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uanwu
1、但其实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于此,比如汉族人会插艾草、菖蒲于门前,四川小凉山彝族人会进山采药,广西罗城仫佬族要抬纸船到田,请巫师赶走害虫,藏族人会上山采花,用泉水擦拭眼睛、沐浴全身⋯⋯
2、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3、老家的粽子用糯米制成,形状大小各异,有三角形、圆锥形、斧头形等,中间加入馅料。我们家乡习惯于做斧头型的,因为斧头型的寓意“代代富”,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4、蒸好后的粽子软软糯糯的,香味充满了整间屋子。一边吃粽子边,一边看龙舟比赛,竟有种说不出的快活!
5、端午节那天,外婆家门上还会插艾叶,外公在角角落落里喷上雄黄酒。听妈妈说,艾叶和雄黄有辟邪驱瘟的作用。
6、家乡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端午节之后细菌多了,粽叶是有杀菌作用的,吃了防病。所以粽子花样繁多:有蜜枣棕、红豆棕、绿豆棕、黑米棕、糖棕……各具特色,其味各异。解开绳子,剥开粽叶时,那粽子里藏着的蜜枣,真让人口水一落千丈。咸粽子里白白的棕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似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真是香极了!
7、龙舟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赛龙舟的来历。据说古代的人是舍不得屈原投江,便划船营救,当他们去到那里后,不见屈原的踪影。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五日便用赛龙舟以此做纪念。
8、端午饮雄黄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因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在端午那天给他们的额头、耳鼻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祛病除疫,蚊虫不叮。
9、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10、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来吃,粽子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11、我的家乡在福建泉州,这里的端午节民俗多种多样:吃粽子、赛龙舟、水上捉鸭……但我喜欢的还是吃粽子,因为我觉得这是这个节日里大的享受。
12、之后再点击左侧的福利按钮,看到端午节登录福利了吗?在这里你可以通过每日登录、游玩联机方式、前往家园给好友浇水等系列任务获得端午奖励;
13、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相传沿江百姓因不舍屈原投江而去,纷纷划船追赶,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源。人们亦可借机驱散江中之鱼,为免其糟蹋屈原亡魂。
14、也是“彩线轻缠红玉臂,
15、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16、据说端午节的由来是因为爱国诗人屈原不忍心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但是又不忍心舍弃自己的祖国抱石投江而死。据说屈原死后,人们还驾船去江上打捞真身。为了怕屈身体被鱼虾吃掉,就向河中扔饭团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
17、端午节的起源,为了纪念伍子胥的说法:
18、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19、端午由来端午亦称端是我国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因有端五之称,古人也将五月里此前的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端五》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初二为端数以之端五。”五的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子又与相通都是故称重也称重午。地支序推算端五节、重五节的称呼在唐以前就有了,因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改五为午,始有端午节、重年节称,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端午是夏季大的民间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有许多和夏令有关,并且与
20、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二、端午节英语
1、回到家后,妈妈把粽子蒸熟,端到桌子上,给我们说:“这些粽子里有的是蜜枣味的、有的是八宝粽子、有的是豆沙的、还有菠萝的。”我喜欢吃蜜枣味的了,拿起一个蜜枣粽子,三下五除二把线拆了下来,然后把皮剥开,可是真是烫死了,我赶紧把粽子放到桌子上,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
2、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拿去蒸煮。不一会儿,厨房里飘来一阵阵糯米和粽叶散发出的清香。我早已垂涎三尺。
3、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广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和和雄黄酒……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4、以前的那些五月,我是一个尚未涉世的少女,在故乡古老的瓦屋中,在祖母温柔的疼爱里,稚嫩而单纯。
5、站在船上的发令员一声枪响,几十条龙舟像蛟龙一样,在水中穿行着。那条绿色的龙舟处于第五名,船上的击鼓手奋力地呐喊着,激励船员们奋力前行。我也呐喊着,用全部的热情我支持的龙舟加油。观众们也都紧握双手,期望自我支持的龙舟夺冠。我呐喊着,为那条绿色龙舟加油。船员们仿佛听到了我的加油,更加奋力地划着。只见绿色龙舟超越了另外两支龙舟成为了第这时,他们又超越了一条龙舟。我更加卖力的呐喊,期望他们能夺冠。绿色的龙舟已经于第一名齐头并进了,这时距离终点还有50米,船员们奋力地划,终取得了第一名,这时绿色龙舟已经冲过了重点。“14号龙舟是冠军”随着裁判员的宣布,全岸观众沸腾了。我也为绿色龙舟的好表现欢呼。顿时,大明湖成了欢乐的海洋。
6、“吃一堑,长一智。”我再次认真地看了妈妈的示范,然后挑了一大一小两张粽叶叠在一起,用手捏住叶子的两端,小心翼翼地卷成一个漏斗形,放入米和枣,再放上一块五花肉,在肉上再放一些米,用食指和中指把米摁紧,接着用右手去折粽叶,把粽叶盖在口子上,后,挑一根麻绳,一头用嘴巴咬住,另一头用右手把粽子扎紧,打上结,好像捆犯人一样,把粽子绑得紧紧的,看上去像个“丑八怪”,摆在妈妈包的粽子中间,“鹤”立鸡群,显得那么扎眼。但是我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因为我毕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了一个奇形怪状的粽子。
7、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8、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大、覆盖面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9、一片粽叶,裹入缕缕情思
10、当经过粉碎和搅拌的湿润曲料从机器管道流出后,包括李玉香在内的踩曲女工们便开始了专业“表演”:每人手执一把铁锹,将曲料铲进制曲模具,女工们站在模具之上,快速地抖动小腿、移动跳跃,仿佛在跳一支芭蕾舞。
11、去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这本书里写有一副对联:
12、小符斜挂绿云鬟”的传统民俗
13、后来知道,南方和北方过五月节是不一样的,南方有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带香荷包,还要在当天的窗前或者门梁上挂上葫芦。家家户户都飘着五颜六色的葫芦,似乎没有人关注是为了纪念什么,他们只是延续着祖先留下的风俗来过这个节日的,只是为家人驱邪免灾,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14、人们赋予它端阳节、五月节、
15、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16、通过活动获得的迷你宝盒有什么用呢?当然有!我们找到端午宝库,在这里可以用迷你宝盒兑换装扮的福利。
17、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的渔夫得知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端午也是我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18、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满江红?端阳前作。
19、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20、实际上,按照贵州安酒的发展规划,占地1500亩的“安酒赤水酒谷”全面建成后,安酒将拥有年产3万吨大曲酱香制酒、6万吨制曲、18万吨陶坛储酒的综合体量。
三、端午节手抄报简单漂亮
1、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后来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也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这是因为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4、HD985064106168efe2c60f
5、家乡的粽子有名的当属“烧肉粽”了!“烧肉粽”其实是闽南话的叫法,“热”的闽南语发音就是“烧”,所以“烧肉粽”其实就是指热腾腾、香喷喷的肉粽。泉州的“烧肉粽”个大、结实、饱满,大的差不多有半斤重呢!你解开麻绳,掰开一层厚厚的粽叶,浓郁的粽香立刻扑鼻而来。再一看,一个金黄油亮的粽子已出现在你的眼前,软软的糯米夹着三层肉、海蛎干、蛋黄等配料,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口味大开。深深咬上一口,充足的油汁从齿间溢出,感觉细腻柔软,还夹杂着一丝“qq”的感觉,这时,如果再喝上一杯清香四溢的铁观音茶,别提有多爽了!
6、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满怀一腔热血,写出这个千古名言,在楚国因正直而受到朝中众臣排挤,使一身报复无处施展。楚国灭亡时,感到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石头走入汨罗江中自尽,后人为了记念这个伟大爱国诗人,就是在他投江这一天取名端午节,每年这一节气,就举行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作为一种纪念。
7、楚国时,朝廷腐败无能,官员们鱼肉百姓,人民怨声四起。楚国走向衰落。
8、我的视力很好,看得见运动员们的青筋若隐若现,船上的运动员也团结,动作一致,每个船员都竭尽全力划着桨。在船中打鼓的人努力地敲着鼓,人们的心情随着鼓声也变得越来越激动!
9、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10、龙舟比赛开始了,伴着“咚咚咚”的锣鼓声和划手们整齐的呐喊声,龙舟在河里劈波斩浪,奋勇响前。划手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岸上观众的喝彩声不断,水中表演者越划越起劲。“加油,加油,快点划,快点呀。”“好样的,赢了,快赢了。”我在岸上不停地拍着手,扯着嗓门大喊着。过了一会儿,我表哥那队终于不负众望,大获全胜了。等他一上岸,我们大家就又跳又叫的,好兴奋呀!
11、“初五扒龙船”是指在初五时莆田一些地方会举办龙舟赛。龙舟竞赛已然成为一项水上体育运动,只有水乡才有此项活动。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传说一是借划龙舟追赶拯救投江的屈原,二是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肉身。后来,竞渡之习不断盛行开来,如今,演变为一种民间水上健身竞技活动。
12、涂雄黄酒——防治疱疹和疥癣
13、五月初包粽子。首先要准备好粽子叶,包粽子的粽子叶一般是苇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为粽叶。其次则是准备粽子里面的馅料,将馅料置于粽叶中,粽子则完成了。外形也比较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有菱形、多边形、柱形(马脚粽或马腿粽)。
14、岸激去来波”的龙舟竞速
15、小伙伴们大家好啊~我是兔美美!端午至,粽飘香,各位端午节安康~今天你吃粽子了吗?
16、有人说,中国人一直是一个避凶趋吉的民族。
17、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
18、纪念屈原的说法: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那天,抱石跳汨罗江而自尽。后来人们就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9、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要听长辈门去讲过端午节的一些规矩,不许玩水,不许吃冷粽子、不许乱说话等一些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