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晁错者
1、班彪有两个儿子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一个是通西域的班超,还有一个就是《汉书》的作者班固。
2、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他善于领会贯通,他以仁爱之心为本体,常常称引大义,慷慨激昂。赶上汉文帝刚刚继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适宜的时代,因此能得以施展。时局不断地在变动,等到吴楚反叛时,建议诛杀晁错。虽然他的建议被采纳实行,然而他以后不再被朝廷所用。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多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擅权,修改了国家的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于匡正挽救这个危机,却想报个人的私仇,反而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俗话说:“改变古法,搞乱常规,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难道说的就是晁错这类人吗?
3、我上中学后,终于知道父亲念念不忘的是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父亲与人再说往事时,我偶而插上一嘴,父亲竟若得见知音一样兴奋,他说,古人云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宋末元初胡三省语)……只是看不到那套书了。
4、散文|汪曾祺:塞下人物记
5、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6、有两个也许不妨顺带一提的细节:根据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二十多岁的马融跟随四十多岁的班昭学习时,班昭在小阁中讲解,马融伏在阁下,看着手中书卷头也不敢抬。后来马融成为当世通儒后,门下弟子常有千数,他的教学作风十分任性,上课时挂上绛纱帐,让女子乐团排列在身后,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算一种补偿心理。
7、就这样,时间到了永平五年(公元62年),就是说,皇帝已经是汉明帝刘庄了。这时候,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
8、刘邦问:“魏军的大将是谁?”
9、马中锡,字天禄,故城人。父伟,为唐府长史,以直谏忤王,械送京师,而尽缧其家人。中锡以幼免,乃奔诉巡按御史。御史言于王,释其家。复奉母走京师诉冤,父竟得白,终处州知府。
10、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
11、1986年我参军到山城重庆北碚,因喜爱读书周日总爱跑书店,也留意那套书,可总也不见。第二年春节可以探亲,恰逢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出影印本《资治通鉴》,不是20册的版本,仅两册,黑皮金字,两块城墙砖一样沉甸甸,记得标价为30元,那时,我一个月津帖不过十几元,我毫不犹豫买下来送给了父亲。
12、秋天是利于匈奴骑兵作战的季节,所以“以临右北平盛秋”这句话固然很有诗意,却正是迎接艰巨的战斗的意思。
13、之后班氏家族世代有人担任中高级官员,到西汉后期汉成帝时代,班氏又实现了一个关键跃升:女儿被选入宫,得到宠幸,被封为婕妤。班家因此搬到了昌陵,即汉成帝的陵墓附近。汉朝制度,皇帝一登基就为自己修墓,并向墓周围移民,这样皇帝下葬后,也就形成了一个陵县。不过成帝的父亲汉元帝已经停止这项移民政策,所以并没有产生一个昌陵县,生活在昌陵的“大臣名家”,都算是长安户口。
14、(1)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该这样。(“内、外”名词作状语1分,“始”“窃”各1分,句意2分)
15、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②。
16、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谏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宠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17、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18、(2)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5分)
19、于是劝刘邦暂忍一时之气,到汉中后在积蓄力量反击。刘邦就听从了萧何的意见。
20、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二、晁错者颍川人也原文
1、”袁盎说:“我想出的只有这个计策佳,请陛下认真考虑!”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收拾行装,做出使吴国的准备
2、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3、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4、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5、刘邦说:“乳臭未干的小子,不是韩信的对手。他们的骑兵将领是说?”
6、就是说,《史记》所写的刘邦那些乱七八糟的事,班固并没有都删掉。因为删改可能引起别人的好奇心,而且丧失人物的丰富性,刘邦的魅力也许反而会打折。班固的工作更多是加戏,把刘邦本来就高明的一面,写的更加光彩照人。
7、但以袁盎为首的一些重臣都很讨厌晁错。汉景帝刘启登基后,任命心腹大臣晁错为内史。景帝作太子时就很宠信晁错,登基称帝后更是对他言听计从。举凡晁错上书陈请之事,无不被采纳。他被升为御史大夫后,上书建议就诸侯所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
8、当然,秦始皇一统天下,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革。从此之后,中国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世袭的大贵族了,——真正的贵族,应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对皇权却并没有太强的依附性。所以《史记》的世家,以《孔子世家》为界,前后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文章。
9、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10、散文|王雁翔:被风吹散的故事
11、年纪很小的时候,班固就在文史领域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十六岁时进洛阳太学学习,因为渊综广博的学识和低调温厚的作风,很快成为明星学生。但到了建武三十年,由于父亲的去世,班固不得不离开京城,回到扶风郡的老家。
12、甚至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汉书》也体现出大汉制度的庄严整饬。介绍人物,总是一上来就会先提他的籍贯。胡宝国先生注意到,《史记》《汉书》的处理,却是不一样的。
13、文帝从霸陵上山,打算从西边的陡坡奔驰而下。袁盎骑着马,紧*着皇帝的车子,还拉着马缰绳。皇上说:“将军害怕了吗?”袁盎说:“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坐时不*近屋檐边,家有百金财富的人站的时候不倚在楼台的栏杆上,英明的君主不去冒险而心存侥幸心理。现在陛下放纵驾车的六匹马,从高坡上奔驰下来,假如有马匹受惊车辆毁坏的事,陛下纵然看轻自己,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皇上这才中止。
14、《汉书》就作了统一般都是“某某,某郡某县人”,把人精确定位成大汉行政区划中的一个点。
15、读过《史记》的《李将军列传》再读《汉书·李广传》,你不一定会减少对李广的同情,但一定会增加对汉武帝的谅解。至于导致司马迁遭了宫刑的李陵事件,《汉书》的相关篇章,更是既充分彰显宽容,又牢牢把控导向的,堪称值得宣传部门组织学习的范文了。
16、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17、财力雄厚,兵精粮足,俨然已是国中之国,已对汉王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晁错,颍川人,凭借文学才能当上了太常掌故。史载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文帝执政时,晁错凭舌辩之才获得太子刘启的赏识,太子用其为“智囊”。
18、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19、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20、(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三、晁错者,颍川人也原文及翻译
1、袁盎虽然闲居在家,汉景帝经常派人来向他询问计谋策略。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袁盎。刺客来到关中,打听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都赞不绝口。刺客便去见袁盎说:“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钱来刺杀你,您是个厚道人,我不忍心刺杀您。但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来刺杀您,希望您好好防备一下!”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便到棓(bèi,被)先生那里去占卜问吉凶。回家的时候,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果然在安陵外城门外面拦住了袁盎,把他刺杀了。
2、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3、(2)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就是败逃),是否说的就是晁错这些人呢?”(“古”“常”“等”各1分,“不死则亡”可灵活译出,意思对即可。末句宾语前置1分。句意1分)
4、《汉书》修成,大约是在建初七年(82年),不过一开始并没有广泛流传,班固也仍只是一个小官。等到章帝去世汉和帝即位后,班固的命运迎来了至关重要的转折。
5、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6、徙太子中庶子,拜翼正都尉。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表于大义公正如此。由是二母感寤雍穆。
7、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8、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沉默了好久,说:“你说的对,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9、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烧火做饭)。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10、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予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11、这个情节,美化了萧何,显得他特别高瞻远瞩,不愧为大汉的开国宰相;也美化了刘邦,显得他虽然会犯傻冲动,却终究能从善如流,这正是天命之子必须要有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这段话还在不经意间,把“汉”这个名词伟大光辉的内涵给阐释出来了,天上的银河叫天汉,可见汉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名字。
12、大学时在古城金陵萨家湾的图书馆开始认真研读,对话古人,抚今追昔,"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顿觉智慧之门訇然洞开。毕业后,正逢国学中兴,又因职入中军帐,又专门买了全套的1956年版重印《资治通鉴》翻阅学习,古人政治擘画、军事韬略、处事策略对我急需的大局观念、战略思维、协调艺术都有借鉴和涵养。尤其是其叙事后的名家评述,往往视角独特,引人遐思。譬如前人盛赞荊轲刺秦之忠义,司马光却独具慧眼指出‘’燕丹轻虑浅谋,欲以尺八匕首弱秦以强燕‘’的战略幼稚,譬如荀悦评郦食其建议分封险些误国幸被张良阻止的关于‘’‘’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在形、势、情‘"的精辟论述,等等,这种思维的多重可能性尤能激发思想创新。
13、弘治五年,召为大理右少卿。南京守备太监蒋琮与兵部郎中娄性、指挥石文通相讦,连数百人,遣官按,不服。中锡偕司礼太监赵忠等往,一讯得实。性除名,琮下狱抵罪。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寇尝犯边,督军败之。引疾归,中外交荐。
14、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5、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 何哉?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16、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17、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说的就是晁错这种人吧!
18、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原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晁错在前,及盎请辟人赐间,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其语具在吴事中。使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与善。逮吴反。诸陵长者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随者日数百乘。
19、D.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20、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四、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1、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適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於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2、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3、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4、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
5、晁错的削藩之策引发七国之乱,被指为“奸臣”“祸首”,叛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实,景帝杀之,意图平息事端。幼稚的幻想而已。
6、邓公,成固人也,多奇计。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时邓公免,起家为九卿。一年,复谢病免归。其子章以脩黄老言显於诸公间。
7、“这人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挺贤能,但还是不能挡得住我的灌婴。步卒将领又是谁?”
8、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9、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10、我父亲捧着"黑砖头"如见故人,连声梦呓一样说了几声好,中午特地叫来同事煮酒论史,只把一帮为酒不为史而来的叔叔伯伯听得告饶。
11、淮南王刘长来京朝见的时候,杀死了辟阳侯,他平时待人处事也相当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诸侯过去骄横必然会发生祸患,可以适当地削减他们的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这件事牵连到了淮南王,淮南王被征召,皇上便将他贬谪到蜀地去,用囚车传送。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为人刚直,万一在路上遇到风寒而死在半途中,陛下就会被认为以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而背上杀死弟弟的恶名,到时怎么办呢?”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
12、从此,班固的史书修撰工作,有了极大的便利。兰台令史可以接触到皇家海量的藏书和档案,有了皇帝的支持,他要查阅其他资料,相关部门也会提供方便。
13、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拊。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久。君殁,遂为之铭。
14、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15、A(认为……好,称许)
16、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为齐相。徙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17、“七国之乱”的导火索或者说原因就是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而实行的削藩,这个削藩与后来康熙的撤藩不同,削藩只是削减土地,撤藩则是撤销藩王。当时的西汉实行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国家制度,在偏远地区实行分封制,其余地区实行郡县制,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早的“一国两制”了。
18、了解班固的特点之后,也就很容易弄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后世有士大夫情怀的史家,提起班固的为人,往往极为不屑,而班固地下有知,却可以指着后世一部部正史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毕竟,古代中国的文网语阱,大趋势是越来越严密的。嘴上夸两句司马迁容易,真的像司马迁那样写历史,却很容易死无葬生之地。
19、读精选时文思辨评论写文章串联当代文化
20、直到今天,我们还不妨称大汉的军队,为银河战队。
五、晁错者颍川人也翻译
1、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2、班固因此被捕关进京兆监狱,而就在不久之前,有个同郡人叫苏朗的,曾被人告发伪造了一些神秘性的预言,结果很快就被处死,所以班家上下十分紧张,觉得班固很可能也凶多吉少。
3、汉明帝一读班固的书,就发现这人是宣传战线上的吹鼓手。因为班固特别善于弘扬正能量,而且手法不做作,煽情不浮夸,看起来就是客观理性地叙述事件,实际上就能让你的思维,不知不觉跟着他的节奏走。
4、散文|吴佳骏:记忆中的敦煌
5、李广被免职期间,受到了霸陵尉的羞辱,后来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就请求把霸陵尉调到自己麾下,然后就把人家处死。李广为此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就给李广回了一封信:
6、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7、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8、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9、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郡。奏告皇帝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10、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諠譁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馀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11、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12、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後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13、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柰何?”上弗听,遂行之。
14、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後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乃见袁盎曰:“臣受梁王金来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後刺君者十馀曹,备之!”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後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15、我们生于当下,该知来处,都应当如父辈一样读点历史,因为学史明理、学史增智、学史知责。(图/网络)
16、(学者出身的政治家)晁错年轻时师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学思想,他的不少同学都在司法部门找到了工作
17、班家兄弟因此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就是王莽。——班固谈到祖父辈的这层关系时,既要炫耀荣宠,又要极力撇清的复杂心态,洋溢在字里行间。
18、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19、取消世家,也是根据时代变化,所做的处理。
2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2分)
六、晁错者
1、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2、研究中国古代史,有“四把钥匙”之说:即掌握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四种知识,才能打开古代史的大门。这四种知识,《史记》都零零碎碎有大量涉及,但没有系统介绍。《汉书》则直接把四把钥匙配给读者了。
3、晁错是颍川人。曾经在轵(zhǐ,只)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人宋孟和刘礼是同学。凭着通晓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