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精选文案71句)

一、古代诗歌四首

1、考查对诗文写作技巧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陪伴在友人身边,采用了寄情于景的方法,既对友人劝勉宽慰,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担心和思念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3、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4、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6、⑷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7、⑴《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散曲的

8、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9、⑴、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10、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3、⑵、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14、⑹、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15、枯téng(藤)天yá(涯)

16、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17、这两句诗紧承上文,集中抒发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挂念。诗人发挥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托“愁心”的载体,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成为自己的化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起到边远荒凉的地方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18、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19、⑷、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翻译: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3、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5、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6、(20甘肃张掖市·七年级期末)赏析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7、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电子课本

8、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9、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10、⑷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11、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12、《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3、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4、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解析:反衬游子有家难回的悲苦之情。)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18、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19、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20、(20广西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三、七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20江苏七年级月考)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示例:①让报名的同学们上台朗诵。②让老师和同学评评谁好。③总结诗歌朗诵技巧。④颁奖。⑤结束。

5、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当时很荒凉。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大约在天宝八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中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当时身在扬州,听闻好友不幸的遭遇后特地写下这首诗寄给他,以表达自己友人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6、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7、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8、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9、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10、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11、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12、示例: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涌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13、发挥想象,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1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5、B.诗的颈联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6、▲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17、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18、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9、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四、七上古代诗歌四首

1、“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2、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4、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5、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6、在写景时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将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全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显露无疑。

7、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试结合诗句分析(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0、★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

11、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上一篇上一篇:古代成语故事简短(精选文案91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