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平公炳烛而学
1、读书学习其实是用来涵养人的内心世界的,是与我们立身做人有着紧密关联的。读书可以使人汲取知识、增强能力、延伸眼界、提升修养、获得智慧、远离平庸。从本质上看,拒绝学习,就是拒绝做人。试想,如果一个人精神世界空洞无物,岂不是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2、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3、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4、(3)绿茶含有儿茶素,有助抑制流行性感冒的入侵。
5、在刘向《说苑·建本》中,晋平公与盲乐师师旷有一段对话,读后使人感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是否还要学习、学有何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可谓深受启迪、令人振奋。此段对话很精彩,现抄录于下:
6、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7、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8、(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好学,好像点着蜡烛那么明亮。蜡烛的明亮也比昏暗好吧?”平公说:“好极啦!”此文名曰《师旷劝学》或《晋平公炳烛而学》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9、(17)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11、炳烛夜读,孙权劝学的中心都是(教导人们不失时机抓紧读书学习),两篇文章都采用(对比)的写法,但说理方式有所不同,孙权主要采用(事实)进行说理,师旷主要运用(比喻)来进行说理.
12、贞宗年间,内宫失火,楼榭亭台,付之一炬。贞宗命晋国公丁渭修葺宫廷。丁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不仅“省费以亿方计”不定期大大缩短了工期
13、此句出自“晋平公炳烛而学”的典故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暮:晚(为时已晚)、迟。恐已暮矣:恐怕已经晚了。
14、这两个词讲的都是劝对方学习的故事。但前者是因不愿意学而被劝学,是领导对下属的劝说,下属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在不想学的时候被劝说;而后者是因担心没有信心而被劝学,是下属劝领导学,领导的学习是主动的,是在想学但犹豫的时候被劝说。
15、历史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晋平公炳烛而学”的故事。据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传说师旷是《阳春》、《白雪》的作者)。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晚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16、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7、确实,读书学习就是一种“照亮”,心中有“光”,就能让人看得更远。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和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其精神世界是不一样的,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也都会不一样。通过阅读,人的精神会变得更加丰盈,心胸和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宽广。
18、1解释:①暮:晚。②安敢:怎么敢。③善:好。
19、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现在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迟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敢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讲得好啊!”。
20、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二、晋平公炳烛而学原文
1、晋平公拍手叫好说:“说得好啊!”
2、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
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4、(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5、目前,还不清楚iPhone8是否会配备这种声波成像技术。不过,根据此前曾有预测称,iPhone8将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取代TouchID。苹果将在iPhone8上配备革命性前置3D镜头,实现面部识别功能。(信息来源:搜狐网)
6、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敢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7、有一天,晋平公对晋国的乐师师旷说:“乐师,寡人的年纪已经70岁了,很想学习,恐怕为时已晚了。”
8、外媒曝光,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日前通过了一项苹果在2016年8月申请的“声波成像”专利。
9、(20)善哉:说得好啊。善:好。
10、苹果新专利:声波成像取代TouchID
11、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12、师旷说:“我听说过几句话,不知君侯有兴趣听没有?”
13、5古语有“覆巢之下”。
14、文言文精讲:邹忌讽齐王纳谏
15、3炳烛:点燃蜡烛(学习)。炳,动词,点燃。
16、(4)已:副词,已经。暮:晚。
17、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18、晋平公“欲学,恐已暮矣”的担心,正是一般普通老人的心态。而师旷的开导,所提出的读书学习是照亮人生的那一束光的命题,却使之豁然开朗。尤其是把老而好学,比喻为点燃蜡烛照明——这当然比摸着黑走路更好。
19、(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3)欲:想要。(4)已:副词,已经。暮:晚。(5)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学习)。炳,点燃。乎:呢。(6)安有:哪有。安:怎么。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开玩笑。(7)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8)好:喜欢,喜好。(9)阳:阳光。(10)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1)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2)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摸黑走路。孰与:比哪个(13)善哉:说得好啊。善:好,对。(14)安敢:怎敢。
20、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三、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
1、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2、《礼记》“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讲的是读书是为了使人知道义。庄子“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讲的是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陆游“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讲的是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生活、实践。李苦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讲的是读书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提升。诸葛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讲的是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才能。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讲的是读书可以使人更好的处世、立身、做人。
3、晋平公到了老年,反思自己平庸的一生,忽然产生了一种要求学习的强烈欲望,但又感到来日不多,怕学不好,因而心情十分矛盾。
4、这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学习把思想点燃。那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学习课题,可以激发灵感,振奋精神,其实质是为发展储蓄能量,寻找办法,解决疑难。现实中我们有许多难题需要得到切实的解决,怎么办呢?只有立足于学习的岗位,把思想搅动起来,由此鼓足干劲、增强信心。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以问题为导向,见贤思齐,学以致用,不断吸收各方面的新鲜经验,把方法与措施进一步明晰,使学习的有效性体现于实践的成果之中。这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与生活方式。我们在这样的学习中,一定可以获得相应的报偿——这就是释疑解难而豁然开朗的自信和欣然而至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5、扩展知识: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6、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明"是形容词明亮。年老却好学,就好像明亮的蜡烛。
8、此文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9、文言文精讲:智永与“退笔冢”
10、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敢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师旷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12、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在昏暗中行走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13、一处朗诵爱好者撒欢的天地
14、师旷:盲人音乐家;
15、晋平公说:“近日寡人心中苦闷,也无人跟寡人说真心话,近臣都是一些溜须拍马的献谗之辈,你能跟寡人说真心话,寡人当然有兴趣听了。有什么话你就说吧!”
16、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17、2上文“臣闻之”中的“之”是代词,它指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句话。
18、(14)少:少年(年轻时)。
19、这里的摸黑走路意思是相对于毫无光源照明的情况下摸索着走路,能有一根蜡烛照着就会好走多了。“深层含义”谈不上,它只是用比喻说明了“想学习就要抓紧机会,努力越早,效果越好”。
20、众所周知,同志一生纵横天下,波澜壮阔,得益于他书剑双修,学用兼擅。正是“读万卷书,行路”使他具备了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深邃辩证的哲学思想、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沛然如瀑的诗意才情…我喜欢他这么一句话:“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选集》第3卷,第815页)不愧是一代伟人,他仅用十个字就回答了一个千年之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就是为了运用,用于内则“修身、齐家”,用于外则“立业、成才”,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社会,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四、晋平公炳烛而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2、8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摸黑走路。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3、3翻译: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6、从“炳烛而学”说起(随笔)
7、(2)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8、晋平公说:“此话怎讲?”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经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9、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的确如此。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在一篇《读书苦乐》里,这样写道:“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就是杨绛先生热衷于读书的原因。她说书包罗万象,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延伸到未来,一以贯之,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书的世界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从而获得了丰富的阅历、认识更多的人和事。
10、炳烛而学,为师旷劝谏晋平公不要因为年老而放弃学习所设之比喻。
11、实际上,我们都是在一种心中有希望之“光”、有美好梦想的快乐感受中不断提高的,而学习本身充满了快乐。特别是学有所悟的激奋与微笑,总能使我们感到眼前一亮、天宽地阔的愉悦。通过学习我们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知识、补足了精神之钙,激活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潜能,它让我们在向美而行的旅途中,看见更加开阔的世界。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同样我们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2、本报讯人力资源部自全面接手对食堂的监督检查工作,经过多次的现场检查和整顿,食堂的饭菜质量和就餐环境已有明显的改良,针对食堂的投诉已有所下降。
13、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提建议。不同点:师旷采用了借自然之物来比喻,邹忌借亲身经历来比喻。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捷径,学与不学是根本不同的,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14、注意气温变化、保持水分摄入
15、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