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荀鹤
1、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2、枿(niè)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3、《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写的一首哲理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泾溪,在安徽省东南部。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与赏溪汇合,西北向流人芜湖。泾县至芜湖的河段,今名青弋江,多暗礁险滩,水流湍急。《唐风集》注为杜荀鹤所作,《全唐诗》中,此诗亦归于罗隐名下,罗隐为浙江富阳人,似未来过泾县,杜荀鹤为安徽池州人,与泾县相去不远,乃近水楼台,作者当以杜荀鹤为是。
4、二 渐觉出蓬蒿,一览众草低
5、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题弟侄书堂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虽然处境困顿,但知识却没有变少。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我还是与往杜荀鹤文集(1)常一样努力学习。故乡虽然战火纷飞,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水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
6、zì xiǎo cì tóu shēn cǎo lǐ ,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
7、坐来:顿时、顷刻。坐,表示无缘无故。
8、这首七绝的谋篇布局很有特色,先天空而后地面,先室外而后室内,以“半夜灯前”和“月华星彩”对照,“一时”和十年”呼应,时间空间,错落有致,构成一种俯仰开合、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全诗写景抒情,从头到尾不着一点亮色,也正反映了作者的这种悲苦心境。
9、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10、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彼时彼地的独特感受。笔锋一转,由室外而室内,从寥廓的自然景象而回到了诗人自身。窗外漆如墨,室内一孤灯,这是室外与室内之对比,从而引出了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曾经的坎坷遭遇,经过雨夜这一特定的情景的触发,已经桩桩件件“到心头”,此处有着凄苦、孤愤情绪,诗人怀想、咀嚼、总结、反思,其中况味,诗人只能独自品尝。
11、触食——就是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官能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界(六尘),由根、境、识结合而生起如黑白、软硬、冷暖、好坏等感受、感觉。六食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
12、《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正是影射了作者自己就是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
13、此诗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诗,也是一篇追忆往事,感怀身世的作品。前两句点明雨夜的场景,诗人由此对雨生愁;后两句写诗人十年飘泊之恨,在旅夜灯前,随雨齐来,体现了诗人凄苦、孤愤的情绪。全诗情景交融,不用典,不雕琢,纯用白描,使惆怅自怜的情绪溢于言外。
14、和合生态沙龙——和合生态与人的身心健康
15、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16、论地球村和合生态的世界建构
17、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18、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19、原文: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翻译: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城里的河上上,也架满了小桥。夜市上有人卖菱藕,在春天,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20、渐:逐渐,一点一点地凌:超出,高于始:才,开始道:说,称小松作者: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首高②。题解:高大凌云的松树,在其幼小时,长在茂密的草丛里,跟小草荆棘差不多,所以不为人所认识,所看重。真到它们长成参天大树,人们才看得见,才说其高。诗人借此说明:卓有才干的人,当其才能还未显露出来时,往往不会为人所赏识;待到取得成功,一鸣惊人,人们才刮目相看,称赏不己。这从侧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注释: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苗。蓬蒿:蓬草,蒿草。泛指杂草。②、凌云木:指长高大了的松树。待:等到。始道:才说。
二、杜荀鹤图片
1、一个孤独的人,一定是与众不同,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所以说孤独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终的归宿,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够真正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2、僧人们不住地点头,似乎听懂了一些,又好像堕入云里雾里。很多僧人自小出家,不像诗人那样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杜荀鹤也是因为仕途不顺,通过自己的感悟,才说出这番话,那些出家人又如何能体味。诗人见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知道他们还没有参透,于是继续说,“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总输僧。”
3、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中大顺二年(891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人称“杜荀鹤体”。其宫词有名,亦曾作诗反映唐末社会矛盾与人民的悲惨遭遇。有《唐风集》传世。
4、如何不自闲,心与心为仇。
5、但由于唐末社会黑暗,使他一直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曾有“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自叙》)。这种长期不幸遭遇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在诗人胸中形成了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诗人在旅行中的一个雨夜,宿于山下江边的一个小店,即景写下了此诗。
6、汲取“和合二圣”的智慧建设生态文明
7、此诗前两句“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是景物描写,正是这种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例证所写景物既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又由于被诗人注入了自己的心境和感情,经过情绪的酝酿和处理,能够渲染出一种浓重、压抑的气氛,对于表现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的孤愤悲苦心态,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特别是“暗结愁”三字,看似写景,实则已是在写诗人自己,正是“托物言志”了。
8、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9、解脱食——解脱食:修行之人,解脱恶业之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善根终得涅槃之乐者。
10、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11、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1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13、次句“而今渐觉出蓬蒿”,突出重围超过蓬蒿,小松由小转大,头顶一片阳光,感谢冰雪,感谢雨露 ,感谢蓝天,感谢白云,感谢蓬蒿,感谢自己。人生自己选,何需怨苍天。
14、诗人曾经的坎坷遭遇,经过雨夜这一特定的情景的触发,已经桩桩件件“到心头”,此处有着凄苦、孤愤情绪,诗人怀想、咀嚼、总结、反思,其中况味,诗人只能独自品尝。
15、禅悦食——就是修行之人,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安详和快乐,即得到禅定之乐,而能长养诸根。
16、“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17、杜荀鹤是以,苦吟,自命的诗人,他受孟郊、贾岛等人的影响。
18、质上人打坐的时候,静如枯木;出游的时候,则飘若浮云,超世脱俗,更没有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真是心无所系,随性而行。在出游中,即使碰到人也不去闲聊人间琐事,直是人世间一个无事挂怀、洒脱自在的人。
19、开篇两句,诗人先从室外大范围布景,由天空而地面。古人论诗,认为“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可以“互藏其宅”。此诗前两句景物描写,正是这种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例证所写景物既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又由于被诗人注入了自己的心境和感情,经过情绪的酝酿和处理,能够渲染出一种浓重、压抑的气氛,对于表现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的孤愤悲苦心态,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特别是“暗结愁”三字,看似写景,实则已是在写诗人自己,正是“托物言志”了。
20、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杜荀鹤赠质上人
1、大家都竖起耳朵在听,却没有一个人明白这位书生在说什么!杜荀鹤又爽朗地笑了起来,然后耐心地解释。自古以来,人们都蜂拥而至地追求名利,恨不得用小的代价得到大的收获。虽然有很多人倒在前进的道路上,但立刻又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地追随。诗人感叹地说,利门、名路两者都不可依靠,人生百年要经历无数的大风大浪,它们只不过是一闪而灭的短焰灯。
2、与杜相遇前,朱温先是参与黄巢起义,后带旧部向朝廷投诚,彼时已功勋卓著,深得皇上重用。起先杜荀鹤拿出知识分子脾气,指点朱温所管辖区域的政治、经济、民生各领域不对之处,这时朱温下面的人出于好心指点迷津,让杜顺势而为,这就有了历史上杜荀鹤的三十章献诗,"四海九州空第不同助阵扶风网。"马屁拍得恰到好处,又同是安徽人,近似同龄(两人相差仅6岁),结果杜得到朱温的厚待。
3、BD项三人不是父子关系,可排除。C项三父子都是史学家,没有什么“诗赋”流传千古,也可排除。A、B两项都是三父子,都是大文豪,都有“诗赋传千古”,似乎很难区分。但“峨眉”二字提供了重要信息——他们是四川人!曹操是安徽人,因此正确答案只能是B。
4、岳色:即山色,岳,山色高大的山为岳。
5、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指的是小时候的松树
6、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7、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③直待:直等到。④凌云:高耸入云。⑤始道:才说。
8、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公元846年生于安徽池州,也是唐朝比较重要的诗人之他的诗很多都是经典名篇。杜荀鹤一生很有政治抱负,不但自己以“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秋宿山馆》)自勉,而且还常以“共有人间事,须怀济物情”(《与友对酒饮》)希望友人。
9、此诗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诗,也是一篇追忆往事,感怀身世的作品。开篇两句,诗人先从室外大范围布景,由天空而地面。古人论诗,认为“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可以“互藏其宅”。
10、愿食——就是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如修行人,发利益众生、断烦恼、证悟真理的大愿,以愿持身,常修清净行。
11、当时诗人一个人独自外出旅行,借宿在一家旅馆里,再加上夜里突然狂风大作,紧接着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时之间诗人感慨万千,回想了十年前的往事,可谓是百感交集,从而产生了孤独之感。
12、杜荀鹤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两人并无太大关系。
13、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4、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15、十年事:指诗人十余年来经历的事情。
16、前面已说过,大顺二年对杜荀鹤来说非比寻常。在这年的生日,他获进士及第。除此之外,回老家路过河南开封时,他遇见了朱温。朱温,何许人也?被赐名"朱全忠",大唐终却葬于他之手,唐朝后两位末代皇帝都死在他的手下,尔后创立了后梁。他几度变节,嗜杀成性,且对待知识分子不友好。
17、杜荀鹤有一段时间在家闲居,看书累了,或者烦躁不安时就上山与那些僧人们聊天。这一天诗人再次登山,山林里的动物好像都与诗人熟透,鸟儿欢鸣、猿猴攀近,到处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路风景秀丽,诗人心中的烦恼也逐渐地抛到九霄云外,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寺院之外。
18、一 心有凌云志,不慕蒿离离
19、杜荀鹤,字颜之,号九华山人。唐末诗人,大顺进士,曾为宣州田頵幕客。晚年去谒见五代梁太祖朱温,时逢晴天下雨。迷信的说法,认为这是天在哭泣,是不祥之兆。梁太祖请杜荀鹤作诗,杜荀鹤便以晴天下雨这件事为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
20、这首七绝谋篇布局,先天空而后地面,先室外而后室内,以“半夜灯前”和“月华星彩”对照,“一时”和十年”呼应,时间空间,错落有致,构成一种俯仰开合、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全诗写景抒情,从头到尾不着一点亮色,也正反映了作者的这种悲苦心境。
四、杜荀鹤与杜牧什么关系
1、思食——是精神的食粮,就是人的希求、理想,以思愿活命。也就是第六识相应之思心所,于可意之境,生希望之念,以令诸根滋长相续。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小儿视梁上悬囊等。
2、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出世间五食,是圣人之食,其快乐来源于对真理的体验
4、这些诗句,就是他们创作诗句的写照,孟郊、贾岛以苦吟著名,是由于他们的仕途坎坷,生活困顿所致。杜荀鹤也是这样,他出身贫寒,屡试不第,一直到46岁才中了个进士。他经历过唐末军阀混战的苦难岁月及镇压黄巢起义的残酷年代。这样的遭遇也就难怪使他会反复唱出,江湖苦吟士,天地是穷人。四海无寸土,一生唯苦吟。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苦吟无暇日,华发有多时。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世间多少能诗客,谁是无愁得睡人。这些诗,都是他心灵的写照,生命的寄托。
5、自叙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6、杜荀鹤生在黄巢起义的乱世,历晚唐后五朝,见证了唐朝从衰落至灭亡的年代。大半生耗在科举场上,好不容易熬到四十六岁以第八名及第,结果天下大乱,进入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命他只得跑去山上隐居。人生的后半程,便是山上山下奔波,总想着发光发热,后和朱温扯上几段历史传闻。正是这段奔波史的星星之火,促使了其死后两百年开始燎原的黑杜荀鹤热。
7、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长的很高得树木,谕旨不识得人才直到凌云之木长高了隐身意是直到人才有了地位了他们才看出来是讽刺诗
8、杜荀鹤(846~904),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唐代诗人,大顺进士,其诗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
9、那些僧人们也都早就认识他了,看见他远远地走过来,也没有人上前迎接,直到他走到近前,他们才热情地打起招呼。诗人看他们刚才正在兴高采烈地议论着什么,于是好奇地询问,可是半天也没人应声。杜荀鹤感到很奇怪,更加迫切地想知道原委。
10、《xiǎo sōng》dù xún hè
11、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作者: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12、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13、在56岁那年,杜荀鹤第二次为朱温赋诗。此时朱温已被封为梁王,中央政权在握,唐朝已徒有虚名。会面那日天降太阳雨,朱温便问道:"这在古时叫天泣,不知道是什么征兆?"杜荀鹤虽隐居山中居多,但这么多年走南闯北不是白混的,所以他沉着稳定地以"无云雨诗"应答,"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若叫阴显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朱温听后自然喜滋滋。只不过这一段献诗的情节,被张齐贤在《洛阳缙绅旧闻记》里活生生扩充成了小说的精彩片段,"惨悴战栗"……把杜荀鹤刻画成了一个贪生怕死、卑劣无耻、毫无气节的阿谀奉承之徒。因写得太过形象生动,影响很大,似成铁证,杜荀鹤由此留下千古骂名。
14、半夜仍独坐灯前,十余年来的坎坷经历以及耳闻目击的不平世事,一下子随着大雨涌上了心头。
15、这首《春宫怨》,是杜荀鹤的名作。其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两句,更为人广为传诵。所以有人写过这样一首诗:
16、那么,历史上的杜荀鹤人品真的鄙陋不堪吗?杜牧私生子、和篡权逆贼朱温交往甚密、是个马屁精,甚至死前还谋划杀害乡绅……这些都是事实吗?下面就让我从他的身世、生平、与朱温的交往以及谋杀缙绅的可能性这四个方面细细分析。
17、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
18、若教阴显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
19、世间三食,以五欲为乐
20、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五、杜荀鹤小松
1、和雨:跟雨声一起。和,《才调集》作“随”。
2、有的时候,孤独是一种人生态度,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一句名言:在各种各样的孤独中,人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只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其实即使是身处在孤独之中,那也是能够体会到孤独所带来的乐趣。
3、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4、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奉劝世人,眼界高远,关心人才,保护培养,爱人者,人恒爱之,在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奉上爱心,锦上添花终不如雪中送炭。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你给我转发锦鲤,端底不能算是真正的喜剧。
5、念食——修行之人,常常记念所得善法,心持正念,念出世之善根,心存定意,护念不忘,以资益慧命者。
6、首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出土小松,与蒿为邻,小而不弱,志在凌云;蓬蒿眼拙,嘲笑奚落,年年凌云,高不及我;小松刺头硬又直,不遗余力朝天刺,日月精华雨露滋,蓬蒿唯有避不迟。
7、青年时期,累举考不第。直到大顺二年(891)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第八名)。当时政局动乱,未就官职,还乡闲居。后入南唐,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久即病逝。
8、“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9、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0、段食又分粗细二种,如饮食中的饭、面、果蔬、鱼、肉等,为粗段食;酥、油、香气及各种饮料等则为细段食。
11、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12、诗名应该叫《泾溪》而不是《径流》吧。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泾溪石多水险之地,人人经过都会战战兢兢,十分谨慎,所以一年到头都没听说过有船翻淹死人的事。反倒是水流平平又没有石头的地方,经常听说有人沉船掉水的事。此诗言语虽浅,但意蕴却深啊。渡河行船如此,做事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件事情如果人人都知有风险,那大家做的时候就会小心谨慎,终反而能成功;而一件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常常会因为人们的轻视与疏忽而搞砸。
13、“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14、感寓朝代:唐代作者:杜荀鹤原文: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分析:表达了人心不可测、小人可恶,却也道出了识人之难
15、旅舍:一作“旅馆”或“旅中”。
16、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7、诗题又作《山中寡妇》或《时世行赠田妇》。描写一位深山中的寡妇饱受战乱与徭役之苦,反映了唐末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18、如果说,这期间吃了那么多苦头,他这个九华山少爷能清雅如王维,自然是假的。相反,他时刻眷恋功名,"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但读书人的那份傲骨,他也一直都珍藏着,"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沟壑,也许需要无尽的沉默与深思填满。正是这样的经历,才有"男儿两行泪,不欲等闲垂。"即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一经典名句,道出无数大丈夫心声。
19、这样一来,传闻的可信度变高,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但当今学者在仔细考证后,认定这是一则误传。首先,在唐代那个避讳严格的时期,杜牧字牧之,杜荀鹤字彦之,这明显犯了大忌。要知道李贺的父亲名晋肃(音近"进士"),李贺因此终身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其次,杜牧本人做事从不低调,纳妾逛青楼从不藏着掖着,唐代女性改嫁也不算见不得人的丑事,但杜牧自撰的墓志铭和杜荀鹤的诗歌《唐风集》里均未提及此事,从两个当事人的文字记录来看,这事的真实性就打了折扣;再说,《示阿宣诗》已确定为后人伪作。
20、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六、杜荀鹤
1、杜荀鹤的《小松》译文:高大凌云的松树,在其幼小时,长在茂密的草丛里,跟小草荆棘差不多,所以不为人所认识,所看重。真到它们长成参天大树,人们才看得见,才说其高。杜荀鹤在《小松》中表达的主题是:卓有才干的人,当其才能还未显露出来时,往往不会为人所赏识,待到取得成功,一鸣惊人,人们才刮目相看,称赏不己,从侧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
2、月色与星光顿时都被乌云遮挡,眼前是一片模糊的山影,耳中是动荡的江声,暗然愁绪。
3、那么,除了柳宗元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之外,还有杜荀鹤这种旅途中的孤独,那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这首《旅舍遇雨》一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那也是让人伤感,同样每一句都充满了孤独。
4、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5、闻子规作者:杜荀鹤(唐代)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描绘了夜晚的凄清苍凉的氛围,子规啼叫,寂寥的画面。
6、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7、杜荀鹤诗的意思是: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这说明矛盾双方对立统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
9、眼触食,如人观戏剧、看影视等,终日不食亦不感饥饿;耳触食,如《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身触食,如穿衣服、洗浴等。触食显然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好心情就愉快,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甚至因为环境适宜,心境舒畅,而使身心疾病得到痊愈;反之,环境差心情也就不好,如失意、忧愁,或受意外打击,往往会使人憔悴生病,甚至死亡。总之,触食如吸收空气与光能,对于我们维持生命也是很重要的。
10、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这首诗很浅显的呀,写送人游苏州的情景,深深地被当地鱼米之乡的富庶和极具江南风格的港桥人家所感染,这些平凡的景象在诗人那份细腻深厚的情感关照之下,显现出独异的色彩。其中“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两句,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韵致,读来亲切有味。
11、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其一)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杜牧《寓言》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春梦》
12、众生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依正不二的辩证关系,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系统由正报系统而生出,并随着正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认识到生态系统内三个子系统之间依正不二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治理,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小松》是杜荀鹤的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松写人,托物言志,寓意深长。杜荀鹤出身寒微,尝自谓“天地穷人”,却很有政治抱负,“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四十六岁终举进士,才华始为人知,人生经历和小松何其相似 ,咏松明之。
14、杜牧的《示阿宣诗》:“一子呶呶喧相门,宣乎须记若尔人。长林管林闲风月,曾有佳儿属杜筠。”后代一些学者据此认定杜荀鹤就是杜牧的儿子,并过继给池州石台长林乡杜筠为嗣子。杜甫有一首诗就是送给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的,杜甫直接称呼李晋肃为弟。那么李贺就可以叫杜甫伯伯。杜甫和杜牧的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杜周的后人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位了不得的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杜预有四个儿子,其中三儿子杜耽这一脉,到了唐朝,便是杜甫;四儿子杜尹这一脉,到了唐朝则是杜牧。五百年前是一家,说的就是杜甫和杜牧两人了。综上所述,李贺喊杜甫伯伯,喊杜牧亦伯伯,那么和杜荀鹤就是兄弟关系了。(属于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呲牙))
15、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娇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遂有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凡十三篇,按年编次,叙夏、商、周三代,接以晋国、魏国排次,而周平王东迁后以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以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止”。初释本认为竹简所记的今王应该是魏襄王,汲郡所盗的墓冢应该是魏襄王的。
16、问题出在人品上,自宋代以来他的风评一直不高,清朝大学者潘德舆就在《养一斋诗话》里破口大骂,"杜荀鹤诗品庸下,谄事朱温,人品更属可鄙。"翻译成白话文,便是这个杜荀鹤诗写得差,人品更烂,还谄媚侍奉朱温。但也有其他声音,譬如,同是清朝的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试图劝阻泼脏水的人,"是成何语!且欲必证实其事,是诚何心?污蔑樊川已属不堪,于彦之尤不可忍。"
17、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何事”即为什么。诗意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18、法喜食——就是修行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佛经中说,菩萨在见到真理时的地位叫欢喜地;即是指菩萨在见到真理时,开心,内心充满着异常的欢喜,即所谓“法喜充满”。
19、杜荀鹤,唐末诗人,字彦之,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朱温篡唐称帝时,他为翰林学士。仅五天而亡,其部分诗作反映了唐末社会的现实,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0、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1、终于有一位长者说话了,原来寺院的方丈想考察他们近的学习情况,并要求每个人谈点体会。可是这些出家人大都没有什么文化,于是七嘴八舌讨论一番,见到真正的读书人来了,一个个便三缄其口。诗人听见后哈哈大笑,略加思索,便吟出两句诗,“利门名路两何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2、送人游吴》(年代)(唐)(作者)(杜荀鹤)(体裁)(五律)(类别)(送别)(出处)(全唐诗:卷691)(内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诗歌意义)历代描写苏州城建筑特色的,以唐代杜荀鹤《送人游吴》中的这两句为著名。苏州古称吴、吴县,春秋时更是吴国的都城,城内总体布局,虽历经千余年沧桑,始终未有变易。但因经济逐代繁荣,民居逐代增多,城内空闲之地越来越少,所以说“古宫闲地少”。叙事状物可谓是恰如其分。但“闲地少”还有个客观原因,苏州是名副其实的水城,城内河网交错,更显得水港多,小桥多,而闲地少,凸显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
3、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4、首联写宫人入宫是因为长得好看,可是入宫之后,陪伴她的只有寂寞和孤苦,因而拈出一个“误”字。颔联进一步揭示了宫人欲妆又罢的矛盾心理。颈联由“宫怨”转入“春怨”。回眸看到这番春和景明的气象更唤起她满怀的愁绪。尾联写在这美好的回忆中,宫人的痛苦并没有得到缓解,往昔越美好今日的愁情就显得越发浓重。
5、此诗后两句“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写的是诗人彼时彼地的独特感受。笔锋一转,由室外而室内,从寥廓的自然景象而回到了诗人自身。窗外漆如墨,室内一孤灯,这是室外与室内之对比,从而引出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6、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同样的人物群体,写的是同样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是同样的主题。虽然这两首古诗相隔时间又几百年,但是所描写的这一群体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说明那个时代养蚕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但同时也没有发展前景的。在现在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7、杜荀鹤(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穷人”。
8、根据福建漳州范殷铭先生所提出的融生态系统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人、社会与自然的融生态系统研究,三食资生与五食资生均属于众生生态系统建设的范畴。众生生态系统就是众生世间生态系统,是正报系统;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是器世间生态系统,是依报生态系统,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
9、三 昨天爱理不理,明天高攀不起
10、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11、李贺和杜荀鹤不称为小李杜。小李杜是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世称“小李杜”,“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的合称。
12、段食——就是分段而食,如我们人间分早、中、晚三餐,是我们日常重要的饮食,以香味触三者为体,以口、鼻分分而受,以资益诸根。
13、其实说起来,杜荀鹤和杜甫、杜牧都称得上是远亲的关系。更意想不到的是,《唐诗纪事》记载,杜荀鹤很有可能是我们大诗人杜牧的私生子(遗腹子),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由于历史久远,这个也只能是一桩笑谈了。
14、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15、杜荀鹤与朱温交往,有史料记载的是三次。
16、李商隐(约公元813—约公元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17、“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18、《全唐诗》里就有很多描写孤独的作品,其中为大家熟悉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每一句都有着一种寒冷的孤独之感,无论你怎么解读,那都是绕不开“孤独”二字,当时柳宗元正是被贬湖南永州,生活上陷入了困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居无定所,这让他无比的孤独,才能够写出如此凄美的作品。
19、诗中的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