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感遇其二唐张九龄(精选文案140句)

一、感遇

1、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2、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3、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4、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5、无论是归燕、白羽扇、兰、桂,其实都是借物咏人,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慨。结束语张九龄当年曾经劝告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识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这个巨大的隐患:(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书》张九龄的《感遇诗》做完三年以后, 公元740年 ,张九龄六十八岁病病逝。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任由安禄山渐渐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烦给了唐玄宗。。

6、古屋昼无人,桑树鸣鸺鹠。

7、《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8、北宋状元文《破窑赋》,秒杀当下的所有鸡汤

9、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10、(解释)兰叶繁盛芬芳在春天,桂花皎洁飘香在秋季。在不同的季节吐露生机,点缀春意,充实秋景。林中居者,闻到芳香攀花折枝。散发飘香是它们的天性,不是为了希望别人将其攀折。

11、(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12、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3、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14、可见诗人这两句诗确实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评价。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才华横溢的贵公子形象自然而然地凸现于读者眼前。

15、桃树李树:代表庸才或小人

16、丹:金红色。“橘”同“桔”。

17、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18、这也是张九龄之所以对劫难重重的丹橘情有独钟,却不象世人那样醉心于桃李二树的原因,在于表明自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志向。以个人之一志而排众人所欲,又岂能为世风所尚?

19、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20、以上二首诗既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第一首诗暗骂忘恩负义,第二首诗因此叹息。

二、感遇其二唐张九龄

1、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2、苍苔蔓玉砌,鸟雀飞空楼。

3、感谢投喂❤️祝你一天好心情?

4、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5、407258991@qq.com

6、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om)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是以建立“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的互联网出版平台、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设有品牌栏目“每日好诗”(稿酬500元),每天推荐一首原创好诗,并邀请诗坛专家点评。

7、《感遇》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感遇》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也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它们继承了阮籍咏怀诗的余脉,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情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身逢乱世、忧谗畏讥的恐惧不安,和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愤懑忧伤。

8、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9、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10、所遇的就是这坏命运啊,表人生无奈

11、《感遇》其四翻译: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12、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13、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14、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15、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16、“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句意为:我本来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载:“(陈子昂)家世富豪,子昂独苦节读书,尤善属文。”

17、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18、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19、诗人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来比喻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德。

20、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三、感遇陈子昂

1、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2、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3、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4、“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5、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6、而每一首诗之间,明显有一定的意义结构。第一首是“感遇”之始,想象的展开主要在身外之世界,而第二首则是回到自我、向着灵魂之内:“是否该回到树林深处?把魂灵从体内取出/迎风悬挂,抖落积聚的愁虑/或者将躯体风干,挤出多余的水分……”第三首是时间的变化,是“于无眠之夜”,是在“星空”之下。

7、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前言《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诗共有十二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678年—740年)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组感遇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张九龄被贬开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凉爽的秋天,皇帝却送来一把无用的扇子 ,这可让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

8、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麓蕤(w靑ru):草木枝叶茂盛下垂的样子。自尔:自此,自然地。林栖者:隐居山林中的人。坐:因而。美人:指林栖者。(解释)兰叶繁盛芬芳在春天,桂花皎洁飘香在秋季。在不同的季节吐露生机,点缀春意,充实秋景。林中居者,闻到芳香攀花折枝。散发飘香是它们的天性,不是为了希望别人将其攀折。(解析)这首诗以比兴手法,寓意于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不是为了博取别人欣赏。以此来自勉、自娱,透露出诗人洁身自好,坚贞清高,不与佞臣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9、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的样子。华,同“花”,花朵。

10、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11、自:本身。岁寒心:耐寒之心

12、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13、蓝紫:湖南邵阳人,现居广东东莞。诗观:诗是灵魂在肉体之外的有形游走。

14、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15、前面三首可以说是在自我之内展开想象性的叙述,从第四首开始,有思想角度之转换:“我将在哪里遇上另一个我?天际的孤鸿/掠过海面的波涛,把自己嫁给天空……”、“如果来一壶酒呢,是否可以找到/隐藏的另一个?”那“另一个我”我可否遇见、可以作为灵魂的出口、作为自由之路?第五首是第四首的进深、是场景转换——“在梦里”是怎样的情形:“另一个你在梦里重现,抱着自己的影子/隐身于黑夜……”第六首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第一首的回应:“旷野沉默,仿佛这是一个人的星球/我所谓的出发,难道更像逃离?/我已洗静心扉,并不在意虫蚁与蚊蝇/林木茂盛,仿佛藏着谁的前世/那白雾之中,有长头发的女巫/要到我的躯体里找寻白骨”。

16、感遇·其唐朝张九龄所写的抒情唐诗。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同名感遇(其二),唐陈子昂所写。本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三十八首《感遇》诗中的第二首,诗中以香兰杜若自喻,托物感怀,寄意深远。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17、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18、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19、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0、张九龄七岁能文,这既不排除他的天赋成份在内,同时也与当时社会以文开科取仕的整个历史背景有关。在这一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其中聪悟者脱颖而出,被朝廷录用。张九龄即为其并累官至宰相职位,后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击和排挤,郁郁而终。他的《感愚》十二首诗或作于此时,所感者均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

四、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

1、首先赞美丹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漏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2、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3、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4、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gǎnyù·qíèrzuòzhě:zhāngjiǔlíngjiāngnányǒudānjú,jīngdōngyóulǜlín。qǐyīdìqìnuǎn,zìyǒusuìhánxīn。kěyǐjiànjiākè,nàihézǔzhòngshēn。yùnmìngwéisuǒyù,xúnhuánbúkěxún。túyánshùtáolǐ,cǐmùqǐwúyīn。

5、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6、经典中的经典,那些藏在诗词里的成语

7、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8、张九龄感遇共有12首。

9、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10、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11、这首诗是诗人自述生平之作。诗人出身豪富之家,却笃志经学,不是习于安常处顺,而是仗剑千里,敢于为国捐躯。更难得的是,诗人能够坚持舍身为国的志向,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12、“阻重深”为三遇,可以尝试着将它的果实运送到北方,陈献于朝廷官员,却因为山水阻碍重重而未能成行;

13、回复任意诗词即可搜索过去发布的诗词,比如:床前明月光。

14、林栖者:生活在山林之中的人,这里指隐士。

15、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16、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17、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18、作者简介:李芳,就职于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东营市作协会员。

19、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20、天壤一何异,幽默卧帘帷。

五、感遇·其一

1、写作背景:《感遇》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赏析: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感遇》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盖五言古诗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诸体从此分焉。彼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本之则无,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诸体也。

2、不过,唐玄宗却说赐扇这件事被张九龄”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个意思。

3、前两句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出处)《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4、第一首诗的大意是,兰叶春来繁茂,桂花秋时皎洁,它们的欣欣向荣盛态,在春秋两季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佳节。因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为贪其枝美,有人动手横折,这又岂是兰桂二木的本心所愿?寓世人忘恩负义之意,在欣赏的同时不知体贴兰桂二物的自然本性。

5、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6、这组《感遇》,诗题有古意,但作者的想象、意象和语言却是现代的,处处透着奇诡与新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诗作有一个佳美的结构。

7、你描述的情况是皮肤角质层过薄,毛细血管分布过于浅层,就会在冷热刺激或激动等情况下在面部形成红血丝或潮红.秋冬季节的应该提前使用润肤霜和预防,另外防止冷风吹面部.

8、张九龄以白羽扇表明心迹,皇帝您认为我有用处,那么”杀身之何忌“,献出生命也不怕。您觉得我是废物,那么把我放在箱子里不见天日我也能接受。无论皇帝您怎样安排,我都感念圣恩。

9、感遇使用的是托物寓意,暗喻,对比和衬托等手法,《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10、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11、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12、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13、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14、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15、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16、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感遇十二首》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17、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18、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19、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20、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六、感遇

1、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2、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3、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4、感遇·其二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感遇其二》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淡泊明智、宁静致远。这种心如虚空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

5、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6、命运遭遇往往不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7、感遇诗,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解说唐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张九龄有《感遇诗十二首》,当代阿袁(即陈忠远)有《感遇诗》一百首。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晁以道诗亦云:‘烦君一日慇懃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8、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9、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10、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朝代:唐代作者:陈子昂原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译文:兰草和杜若在春夏之间长出,多么茂密又多么繁盛。在空寂的山林中幽静独处空有丽色,红色的花朵覆盖着紫色的枝茎。春天白昼渐渐长天黑得晚,秋季刮来寒风微微拂动。一年盛开的花朵都被吹落,美好的心意竞怎样实现!

11、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12、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页,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13、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14、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15、《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16、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7、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18、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19、兰桂在自己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20、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1、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2、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

3、元代杨士弘编《唐音》曰:“感遇云者,谓有感而寓于言,以摅其意也。”又曰:“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也。”“感遇”是一个很好的诗题。它可以是任何一首诗的题目:有感于遇到的事情、事物。但这首诗的作者,在处理一番“感遇”之时,没有让这种感觉的流淌过于随机,而是在一定的结构之中,这使得这首组诗很是别致:既有叙说“感遇”的自由与灵动,又有形式上的限制与相关意蕴的追求。在古今“感遇”诗写作的传承上,作者奉献了一次很好的尝试。

4、《感遇(其二)》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一首诗。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5、我向西驰骋过丁零族建筑的边塞堡垒,向北到过单于台。我登上高山,远眺千里以外的景色,心中怀想着古人的事迹,不禁心潮澎湃。

6、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7、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8、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9、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10、“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11、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在逃往西蜀避难的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张九龄劝他杀安禄山之事,不由泪流满面: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新唐书》@老街味道

12、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来委婉地说明自己志洁并非是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而是本性使然。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十分自然。“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13、阻:阻隔。重chong深:指层层阻隔

14、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15、我觉得张九龄是一位好的诗人,他总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景色或是物品描写的淋漓精致,画面感十分丰富。

16、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17、谁说不要忘记古人一心爱国而身罹祸殃的教训,我的报国之情除非身躯被磨损、消灭,化为尘土才能消失。

18、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19、《感遇·其二》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诗人谪居之地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全诗平淡自然,语言温雅醇厚,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20、《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与第七首,分别咏兰桂与丹橘。

上一篇上一篇:周勃和周亚夫的关系(精选文案74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