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精选文案122句)

一、汉赋

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出现了像《七发》那样为汉赋体制奠定基础的作品。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他们的辞赋和政论文都有较高的成就。

2、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4、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王褒:《洞箫赋》班婕妤:《自悼赋》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班固:《两都赋》班彪:《北征赋》司马迁:《壮士不遇赋》左思:《三都赋》

5、从武帝至宜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代表汉代文学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史传文学也发展到高峰.不朽的传记文学名著《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完毕。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逐渐定于一尊,因此,政论散文也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在风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乐府的强化,使大量民歌被采集、记录下来,此时宫廷文人也竟相创作乐府诗。

6、第一期:中唐时期发生的古文运动,对我们今天看待散文有何影响?

7、谢谢邀请,汉赋四大家分别是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和张衡。司马相如大家都知道一些吧,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比较熟悉的《长门赋》等重多作品,班固的《汉书》)杨雄不太了解,张衡大家都知道,浑天仪,地动仪,举世闻名。

8、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9、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10、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11、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12、汉赋注重的是其“述客主以首引”这种“本于庄、列寓言”的虚拟,以及于铺陈叙事中对神祗鬼物的暗喻。汉赋的虚构集中表现为:散体大赋习惯于铺陈叙事中暗喻神祗鬼物;骚体赋习惯于体物抒怀中追慕人神同游的超脱;某些汉赋直接以祭神和颂神为主题内容;

13、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战国末期辞赋家,平生酷爱辞赋,既懂音乐亦善于写文章,曾事楚顷襄王,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辞赋家,与同时代的唐勒、景差齐名。

14、《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汉赋自司马相如始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后世赋家相沿不改,遂形成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往往流为粉饰太平。它们也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后世赋家大都按照这一体制进行创作,但愈来愈失去了创造性。总之,《子虚赋》、《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度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

15、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16、感受了洛神赋中如谪仙般的女子,让我们再看看汉武帝笔下那个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吧。

17、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18、————/END/————

19、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20、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天际游翔。

二、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1、自此以后,刻意模仿,形成风气,以至象西汉末年的扬雄、东汉初年的班固等人,他们在思想,才力诸方面都堪称大家,但他们的赋,都没有越过《子虚上林赋》的藩篱,全然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正是由于这一点,扬雄晚年觉悟到早年热心写赋不过是“童子雕虫篆刻”的小技,而终止了赋的写作。扬雄晚年这一看法与班固对赋的完全肯定一样,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汉斌的性质。联系到汉武帝时另一赋家枚皋“自悔类倡”的感叹,更可以使我们明白在封建社会,文学进入宫廷,作家成为御用时的地位的可悲,以及封建统治者热心文艺的真实用意。

2、《七发》白话译文(原作:汉·枚乘)

3、赋是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文体。汉赋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形式上“铺采搞文”,着重铺叙和描写,以铺张的手法描摹所赋事物景况,在内容上则侧重“体物写志”。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小赋则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4、这个词在很多语境中带有贬义,表面上形容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暗地里指责过分讲究排场。

5、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6、贾谊写过一篇《吊屈原赋》,“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这样气势,就问你服不服!

7、骚体赋 东汉末年逐渐兴盛,但初也有几篇著名的代表作《过秦论》、《长门赋》

8、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9、第十四期:董仲舒,你对儒家思想做了什么?

10、乘骐骥以驰骋兮不是汉赋,而是楚辞。这句来自屈原的《离骚》。『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设置“好评”,谢谢您的支持。』

11、纵然汉赋有某些不足,但其中蕴含的韵律和气势,还是让后人啧啧称奇的。

12、与之相反的,则是诸侯与使臣交往中一些隐藏在温文尔雅外衣下的明争暗斗。

13、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班固的《汉书》在此期间问世,成为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由于经学的日益深人人心,文坛的模拟风气日趋严重,王充的《论衡》却以其“疾虚妄”的批判精神,和当时陈陈相因的不良倾向形成

14、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憯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15、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16、第二阶段(散体大赋)代表人物及作品

17、宋玉,字子渊(约公元前298年-约前222年),战国时期鄢(今湖北襄阳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

18、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19、第十三期:极简两汉散文发展史

20、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三、汉赋四大家

1、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

2、《七发》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张,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搆,夸丽风骇”(同上)。但它并不像后来的大赋那样堆叠奇僻词汇,读起来较为平易,而且不乏精彩片段。例如:

3、这是读透古代文学史系列推送的第16期节目,出自一往文学训练营第10次课程第1个知识点。

4、一代才子宋玉,后世对他褒贬不但无可否认,他的文学功底令人赞叹。

5、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6、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7、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8、辞赋是一种文体的统称,而汉赋则是特指的汉朝时期的文体。汉赋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曹植的(洛神赋)。

9、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

10、赋体的创造者是北方文士,但汉代伟大的辞赋家都是四川人。西汉早期著名的辞赋作家有枚乘、贾谊。西汉中期,汉赋走向极盛阶段,司马相如是其代表。后期的代表人物扬雄(一作扬雄)也是四川人,后世并称为“扬马”。

11、赋是诗和散文结合的形式,介于诗和散文之间。汉赋就是汉代的赋,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赋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12、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13、美连娟以修嫭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畺。托沈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念穷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函荾荴以俟风兮,芳杂袭以弥章。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燕淫衍而抚楹兮,连流视而娥扬。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欢接狎以离别兮,宵寤梦之芒芒。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何灵魄之纷纷兮,哀裴回以踌躇。势路日以远兮,遂荒忽而辞去。超兮西征,屑兮不见。寖淫敞,寂兮无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14、在诸侯分立的时代,诸侯交际、聘问的历史上确实存在各式各样的明争暗斗,使臣与出使国君臣彬彬有礼的交往中存在着对荣誉、利益的挑战和维护。同时,使臣是否受到尊重及在何等程度上的尊重,则是两个诸侯国间关系的直接表现。晋赵孟出聘郑,受到特殊的礼遇,不取决于晋郑的友好,而在于郑对晋的依附,在于赵孟执掌晋之政柄,加之以他个人的君子风范和人格魅力。

15、《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诗体,对汉赋的形成影响巨大,汉赋从楚辞中的《离骚》借鉴了很多东西,包括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辞藻,问答的结构,描写的句式、感情的抒发等。

16、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

17、是一篇短小明畅的抒情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的风格,语言自然清新,洗练优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难得的赋作佳篇。

18、赋的性质、产生经过和发展历程,带你认识赋这种文体的前世今生。

19、宋玉的《九辩》是楚辞体,而其余传为是他的作品者都是赋,它们都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其开头部分用散文写明作赋的缘由,而主体部分则用铺张的手法来描摹所赋事物的情况,绝少楚辞的那样浓重的抒情成分,这正是赋体的特征。

20、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由于萧统编纂《文选》列于卷首,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四、汉赋代表作品

1、但也正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之赋”就是指汉代兴起的大赋。

2、枚乘(?——约前140),字叔,淮阴人,汉初重要的辞赋家。他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濞郎中,后为梁孝王门客,“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一篇,是他的代表作。

3、汉赋名篇有:《吊屈原赋》、《鵩鸟赋》、《西京赋》、《二京赋》、《别赋》等等。

4、山外(水里)秋菊(冬梅)春花(秋实)汉赋(宋词)书山(学海)戴月(披星)绿水(青山)斗转(星移)冷月(烈日)

5、在战国大力写赋的还有宋玉。宋玉也是楚国人,传为屈原的弟子。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这里,司马迁是把辞、赋区别来说的,辞即楚辞,属于诗的范围,而赋虽出于楚辞,但它韵散间出,更接近于散文。《汉书·艺文志》把辞和赋通称为赋,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6、同时,作品内容的展开和人物对话中的冲突,更深刻地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间的思想冲突,通过子虚、乌有二人的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使命意识。

7、汉赋,尤其是大赋的巨丽之美,更是作为了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汉赋的几个发展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我们常说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他们的代表作篇幅巨大,体制宏伟,是汉赋的典型作品。例如司马相如的主要赋作是《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赋》等;班固的代表作《两都赋》;张衡赋作则以《二京赋》为代表。都是汉大赋中的代表作。内容多是田猎宫苑和京都歌舞等宫廷生活。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及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张衡《归田赋》。

8、有一些著名的,但是一般都不是汉赋。需要背诵的赋有《前赤壁赋》、《阿房宫赋》等,但是都不是汉赋。著名的汉赋有《上林赋》《子虚赋》《两京赋》等。这些都不用背,所以,高中基本没有需要背诵的汉赋。

9、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10、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赋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是汉代文学有特色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形式上,“铺采摘文”,着重铺叙和描写,以铺张的手法描摹所赋事物景况;在内容上则侧重“体物写志”。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班固等;小赋则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11、吴客见太子有高兴的神色,就进一步说:“黑夜出猎,火光烛天,兵车像迅疾的雷声一样滚动。旌旗高举,旗上装饰的鸟羽、牛尾整齐而纷繁。车马往来奔驰竞逐,人人向往得到野味而奋勇争先。猎兽的围栏和焚烧过的野地又宽又广,远远地望去才可看到它有边缘。那毛色纯躯体完整的猎获物,把它进献到诸侯面前。”太子说:“说得好!我愿意再听你说。”

12、第三期:司马相如:我写赋是逆天了一点,可别以为我说话也这样

13、汉赋的内容应该分为5类:

14、清代王国维曾把赋作为有汉一代的代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汉赋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作者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5、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16、还是那位清代文学家刘熙载,他说过,“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可见,赋这种文学体裁自有存在的道理。

17、文学体裁不同汉赋是汉代的赋,赋产生于战国,是一种散文;汉乐府是民间诗歌。文学修辞不同汉赋主要特点是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铺陈写物;而汉乐府采用平实的叙事写法,并没有过分的夸张。文学创作者身份不同汉赋由于需要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对古籍的典故了如指掌,所以能写汉赋的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而汉乐府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是民间百姓所提炼的。

18、还有人认为,汉赋在创作上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忽视了内容上的扎实。于是,就有了汉赋铺张扬厉的说法。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汉赋之美,就是美在铺张扬厉。

19、表达了作者决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以谋取个人荣华富贵的可贵精神。全赋写得感情强烈,语言犀利,具有极大的气势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20、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骈偶化,即上下两句押韵?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骈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如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内容上,赋“铺采摛文”,只能诵而不能唱,远离了民歌的传统,失去了广泛流传的生命力,但讲求对仗的形式却被后代的格律诗所发展。

五、汉赋名篇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赋

2、《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作者在《七发》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3、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4、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

5、《子虚赋》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前三段写云梦泽的地理风貌和自然富有,中间四段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后一段写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判,归结讽谏主题。前两个部分列述奢侈淫游的种种表现,后一部分揭示淫逸奢侈的危害。

6、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

7、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8、以上,《七发》之妙,就妙在用艺术形象论述物质与精神之关系。高度的物质文明,如果不契合高度的精神文明,是极大的缺陷,甚至各种“病魔”都会在这个缺陷中滋生繁衍。一个人如此,推而广之,整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

9、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10、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11、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著名。

12、实际上,如果自己去思考,不难发现,辞赋的出现与诗文间的关系是必然的。汉代结束了秦的暴虐统治,天下走向大治,时代在呼唤着与统一王朝相适应的新文体。显然,《诗经》那种四言句的简单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文人润色鸿业、骋竞文采的需求,而先秦散文则在形式上不能满足汉代人对形式的精致与美的需求。新文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呼之欲出。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新文体都是在旧文体的基础上变形、深化、糅合而来的。辞赋以宏大的气魄吸收借鉴了所有它之前存在的主要文体的经验。

13、如果已加入训练营,但尚未加交流群,请迅速进群:加群!加群!加群!文学史训练营100天交流群

14、☞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梳理框架

15、第六期:10秒记住《诗经》内容的6个方面

16、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17、理解到这里,你就知道了赋的性质。郭版文学史还补充了一个其他版本文学史忽略了的事实,那就是“不歌而诵”这4个字,指出了赋的说唱文学性质,它从产生到后来,经历了一个由半书面、半口头文学演变而为纯书面文学的过程。“诵”的特点逐渐消失,“敷陈其事”的作风不断发展。

18、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19、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

20、张衡《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

六、汉赋

1、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后人从这两句话中总结出一个成语——铺张扬厉。

2、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二京赋》是他早年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基本上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班固的《两都赋》。

3、文章原载于《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

4、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落,抒发情感、抒发志向的孝府开始兴起。汉赋的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5、指出分别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指出任何大手笔也难写离别之深情,言尽而亦不尽。全赋用骈偶的句式,绘声绘色,语言清丽,声情婉谐,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6、此赋写楚国之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

7、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8、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9、《吊屈原赋》: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

10、《归田赋》是东汉辞赋家张衡的代表作之一。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脱精神。

11、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赋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是汉代文学有特色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形式上,“铺采摘文”,着重铺叙和描写,以铺张的手法描摹所赋事物景况;在内容上则侧重“体物写志”,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班固等;小赋则篇幅较小,文采清丽,饥讽时事、抒情咏物,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12、《二京赋》是东汉辞赋,为张衡的代表作之一。《二京赋》是运用文学手法的社会剖析,其中有政治方面的讽谏、社会事物的描述,历史的反思、哲理的寓含、感情的抒发、意境的想象,诸景毕现,文思泉涌,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13、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在后期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偶尔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14、第七期:400字看懂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

15、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云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16、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17、《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18、一提到汉朝的文学成就,大家肯定会说出“汉赋”。不过人们对于这种文学体裁,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汉赋在内容上以歌功颂德为主,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19、费振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代文学,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秦汉魏晋南北朝分支编写组副主编。另外,有《全汉赋》《汉赋辞典》《全汉赋校注》等著作多种。费振刚与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一起主编了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学史》,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别奖。这也是新部《中国文学史》,成为几十年全国高校中文系流行的教材。领衔撰写的《全汉赋校注》(200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极大地推进了对汉赋的研究。

20、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赋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汉代后期,其形成直接受到了楚辞的影响,在汉朝大为盛行,故称汉赋。汉赋兼具韵文与散文的特点,善用华美的韵语铺陈叙事,即“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汉赋的代表人物有汉初的贾谊、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王莽时期的扬雄等;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等。

1、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总结过汉赋的特点,他说,“赋取乎丽,而丽非奇不显,是故赋不厌奇。”汉赋就应该夸张一些,不夸张就显示不出这种文学体裁特有的美感了。

2、赋作为文体名称,它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哲学思想与文学体制,它直接受到黄老思想、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上一篇上一篇:高晓松语录网站大全(精选文案101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