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信风
1、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楝花为晚客,我只是过客(没过几年,我母亲又调至模镜小学任教,全家又兵荒马乱、像吉普赛人似的搬家了)。
2、但麦花连叹息的时间,都不给你留下。轻风一吹,麦穗上便空空荡荡,唯余一片绿浪,铺展在田野上,让田亩中孤零零的你一脸错愕,怀疑自己是否经历了一场梦游。
3、冰雪季节,早晨尤为寒冷。梅花在晓凤中开放,尤其显出斗士的品格。坼(chè),裂开、开放。陆游希望自己也是如此勇敢、坚强,“一树梅花一放翁”。
4、闽南人苏颂在《本草图经》说:
5、“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
6、原来,“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练物,指的是练制丝帛。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慌氏》里,就记载了水楝法制作楝丝和楝帛的过程。
7、诗歌的意思是说,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绽放得那么明艳,成为小园中美丽的风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很伤心。幸好可以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饮酒助兴。狎(xiá):玩赏,亲近。
8、六年清华缘,一起相约花信风
9、我的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是在平潭平原公社(现为白青乡)伯塘小学上的学。我母亲在这个小学任教。除了本村的教师,大部分教师,以及家庭,都住在一个很大的祠堂里。
10、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11、犹记小学课本上的第一首诗真挚而活泼
12、意思是说,柳椹是枝条上长出的柳蕊,即柳花。
13、以至于,在日本人的两本植物画谱《本草图谱》、《梅园草木花圃》中,另外23种都录于其中,独独没有麦花。宋人写稻花:“此花不入谱”,麦花亦然。
14、青春已逝,你还记得哪首老歌?
15、楝花是春天的煞尾之花,二十四番花信风,始于梅花,终于楝花,楝花开后,春芳暂歇,楝花谢尽,花信风止,便到了立夏的节气了。
16、大约在4000年前,小麦传入中国,主要种植区在黄河流域(小麦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我国以冬小麦为主),经过长期的栽培,与玉米、以及南方的水稻,共同成为中国的三大谷物。
17、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8、清明二候,不起眼的麦花当令。
19、估计是苍蝇喜欢这种酸酸的气味,它们绕着楝树的伤处嗡嗡地飞。乡人恼之,便叫它苍蝇树。
2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花信风的深层含义
1、写下了永远拭不去的悼文
2、独领二十四番神韵的风骚
3、天下的树木万万千,中国古人为什么会注意到这种如楝的“枥木”呢?
4、初夏是美好而又缱绻的。谢逸在《千秋岁·夏景》中写道:
5、在我的老家平潭,楝树是很常见的树种。
6、小寒初候,先被吹醒的是梅花。
7、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8、信风是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近赤道一侧的偏东风。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在对流层上层盛行与金风方向相反的风。即反信风。信风与反信风在赤道和南北纬20°~35°之间构成闭合的垂直环流圈,即哈德莱环流。信风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但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有人认为,东太平洋信风崩溃,可能对赤道海温激烈上升有影响。是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其增强、减弱是有规律的,厄尔尼诺时信风大为减弱,致使赤道地区的纬向瓦克环流也减弱。反厄尔尼诺时,信风增强,瓦克环流增强并向西扩展。
9、宋人杨伯嵒在《臆乘·柳花柳絮》中说:
10、祖国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朴素的理解就是吃饭睡觉的地方,也就是身后这座祠堂。
11、甚至,连麦子成熟时节所出产的李子,也被叫做麦李。
12、冬小麦的花期较早,麦花一般在清明后、也就是5月上旬左右开放。
13、从现代植物学分类上说,杨就是指白杨、胡杨等杨属植物,柳就是指垂柳、旱柳等柳属植物。但在古人的植物学范畴内,“杨”,可以指称好几种植物。
14、这村子,除了两任房东的家人,很少有人让倔强、略带孤傲的少年感到温暖。但窗前的楝花,却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15、那慵懒娇媚的半春柳眉,慢慢被春风吹得舒展了枝叶,剪成了袅袅婷婷的千条万缕,剪出了毛绒绒嫩黄嫩黄的柳花来。
16、“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17、汪曾祺在《岁朝清供》里说:“水仙、腊(蜡)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国人把水仙花与兰花、菊花、菖蒲并称为“花草四雅”。水仙誉为素雅。
18、麦子抽穗,每一个麦穗上都挤着密密的麦花,极细小,还没有一粒芝麻大,一不留神就会看不见。星星点点的小花,旋绕着翠绿的麦秆,宛如细碎虫卵浮于麦穗之上,毫无美感可言。
19、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20、“信”有诚实、不欺骗、信函、消息等含义。花信,是说花应时而开,为守信,同时花也是传递季节信息的使者。催动百花开放的风,也就成了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历时四个月、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候一种花,从梅花开始,到楝花结束,这就是二十四花信风。现在正值花信风之首,梅花。
三、花信风是指花开时吹过的风意即带有花开音讯的风候
1、徐俯(?~1140)北宋诗人。徐俯《春日》中有名句:「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
2、人们从来只在意麦子的子实,几乎没人注意它的花,除了诗人。原本以为平凡且又如此脆弱、短命的麦花,不会有多少诗人关注,但写麦花的诗人却大有人在。
3、柳花即是初生的黄蕊者也。及其华干,絮方出……絮之下,连小黑子,因风而起,得湿便生,如地丁之类,多不因种植,与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盖亦如柳絮兼子而飞……然古人以絮为花,陶隐居亦曰‘花随风,状如雪’误矣。
4、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与气候变化相关,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5、“柳花与柳絮迥然不同。生于叶间成穗作鹅黄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蒂结实,其实之熟、乱飞如绵者,絮也。古今吟咏,往往以絮为花,以花为絮,略无区别,可发一笑。”
6、春天已经过去,春天总会再来。
7、麦花虽小,却是具生命意义的风信花,它蕴含着饱满的收获,象征着丰收和希望。能成为24番花信风候花的花卉,谁的身上,没随身藏着两把厉害的刷子呢?
8、十二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有相应的午后现象相对应,称为候应。其中用花与之对应的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时令如花:七十二候·花信风》以农历立春为一年的开始,按日排列,每一候里选一种花与物候对应,例如立春一候为金盏花,谷雨一候为棣棠花。与花相对应的,另有关于本花的古典文字及节气习俗与相应的古诗、民谚。其图作精致,文字古雅。
9、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10、——我想这应源于人们对粮食和土地天然的敬畏吧。
11、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从伯塘小学调到在后田小学任教。我们全家带着寥寥的几件家当,连人带物,装不满一辆马车,一路听着哒哒的马蹄声,我们来到了讲闽南话的、陌生的后田村。
12、譬如我在后田,那个讲闽南话的村子,过得孤独。
13、应花期而吹来的风,被古人称作花信风。《吕氏春秋》说:“风不信,则其花不成”,意思是说,风是很守信用的,到时必来,而风的到来,也带来了开花的音讯。这样应约而至的风,就叫做花信风。
14、那些麦粒,终都化为温饱,化为缠绕在舌尖的味道,终也都转化为心间的滋味。因为凡俗,所以难忘。
15、柳树之所以叫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记述:
16、麦花的总体花期,可以维持十来天时间。单花的时间更短,大约只有5到30分钟的须臾绽放,比日本人称之为“朝颜”的牵牛花、比昙花一现的昙花(昙花可绽放三四小时)还要短命。可谓世上寿命短的花了。
17、楝树,是原生于中国的树种,属于芸香目楝科楝属落叶乔木。
18、“水性杨花”这个词汇,就是专门用来比喻那些随波逐流、作风轻浮的妇女。《红楼梦》第九十二回(高鄂等续写):“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我若说有钱,他便是贪图银钱了。”
19、花信女子24岁不满周岁——襁褓;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
20、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也有24番花信风的记载;程犬昌《演繁露》曾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四、花信风韩可彬
1、但卢梅坡这么找茬,倒也别具一格,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说出了别人想不到的味道。
2、你只愿能长随花的墓碑之下
3、24花信风,嫣红姹紫,各有芳姿,麦花可称得上是其中的另类。
4、梅花是蔷薇科杏属或李属植物。因开于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被人赋以传春报喜的吉祥。南北朝诗人陆凯《赠范晔》有咏梅名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5、蜡梅与梅花,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落叶丛生灌木,古称“黄梅”。宋代范成大《范村梅谱》这样写道:“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近似,色酷似蜜蜡,故名蜡梅。”
6、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先,楝花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7、古人常用“蒲柳之姿”,形容体质衰弱或韶华易逝。
8、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9、农家的粗菜便饭,叫麦饭豆羹。用大麦酿造的酒,叫麦酒。运麦的船,叫麦舟。收麦时节所下的雨,叫麦雨。
10、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11、不过我不想说气候与养生,今天我们聊聊冬季的诗意与美。古人把节令中开花时间准确的花作为代表,称为节气中的花信风,明天开始花信风来了。
12、二十四花信风,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占春。梅花已经开了,春天还会远吗?驿使:古代递送官府文书的人。陇头人:即陇山人。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一枝春:指梅花,是春天的象征。
13、写的是麦花,其实心里想的还是麦子。
14、大王花信风是中端档次的
15、水边温暖,春天的使者也先到了。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那种春天特有的轻快和欢欣吗?
16、早春的柳,是柳眼星星,美人初醒。仲春的柳,是眉眼如黛,温柔似水。到了清明,就已经是晚春的节气了。
17、不知道高鄂为什么对女人有那么大的偏见。他若去了泸沽湖,遇到这水性杨花,估计也吃。
18、古人又常把柳花,混同于杨花。
19、世上还真有水性杨花这种花卉,但它不是杨花,也不是柳花。
20、清代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说:“柳椹,及柳花未放时,其枝垂下的柳蕊也,淡黄色,若俟花出,则无用矣。”
五、花信风霹雳
1、老死不忘与花许下的诺言
2、楝花碎若桂花,用“簌簌”二字,从听觉的角度,形象地刻画出了楝花飘落时轻盈美丽的样子。而一个“细”字,说明楝花的盛花已过,香气不再浓烈,是一种淡淡的味道。
3、他晚年退居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种植梅花品种12个,著《范村梅谱》,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宋光宗绍熙二年冬,姜夔到范村做客,住了一个多月。这期间,写了流传千古的《暗香》、《疏影》。
4、小寒花信丨梅花,山茶,水仙
5、透气性 花信风这一款是在大王纸尿裤里透气性好,舒适的,相比市场上其他的品牌感觉都好,其他都很厚重,尤其小男孩穿薄一点的纸尿裤,发育更好。
6、早在《山海经》的中山经里,就提到过一种枥木:“其实如楝”。
7、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十二月,天气运于子,地气临于丑,阴吕而应于下,这个节气为候气之端。于是,他们便花信风开端,定在了小寒。
8、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9、“楝实即金玲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间。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
10、稻花与麦花,连这婚房和嫁衣都省了。它们的花事,几乎就是没羞没臊、直奔主题的一场性事,匆匆忙忙、敷衍潦草、像借种似的开了这一季花,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便草草收兵。
11、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季气时开的花。根据南朝《荆楚岁时说》所说的意思∶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一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为五天。每五天中,有一个花信,也就是每五天有一种花绽蕾开放,即一月二气六候花信风。二一十四番是指小寒至谷雨。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侯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蜇一候桃花二候律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侯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茶糜三候柬花每一候花信风便是候花开放时期,到了谷雨前后,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四处飘香,春满大地。
12、楝树的花、叶、果实、根皮均可入药。
13、“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14、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是中国节令用语。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15、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6、《本草纲目》上说:“麦性恶湿,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意思是,小麦性恶湿,如果生长期内雨水多,则产低。因此南方的小麦不多。
17、作者林逋(bū),又是一位隐士,长年隐居杭州西湖,泛舟湖上。每逢客至,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终生不仕不娶,植梅养鹤,说自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爱梅爱到如此地步,想想也是醉了。古人的精神境界,有时候很难用当下的物质世界来揣摩和想象。
18、诗经里说,“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草木枯荣,花开花落,时光总是匆匆。而时间又总会熨平你的情绪,让你慢慢平静、淡泊下来。世间没有永驻的春,也没有过不去的坎。
19、========================
20、杨与柳自是二物。柳枝长脆,叶狭长,杨枝短硬,叶圆阔,迥不相侔。而诸家多将杨柳混称,甚至称为一物者,缘南方无杨故耳。柳性耐水,杨性宜旱。
六、花信风
1、这首诗的名字,叫《初夏》。那时,阳光还不是那么浓烈,槐叶已经遮天蔽地,微风吹来麦花的香气(麦信),给人一种闲适、慵懒的快意。
2、从窗口眺望那两株楝树,常常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既视感。尤其是在楝树开花的时节,那一团云影般的淡紫,静美内敛,总会让我忆起曾经相伴过的两株楝树,以及过往岁月的片段时光。
3、柳通常只用来指称柳属植物,此属植物叶片狭长、枝条细软。“杨柳”连用,也是指柳属植物。
4、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5、柳枝上那些淡黄色可爱的毛毛虫才是柳花。柳花干了,出柳絮,是柳树的种子。花是花,絮是絮,很多人把它们搞混了。
6、《本草纲目》说得清清楚楚:“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但一旦进入文学范畴,任性的文人才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因为杨柳的某些共性,明知道是杨,也要叫你柳,或者明知是柳,也叫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