、普通民众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混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实现阶层跳跃,正所谓:
10、1727年,李绂离任直隶总督,转任工部侍郎。继任直隶总督宜兆熊见到粮仓里的粮食不见了6000多石,便弹劾知府曾逢圣、知县王游亏空钱粮。雍正皇帝认为曾逢圣、王游两人都是李绂推荐的,这种事情只能找李绂的麻烦。雍正皇帝当即免去李绂的官职,交给刑部、议政大臣会审,给他定了21条罪状,论律当斩。
11、而后就是在张廷玉举荐李绂之时,说了:
12、李绂是清流领袖,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自尊本分,洁身自好。
13、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
14、清朝入主中原一来,以明朝为鉴,特别注重朋党的问题。康熙朝的重臣明珠、索额图,皆以结党而遭受康熙的重罚。
15、总结:张廷璐和李紱都是属于不长眼的,就算他们本身做了很多对的事儿,但关键时候站错了队。后被杀头的杀头,罢官的罢官。也算是咎由自取。备注:本次回答基本上基于雍正王朝这本书,有正史有野史,大家可当个故事去看,别当真正的历史去看。
16、这不能顺是李卫这人人品差,而是在于李绂自己空谈大于实干能力导致的被李卫“看不起”。
17、在这场科举考试中,主考官是张廷璐,副考官是李绂。李绂闲逛伯伦不归酒楼发现端倪,先找张廷璐商议停考被拒,随后找到了三王爷胤祉,再然后就找到了刚刚回京述职的李卫。
1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9、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朝,李绂几乎是一个“另类”。因为他从不吃拿卡要,也不贪污腐败,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当李绂被抓到刑部时,刑部派人去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房间简陋,别无长物,就连夫人佩戴的首饰,都是铜制品,而非金银首饰。李绂好歹也是一名从一品的朝廷大员,清廉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
20、张廷玉的沉默,不是两不相帮,恰恰是对两人的好的保护。此时的田文镜与李绂,两个人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既有功,但是同样也有着过失。
二、李绂
1、那考题到底是谁泄露的呢?终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当时的皇子——弘时(就是和后来的乾隆争皇帝位的那个)。但张廷路不敢指认弘时,因为这毕竟是皇帝的亲儿子。就把所有的责任揽到了自己头上,后被雍正腰斩而死。
2、按照清朝官制,各省总督缺出“开列具题”,凡外官不分满人或汉人,应升人员一并开列。总督按惯例应该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开列,以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抚升任。
3、因为朝廷对轿子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官员们乘坐轿子是要根据自己官职的大小来选择坐什么样的轿子,以及使用多少人来抬的。
4、况且这还是他登基后举行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所以一定不能搞砸。而李绂在知道考场有人作弊后,他立马请求张廷璐停考,这都足以说明李绂对这场考试的重视,同时他也知道这场考试对于雍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他出言不逊,顶撞了张廷璐,是谁给他的胆子?是朝廷的脸面和雍正的重视。正是因为雍正对这场考试的极其重视,所以更不能出差错,刻意隐瞒不仅是欺君犯上,而且还是对自己担任的职务的不负责任,此时李绂分的清孰轻孰重,他选择后者,停止考试封锁考场,在当时看来是狠狠的打了雍正的脸。可是过后我们再来看,这样不仅维护了朝廷的体面,又保持了科举的神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5、“你这个人我知道,你的事我也知道,我心里还不明白,你有理没理!你就不能等等瞧瞧?”
6、没想到,1729年,顺承郡王锡保奏报朝廷,称当初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是受到直隶总督李绂、吏部尚书蔡珽的指示。雍正皇帝勃然大怒,认为李绂、蔡珽、谢济世有结为朋党的嫌疑,立即派人将李绂捉拿,关押在刑部,等候议处。
7、但是,李绂也带着读书人的那份迂腐。比如,当诚亲王胤祉让李绂去找李卫帮忙时,李绂的不屑,诚亲王只能说“收起你的名仕派头,这个时候只有他才敢这么做。”这一点就说明李绂交往时对方的文化修养,所以一开始对于李卫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包括对监生出生的田文镜,由于田文镜在河南试行新政,得罪了李绂的同僚,并得罪了河南的读书人。
8、李绂不仅学问高,而且,在那个贪腐横行的年代,他能够始终保持洁身自好,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清官之一。
9、为了新政能够顺利的推行下去,雍正重用田文镜,让田文镜去做实际执行人。这也就意味着,田文镜是雍正的代理人。
10、后来雍正帝即位,李绂也在张廷玉的举荐下,成为了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副主考,因为揭发考场舞弊案有功,也深受雍正帝的信任,并放湖北巡抚。
11、但在雍正爷眼里:这就是结党营私,反对田文静,就是反对新政,反对新政,就是反对雍正。为他一怒之下要把李紱,以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12、可是等二人进屋对话之时,李卫却坐姿吊儿郎当,还当着李绂的面掏起了耳朵,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3、雍正杀李绂是假,敲打他以及反对“新政”的清流才是真;放过李绂是虚,实际上是给弘历铺路。
14、对于李绂的表现,雍正皇帝也给予了至高评价:
15、后来雍正四年,田文镜就对李绂开始报复,反告李绂结党私营,雍正五年(1727年),又说李绂庇护私党,议罪21款,结果李绂被革职交刑部审讯。
16、李卫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无法融入到学问圈(清流),李绂自命清高,也必然不会瞧得上李卫这种野路子的人。其实不仅仅李卫,田文镜也非进士出身,是监生的身份,一步步做到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务,李绂同样瞧不上。
17、殿试通过后叫做进士,而进士分为三甲。 李绂的“赐进士出身”身份等级在所有通过殿试的人才评级中并不高,在其前面还有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而他则是二甲里面若干名赐予“进士出身”称号的其中一个,并算不得什么。所以,这个可以排除。
18、李绂从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有神童的称号。据说他十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十二岁的时候就能与同县诸先生,结成诗社。
19、正常情况下,总督都有兼衔。明朝总督以部、院职位为本官,而清朝各部院的尚书、侍郎、御史等职位都有定额,因此,总督则该兼任部院衔。雍正元年,朝廷规定,凡总督授加尚书衔者,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不加尚书衔者,俱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总督的职权:“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大清会典》”由此可知,总督要负责辖区的所有军政事务,不仅要负责随时考核下属官吏,其三年大计、分年查阅营伍、考核将军都由总督办理,还要保障区域的民风建设、工程、重大案件等事务推进。此外,对外交涉也由总督办理。
20、康熙五十九年,升内阁学士,迁礼部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康熙六十年,担任当年会试副考官。后来因为牵扯入科举泄题案之中,被弹劾贬谪。
三、李绂被杀了吗
1、大概意思是李绂因为田文镜对下面太过苛刻有辱士人,所以弹劾过田文镜,不过并没有效果。(来自宋安之原创)反而被雍正下狱论处,几次以杀他而威胁其说田文镜的好话。
2、雍正王朝第39集菜市口,穿著死囚红衣的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已经跪倒在行刑台上。午时二刻,弘历要求雍正法外施恩,赦免李绂等人的死罪。雍正哆嗦着手从案上拿起一份赦诏。刘墨林赶去为李绂送行,李绂甩袖而去。忧郁憔悴的雍正对刘墨林说:“他李绂不和你喝,朕和你喝!”乔引娣代皇上喝了一碗酒,雍正报以一个欣慰的眼神。雍正告诉乔引娣,“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一个怎幺样的人,有朝一日朕放你出去,你要替朕说句公道话。”胤祀、弘时等人密谋,要借整顿旗营之名伺机而动……
3、李绂求李卫,那是丢了天大的面子。而李绂此时为了对天下仕子负责,也顾不得了。
4、李绂死于高宗乾隆十五年,年七十八岁。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三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乾隆八年,因病告老回乡,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担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自讲学。李绂一生勤政爱民,打击腐败,是清一代少有的硬汉,因弹劾田
5、事实上剧里没交代,都督级别的是有抚标的资格,但是李卫的这些亲兵似乎根本不是抚标。
6、而本次考试的主考官,便是当时实权人物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本来雍正让张廷璐做主考官的目的,就想借助张家的清廉。但谁也没有想到,雍正初年便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科考舞弊案。
7、图里琛是康熙和雍正两朝的御前带刀侍卫,赏穿黄马褂,深得两代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并且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8、清朝八大总督,直隶总督为执牛耳者,全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天的河北省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区域。直隶总督衙门的常驻地为保定,署内办事人员分为“书吏”和“承差”,加起来共五十人左右。
9、后来,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
10、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雍正皇帝担忧李绂等人作为清流派官员,在朝廷里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会形成明朝时东林党人与皇权抗衡的局势。这种局势一旦形成,将极大地危及到清朝的统治。这是雍正皇帝不想看到的事情。
11、等到科举考试那一天,试卷下发,李绂看了自己买的答案,竟和考试的题目一模一样,之后他便要求张廷璐终止考试,可是张廷璐不听,并软硬兼施的劝告他,拿出自己主考官的身份试图压制他,然而李绂直接将顶戴朝冠放在桌上,辞去了这官身,李绂一个副主考为何有如此大的胆量,他背后的势力究竟是谁?
12、不过还好,雍正元年的恩科舞弊案只是艺术创作。主考并不是张廷璐,副考也不是李绂。而是乾隆的帝师,也是一代大儒朱轼。
13、既然刘墨林不会为己所用,不会成为自己的党羽势力,李绂还会白白让出一个“探花”,哪怕是“进士”的位置给他吗?
14、正如雍正对弘历所说的:“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天下的读书人。”可他实行的诸多新政,包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等,都是直接触动到了读书人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但这在当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现状下,雍正也是颇有一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感觉。于是他选择将所有的骂名扛了下来,不让此牵连到其他人。
15、雍正爷亲手封装起来的三道考题竟然,在伯伦楼被公然叫卖。雍正一怒之下要求彻查此事。于是便引发了震惊天下的科场舞弊案。
16、李绂因年老寿终卒于高宗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享年七十八岁。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李绂少时孤贫,好学,自幼聪颖,读书经目成诵,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十二岁即与里中诸先生结诗社。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17、先是李绂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接着田文镜又告诉雍正,说李绂与被弹劾的黄振国是同榜进士,李绂为黄振国挟私报复等等。后来又有人说田文镜结党营私,有负圣恩,贪赃不法,等等。
18、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李绂与田文镜交恶的原因也是在于田文镜的“有辱斯文”,这也是作为清流代表、读书人领袖的李绂所不能接受的,于是《雍正王朝》版的“田李争斗”上演。二终的结局也依旧是田文镜取得了胜利。
19、而如果张廷玉支持李绂,虽然从情理上来说是有情可原,但是这样的举动会愈发的让雍正陷入不利的境地,这是张廷玉断然不会如此的。况且,即便是雍正不处罚张廷玉,两人之间也没有产生隔阂,可毕竟是与君主意见相左,这对于张廷玉未来的朝堂上的地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0、这就是同年之间的“关怀”,就是文人之间的“杀人不见血”,就是李绂一步步走向“清流派领袖”的有效办法。
四、李绂怎么读
1、所以,雍正并不希望张廷玉支持自己,也不希望他支持田文镜和李绂中的任何一方,对于此张廷玉也与雍正保持了高度的默契。
2、这段话的意思李绂如直隶总督时,雍正谁都不找,偏偏将老九胤禟交由他负责监禁。并且隐晦的说到是雍正授意李绂折磨死老九胤禟的。
3、所以,李绂并不是像谢济世、陆生楠那样,借着反对田文镜而反对新政的推行,李绂并不反对新政,也不反对破坏祖制,相反,他知道接任直隶巡抚就是要推行新政、整顿旗务的时候,他接受这项任命就说明他对于新政他并不排斥。而他反对的只是田文镜对于读书人的不敬,完全是书生意气,而正是仅仅因为读书人的意气而不顾朝廷的体面与新政推行的大局,致使朝廷之上再现朋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李绂也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4、这是一个大概经过,接下来就聊聊雍正想要杀李绂的原因。其李绂将自己置于雍正的对立面雍正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设想并推行他的新政。
5、在朝堂上,李绂是清流的领袖,他的对新政的看法,代表着整个清流。整部剧中,清流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这帮人还往往比较团结,之前就一致弹劾年羹尧,这次又一致弹劾田文镜。
6、好在后来刑部请求给李绂定罪时,雍正皇帝再次网开一面,没有杀掉李绂。
7、要知道,明朝曾有东林党,使得国破家亡,让雍正不得不重视这些读书人。于是先后剥夺了一些人的官职,杀了一些人,而李绂也受到了雍正的严厉责备。结语李绂作为士绅们的领袖人物,如果不是玩儿得太过火,雍正也不可能会杀掉他。雍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这些士绅们,新政必定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8、李卫的这支部队要是放到民国时期,就是宋子文的税警总团。
9、刘墨林与李绂的问题,就是朋党的问题。
10、可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田文镜与李绂争斗的整个过程中,作为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的张廷玉,却始终没有发表看法。
11、雍正继位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造,先是下旨清理山西的亏空,而后又热火朝天的筹备他登基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既然是考试,那就要有考官啊,这时候时任总理王大臣的老举荐了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主考官,张廷玉见状,便举荐了李绂为副考官。雍正听了也甚为赞同,就确定了这两个人为科举试的考官。随后雍正把考卷亲手交给了两位主考官。可就是在考试前一天,李绂在伯伦楼喝酒,竟遇到了有人公开兜售科举考试的答案,然后李绂买了一份。
12、可以忍受一个臣子大权在握。
13、“后来,有人告发你们进士之中有人逛青楼,他竟然不顾朕的主张,顶撞着非要把这个考生刷下来,他认为代朕办差,就一定要对朕负责,要把这个事情办好,这就是众,忠心不二!”
14、是因为田文镜在河南罢免的几个官员,都是李绂的朋友,所以李绂认为田文镜对读书人太苛刻,抱着为几个朋友出气的想法,因此要参田文镜。
15、菜市口,穿著死囚红衣的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已经跪倒在行刑台上。午时二刻,弘历要求雍正法外施恩,赦免李绂等人的死罪。雍正哆嗦着手从案上拿起一份赦诏。 刘墨林赶去为李绂送行,李绂甩袖而去。忧郁憔悴的雍正对刘墨林说:“他李绂不和你喝,朕和你喝!”乔引娣代皇上喝了一碗酒,雍正报以一个欣慰的眼神。雍正告诉乔引娣,“朕把你留在身边,就是要让你看看朕到底是一个怎幺样的人,有朝一日朕放你出去,你要替朕说句公道话。” 胤祀、弘时等人密谋,要借整顿旗营之名伺机而动……
16、如果有人问,当今社会公平的事情是什么?
17、皇帝作为国家高统治者,乘坐的轿子规格自然是好的,一般为16人以上抬的大轿子。当然,因为皇帝们的地位特殊,乘坐的轿子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比如:礼舆,供皇帝上朝或者祭祀时使用;轻步舆,供皇帝在外巡视时使用;步舆,出入宫时使用。而皇帝所使用的这些轿子,都是金顶华盖,周身用黄色的贵重布料装饰好的,其他人不得擅用,包括皇后、太后都是一样。
18、为此,雍正将张球以盗案而论罪。
19、李绂fú(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20、李绂清楚这一件事情也向田文镜宣战,为了保命,他和三王爷扯清他向三王爷讲了和雍正皇帝的画之后,让一直帮他分析,倘若如果他做错了,希望一直来救他,一直也给他分析了问题,提出建议已经几点,李绂虽然是清官,但是他也的清贫,而且在修书院的时候去了三王爷的府上。
五、李绂结局
1、李卫虽说是只是一个准备赴任江苏巡抚的山西布政使,但是竟然有亲兵。
2、此前,蔡珽已被判处斩刑,监侯处决;现在,雍正皇帝也是有将李绂斩杀的意思。
3、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在开始的时候,李绂之所以会对付田文镜,存粹是因为报复心理,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才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当时他看到被田文镜革职的人几乎都是科举出出身,于是作为读书人代表的李绂便开始默默的收集田文镜的罪证。
4、明朝灭亡,实际上就是亡于“党争”。朝臣一旦结成朋党,就以朋党的利益为首要,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会关心社稷,一切的出发点无非四个字:党同伐异。
5、对于自己两位宠臣之间的争斗,雍正当然希望双方能够各退一步、息事宁人,然而李绂和田文镜已然摆出了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势,不互相让。
6、因为李绂站在道德制高点,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大肆批评,不肯妥协的。
7、一来,李绂反对田文镜,仅仅就是因为嫉恶如仇、书生意气,为的是给陆生楠、谢济世等官员以及读书人出气抱不平。
8、李绂少时孤贫,好学,自幼聪颖,读书经目成诵,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十二岁即与里中诸先生结诗社。家贫甚,曾大风雪中手拿三百钱独身寻兄于汉阳,匝月,走三千里。
9、李绂是一个读书人,他成为了这些士绅们的领袖人物,于是就发生了雍正四年的李绂与田文镜的互参案。
10、根据李绂回到北京与老三的对话可以看出:
11、作为主考官的张庭路,肯定逃脱不了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收了别人的银子来泄露考题,他还没这个胆子。他能做的无非是在试卷上做好印记,以便将来在取进士的时候,以权谋私。
12、要知道明朝曾有东林党使得国破家亡,让雍正不得不重视这些读书人。于是先后剥夺了一些人的官职杀了一些人,而李绂也受到了雍正的严厉责备。李绂作为士绅们的领袖人物,如果不是玩儿得太过火,雍正也不可能会杀掉他。雍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这些士绅们,新政必定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13、因为在那个时候,虽然说他是一个清官,但是他又有自己所追求的一些事情,当时他对读书的事情比较重视,所以他就比较注重这样买考题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花70两银子的时候,都不会皱眉头的原因。因为他为官比较清廉,所以他的俸禄是比较少的,没有一些额外欺诈百姓得来的钱财,所以他就通过自己的工资慢慢的攒钱,然后将这些钱攒起来用来用在正确的地方。
14、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张廷玉的明哲保身之计,害怕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利的舆论环境。可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太小看《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了。
15、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十八岁。
16、你猜李卫听出点什么来了没?
17、如果这些还不能证明,我们再来看下雍正皇帝对李绂的继续评价:
18、但为了心中的正义,同时也为了自救,他不得不低下头求助李卫。
19、“田文镜在河南弄得太不像话,他对读书人太苛刻,在河南把我几位朋友都给整惨了!”
20、治理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六、李绂
1、所以从李绂的朋友圈可以知道他的自视清高,从别人对李绂的评价可以知道他确实是才华满溢,从他之前顶撞雍正说明他不为势力所屈服,只为遵从本心,所以在这儿他的后台就是从心,遵从自己的本心。
2、这个问题我们在正史里可以找到答案。
3、仅此一段对话,就将皇四子胤禛和皇三子胤祉的对立形象,明确树立。这时候,李绂站了出来:
4、在古代文官之间,论资排辈的风气十分严重。哪怕资历相近,都要分出来个哪年哪年的进士,偏要分一个高低出来。
5、后来又有人说田文镜结党营私,有负圣恩,贪赃不法,等等。田文镜是雍正的心腹大臣,雍正仰仗他推行自己的新政,当然是有意倾向于田文镜。李绂此举往小了说是与田文镜的私人恩怨,但往大了说,则是阻碍雍正推行新政,自然要将李绂下狱了。
6、另外,在时任“户部主事”孙嘉诚遭到雍正皇帝的训斥和贬黜以后,已经被任命为“恩科副主考”的李绂又出现了。
7、这与电视剧里边的桥段就是截然不同的,不过后来的事情还是有点相似,比如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恩怨情仇。
8、但是清朝的官场就是这么腐败,见不得别人好,张廷璐让那些学生好好考试,当地官员反而更加不高兴,将学生罢考一事上疏雍正,添油加醋说是张廷璐的失职。
9、一副高高在上的嚣张模样,一副“事后诸葛亮”的事不关己。你既然清楚孙嘉诚的为人,为何不提前提醒;更何况,早就对雍正皇帝有所了解的李绂,能不清楚雍正皇帝对孙嘉诚的终处理结果绝不会贬黜了事,必然会有重用?
10、而《雍正王朝》中,李绂跟李卫的关系,就类似于我们现在,一个是小学没毕业的小伙子,一个是博士毕业的老学究,俩人通过不同的路子,进入到了官员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