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名句
1、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译文)(鲁国当权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4、(译文)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他们(的后人)失天下是因为他们不行仁。一个国家的衰败和兴起、生存和灭亡,都是这个道理。”
5、非其路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知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远害而名彰也。故君子行廉以全其身,守清以保其身。
6、欲心难厌如溪壑,财物易尽若漏卮。
7、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9、廉洁爱人者厚其禄。
10、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1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12、(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3、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14、年轻的时候学习,好像初升的太阳那样明亮温暖;壮年的时候学习,好像正午的太阳那样强烈灿烂;年老的时候学习,好像点燃了蜡烛那样带来光明。
15、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16、(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8、(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张向孔子问仁时,孔子)说:“庄重、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庄重恭敬就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19、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20、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二、英语文言文名句
1、(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2、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3、6)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8、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说苑·反质》
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10、孟子曰:“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
11、(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1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4、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1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6、(译文)孔子说:“(遇到困难或不顺利的事时)不动摇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恐怕是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吧?”
1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8、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19、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2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三、经典文言文名句
1、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说是个无缺的
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3、(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4、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5、(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6、(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问仁时)说:“自己所不愿干的事(或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1、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12、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3、(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6、(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7、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少。
18、(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1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20、(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四、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名句
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3、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5、在信中,他为自己的离去,家中八口的生计而担忧,为无法报答母亲的恩德而惭愧心伤。可又认为,自己为父为君而死,是死得其所。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6、(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7、不要加到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8、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9、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1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12、(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14、关于“不辞辛苦”的古文名句如下,意思为:形容不怕劳累和辛苦。在古文中依旧是此意。不辞辛苦行——唐杜甫《龙门镇》不辞辛苦来东道——唐薛曜《舞马篇》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不辞辛苦秋成熟——宋翁森《耕》不劳辛苦运枢环——元姬翼《鹧鸪天·事事无心恰到闲》不禁辛苦况相关——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7、(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18、正以处心,廉心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了处事,此居官之七要也。
1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0、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五、高中文言文名句
1、《陈情表》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2、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3、玉石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不会明白道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8、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10、志不强者智不达。
11、(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1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3、(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14、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6、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1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19、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20、(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六、文言文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中学时代,农夫曾在语文课夲中学过一篇名为《唐雎不辱使命》的古文。该文中曾有一段唐雎和秦王的对话,觉得不但颇有气势,而且深有内涵,使人不由不对唐雎的机智勇敢和不辱使命的精神所折服。虽然间隔年代久远,但仍记忆犹新,未能忘怀。兹抄录于下:……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说罢拔出剑来,上前一步……吓得秦王一下子跪在地上求饶:先生坐,何止于此,寡人谕矣。唐雎终于不辱使命,使五十里安陵免遭敌手。
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