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春望这首诗的意思和情感(精选文案82句)

一、春望这首诗的意思

1、同学们,先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2、那就是“浑欲不胜簪”的“胜”字。相信有很多朋友会读成“shèngzān”,实际上如果读作“shèng”,这一句的平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胜”字仄声会导致整个律句失替。“平仄仄仄平”,这显然是错误的,而格律诗圣又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3、结合意境、想象画面

4、http://baike.baidu.com/view/1250htm(原诗)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注释)①川:平川、平地。②子规——杜鹃鸟。③才了——才料理完。.④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⑤蚕桑--种桑养蚕。6山原:原野和山陵(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乡下的四月没事的人很少。养完了蚕,又开始种地。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6、这句诗里写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场景,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燃烧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7、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9、生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诗人在战乱中奔波,头发已经愁得“白头”,“搔”字只能让愁更愁,连发簪也插不上。

12、这首诗能经久不衰,也是因为战争从来都没有离我们远去。在战火的摧残之下,人们总是无比向往和平,所以诗人的感受也成了后代无数向往和平的人们的感受。

13、生:(生齐声答)漫卷诗书喜欲狂。

14、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15、当时的唐玄宗都被迫逃亡,百姓的情况就更加悲惨了,他们不是逃亡就是被敌人俘虏。诗人也是一样,失去了家人的联络,内心苦楚难受,他把这份感情也写在了诗句中。

16、清吴绛雪《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唐高蟾《春》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17、接下来,“烽火连三月”。这“三月”有好几种理解。一种是说,我们先来算一笔账。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的六月,安史叛军攻克了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到鄘州羌村安置他的家人,之后投奔唐肃宗。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转过年头来的三月份,那么这个时候离叛军攻克长安已经达九个月之久。

18、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19、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20、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春望这首诗的意思和情感

1、师:在诗人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2、学习方法建议:观看视频,查阅教材,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4、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5、师:在诗人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6、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万金。

9、(生齐声读诗句)纵酒高歌之时,他就想到“青春作伴好还乡”。

10、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展示(3分钟)

11、◆师: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生齐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杜甫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屏幕出示文字)

13、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4、“破”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

15、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1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17、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18、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19、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0、“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三、春望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2、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3、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4、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5、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hún yù bú shèng zān。

6、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7、《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⑻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sǎn开。

9、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10、深入理解名句,领略古诗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

13、(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14、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15、(2)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

16、是不是诗圣饿得发了昏,居然不押韵了。

1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18、关键在一个“望”字。诗人登高望远,看见“安史之乱”造成国家破败、城中草深等景象,而自己想和家人团聚的愿望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家书才抵得上万金之重。

19、沉郁顿挫(chényùdùncuò):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yùnjí),语势有停顿转折。

20、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四、古诗春望

1、②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3、“感时”的意思是为时局而感伤;“溅泪”的意思是流泪。

4、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5、读“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作者高兴得要发狂,用“喜”字来说,这就是他的“喜态”。

6、(明确)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7、◆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8、所以他离开长安后,就穿过对峙的两军,奔赴凤翔,就是现在陕西宝鸡,谁在那儿?当时唐肃宗在那儿。他是麻衣见天子,他身上穿得破破烂烂的,可能胳膊肘都露出来了。他去见到了唐肃宗,肃宗地感动,授予他左抬遗这个官。这个官还是很小,但是内容地丰富。什么叫左拾遗呢?就是帮助皇上在地上捡东西,把掉的东西捡起来,实际上我们都能明白,这是给皇上提意见的一个官,就是为了警星皇上不要犯错。所以啊,可见肃宗皇帝对他还是器重的。

9、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

10、家长在给孩子讲完了之后,还可以提问孩子,进行互动哦。

11、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12、◆师: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流下的是什么泪呢?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4、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真是度日如年啊。他为百姓担忧,为自己流落在他方的妻子儿女担忧,为远在延州以北的芦子关担忧。可是这三月是长安,却异常安详,春光明媚百花繁盛,鸟儿在枝头啼叫,跟这连绵的战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5、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16、“搔”,动作,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17、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18、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9、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20、通过课本和微课学习,完成以下题目:

五、春望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罗隐

1、八年级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2、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上一篇上一篇:运气不好怎么破解(精选文案58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