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人买履文言文
1、他来到了集市上,集市人很多,张明东逛逛,西看看,来到了一家卖鞋的店铺,伙计看到有客人来了,很热情把他迎了进去。张明在店里看了好一会儿,找到了一双自己满意的鞋子,伙计把鞋子拿出来,张明连忙到口袋里拿尺码。但是,尺码没找到,自己却急得满头大汗,这才想起自己忘带了。伙计在旁边看了,问他:“客人,你找什么了?”张明答道:“我尺码忘拿了,我回家拿。”说完不等伙计答话,就急匆匆回家了。
2、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3、回到家,谷子心想:“哎,今天可糗大了,不过免费得了一袋银子,还是值得的,但我可不喜欢总被人嘲笑,明天就去集市上买鞋!”在吃晚饭的时候,他向妻子和儿子说起这事,妻子一听,说:“那个所谓的李大人,只不过是国王的一名补鞋匠而已,职位还没你高。你为什么怕他?”“不是我怕他,而是他看到我的鞋子破了一个洞,就以为我是一个穷人。”“什么?你给我明天就去集市上买鞋,买不到别回来!”
4、得:得到;拿到。
5、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事先量好自己脚的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6、过路人疑惑:“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呆板,鞋子合不合脚,用脚试试不就知道了。”
7、矛与盾: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8、郑人买履》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寓意:《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9、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10、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11、操:拿、携带。(动词)
12、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13、如此方能处事圆融,自在无碍。
14、点评:故事叙述得简洁,要想使故事更加合理,更加有趣,不妨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进行巧妙地补充。那个郑人为什么会忘记带尺码呢?如果你是店主或路人,面对这个浑身冒着傻气的郑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15、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16、讲讲文言小故事:《笑话一担》(傅烨宸)
17、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8、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9、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思考的人,只会看到事物的片面性。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有时候遵循规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更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个处事灵活而内心中正的人,应当破除偏执,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
20、今天,我们不用自我介绍的方式,用另外的一种方式来发现故事讲述者周恩淇同学。
二、郑人买履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跟课文,学写作——统编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导写
2、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3、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俺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4、田登作郡守时,忌讳别人冒犯他的名字,甚至连“灯”字也不让别人说。为此,他先后惩治了包括吏卒在内的许多人。于是,整个州郡内,人们都戏称“灯”为“火”。元宵节晚上放灯,田登允许人们前来游观,就让手下人写了一张公告榜贴出去,榜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州郡中人人见了都暗自发笑,有人还编出歌谣讽刺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5、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6、以前,有一个从郑国的年轻人,他想到集市买一双鞋子。他坐在椅子上,先量一下脚的尺度,再用笔写在了纸上。
7、张明听了,抓抓头,好象明白了什么,又好像……
8、点评:真心佩服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她将一个做事固执,不听别人劝告的人物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故事情节完整,生动有趣!
9、www.365dushuba.com
10、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11、余音绕梁,重温经典|第48期
12、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合适不合适呢?”这个郑国人一脸严肃地回答说:“那可不成,量出来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我的脚。”
13、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4、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5、道理: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翻译: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啥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
16、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17、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18、到了集市,他看上了一双鞋,从口袋里翻尺码。突然,他发现自己忘带了尺寸,未免有些着急,便火急火燎地赶回家,拿完尺码后,又火急火燎地赶回了集市。到了集市,集市却已经散了,王田没有买到鞋,很懊悔。埋怨自己,走出家门时,没有检查尺码有没有带。
19、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20、讲讲文言小故事:《田忌赛马》(吴腾)
三、郑人买履文言文停顿划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翻译: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可能相信自己的脚的。
3、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也存在“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人,而且不在少数。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会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4、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6、今晚,就让我们一起来安安静静地聆听吧...
7、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及:等到。
8、●文中出现了三处有“度”字的句子,说说它在句中的读音和意思吧。
9、郑国人回到家,顺利拿到尺码。他欢天喜地向集市走去。卖鞋的老板左等右等,等不到郑国人,眼看集市要散了,他只好回家了。
10、张明到家找好尺码,再来到店铺时,店铺关门了,鞋没买到。他呆呆坐在店铺门前,这时,有一个路过的人看见他,就问:“你怎么了?”张明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过路人。
11、韩非有严重口吃,但却是文笔流畅的优秀作家。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12、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
13、置:放,搁在。(动词)
14、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15、欢迎分享,欢迎您的再次观临!
16、坐:通“座”,座位。
17、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18、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
19、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0、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四、郑人买履文言文的道理
1、●坐:通“座”操:乃:
2、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
3、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4、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5、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6、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廷尉将其投入监狱,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想上书始皇帝,被拒绝。后来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7、●文中的“而”“其”“之”的意思是什么?
8、郑人买履是《韩非子》韩非子》中的一个故事应该属于“寓言”体裁。寓言是一种具有讽喻性、寓言是一种具有讽喻性、劝诫性特点的文学体裁,特点的文学体裁,即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希望有帮到你。麻烦好评,谢谢
9、自信:相信自己。
10、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11、本篇文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讲明君治理国家要有办法,全文分为六章,分别从“忠言逆耳”、“民为利/士为名”、“以身作则”、“诚信”等方面论说,至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12、那人便问:“你怎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啊?”
13、欢迎观临读书吧四五小屋~
14、郑国人来到集市,环顾四周,没有看见卖鞋的老板。只好气愤地回家了。路上,见到好友,把老板背信弃义的事情说给好友听,好友问:“你为什么不穿鞋试试呢?这样不就行了?”他回答:“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5、到了集市,他已经挑好鞋子,总感觉有些不对劲,好像少了些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才想起了自己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就对鞋店老板说:“不好意思,我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了。”说完,他就返回去拿尺码。
16、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时间和坚持的力量
17、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没有买到鞋子。
18、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19、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20、点评:面对着这样的死脑筋,鞋店老板做了这么多年的生意,肯定是头一次遇上。让鞋店老板去追郑人,还不如写出他满肚子的疑惑: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呀,故意打扰我做生意。这就叫侧面描写。故事中还可以在什么地方添加侧面描写,通过写其他人的反应,来表现郑人的愚蠢呢?
五、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20字
1、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3、反:通“返”,返回。
4、之:到……去,前往。(动词)
5、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6、现在,郑人买履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7、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8、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9、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10、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11、《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第1—20课|音频图文
12、请持续关注阅多乐木木老师
13、已:已经。(时间副词)
14、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木木老师又和大家云上见面了。这周木木老师想轻松一些,给大家讲个成语故事,希望陪你们顺利度过疫情这个艰难的时刻。
15、旁边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呢?”
16、从前,有一个叫做谷子的富翁,别人都叫他“固执”。
17、新时代美丽的春天的帷幕就此打开
18、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文中的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整个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19、可当他再次赶到集市时,集市却散了,于是,他便没有买到鞋。他无可奈何,连连唉声叹气。
20、今天的故事展演,就一起来听听周恩淇同学的《郑人买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表演担当,他的故事诠释,他的忘我呈现。
六、郑人买履文言文
1、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2、讲讲文言小故事:《守株待兔》(邱辰凯)
3、张明摇摇头,一本正经地说:“我只相信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4、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5、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6、6)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7、韩非与李斯之政见相左。韩非欲存韩,李斯欲灭韩。因为韩非子和李斯曾经是同窗,李斯深知韩非辩才了得,担心嬴政被韩非计谋所蒙蔽,故上疏嬴政,陈述其中利害。
8、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之)脚。
9、点评:故事后,路人觉得王田“无药可救,扬长而去”,这是从侧面写出了王田的愚蠢。很好的构思!但一个从社会底层打拼致富的人,应该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又与“宁信度,而无自信也”相矛盾。还是那个问题,精心构思郑人的身份。
10、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1、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12、yǒurénwèn:“nǐwéishímebúyòngzìjǐdejiǎoqùshìshìxiézǐ?”
13、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14、郑大脚却说:“我信不得我的脚,我相信用尺子量过的尺寸!”
15、该随机应变的时候,也要有从善如流的态度。
16、此文出自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扩展资料寓意:
17、●何:以:无:通“毋”
18、他到了集市上,找到了鞋店,准备买一双鞋子。但郑大脚发现写着自己脚尺寸的纸条落在了家里。于是郑大脚赶忙回家去拿纸条。当郑大脚再次赶过来时,集市已经快要打烊了。鞋店老板看见了问:“都快要打烊,你怎么到这会才过来呀?”郑大脚说:“我打算买一双鞋子,我先用尺子量好了脚的尺寸,并把自己脚的尺寸写在了纸条上,然后我赶到集市上,发现纸条没拿,我赶回家拿上纸条,又赶来集市,耽误了时间,你这店铺都快打烊了!”
19、这是先秦时期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所写的《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像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情愿相信自己丈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直接试鞋试出来的结果,宁愿相信外界数据也不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20、该坚守尺度的时候,便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
1、一天,谷子正走在路上,忽然,一个轿子里人扔给他一袋银子,说:“唠,穷人,拿这些钱去买双新鞋吧。”说完,便趾高气扬地走了,谷子正想骂他,可听到旁人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这件事:“孩子,你看,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像他一样,连鞋都穿不上。”“多亏了李大爷给他一袋银子,不然,他就得光着脚丫子啦,哈哈哈……”谷子听了,低头一看,嘿!可不是,鞋子破了一个洞,脚趾头都露出来了。谷子在一片嘲笑声中,慌忙逃脱。
2、童话创编:《神奇的宝葫芦》(傅烨宸)
3、韩非〔先秦〕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5、古时候啊,有一个郑国人,他想要买履,也就是今天的鞋子。但他没有去直接用脚去试,而是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完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6、3)履(lǚ):革履,就是鞋子。
7、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