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鹬蚌相争文言文的意思(精选文案139句)

一、鹬蚌相争文言文

1、“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3、释义: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

4、⑵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

5、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6、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7、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8、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9、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停顿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10、(方法引路)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斗争的过程中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学会权力制衡,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从大局出发,放下当下的矛盾,避免顾此失彼,让别人白白捡了便宜。

12、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子爱是值得的。——夏加尔(绘画大师)

13、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

14、战国中期,秦、齐两国为强大,东西对峙。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秦、齐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15、(周一背会的有红花,防不胜防,哈哈)

16、在生活中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不要意气用事,以免顾此失彼,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17、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18、上文中的苏代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的哥哥就是提出“合纵”六国抗秦,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19、(答题指南)A、C、D正确;B项有误,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故选B。

20、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二、鹬蚌相争文言文的意思

1、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2、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3、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4、鹬(yù)蚌(bànɡ)相争

5、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6、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7、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8、这则寓言中隐含的成语是

9、(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0、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1、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连横则成为了秦国破坏六国的合纵,孤立各国,以便各个击破的策略。

12、《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13、《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14、(答题指南)例句中“之”的意思是代词,这件事。A项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无实义。C项的“之”是代词,指这件事。D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故选C。

15、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16、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17、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

18、鹬蚌相争(yùbàngxiāngzhēng)

19、(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20、《战国策》采用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三、鹬蚌相争文言文朗读

1、(禽)同“擒”,捕捉,抓住。

2、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⑤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⑥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⑦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3、方:刚刚。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即:就,那就。谓:对……说。舍:放弃。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且:将要。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禽:通“擒”,捕捉。恐:担心。为:替,给。

4、(课内文言文诵读及阅读训练)

5、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它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

6、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7、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8、由于你们鹬蚌相争,导致对手渔翁得利,这个惨痛的教训得记住。

9、(为)替,给。音wèi。

10、⑴鹬蚌相争的原因是什么?

11、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2、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14、《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幻想不劳而获,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那么下面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15、代表人物有张仪、苏秦、公孙衍、甘茂等。

16、两者不肯相舍(✦相舍:互相放弃。✦舍:放弃。),渔者得而并禽之(✦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17、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狐假虎威说明依仗他人的权势不过威风一时,总有轰然倒塌的一天

18、合纵就是南北方向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阻止秦或齐的进攻。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19、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20、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四、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2、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目的在于以一个强国为靠山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来实现兼并和扩张自己的土地。

3、(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4、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5、(即)就,就会,将会。

6、B.(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7、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翻译: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8、(点击上方关注“爱大语文”开创语文学习新时代)

9、《鹬蚌相争》节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10、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1、认真的文言文学习平台

12、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13、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14、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5、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1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7、指“况且”,表示递进关系。如《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18、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9、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20、〖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

五、鹬蚌相争文言文带拼音

1、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出自于《战国策》,苏代通过鹬相争的故事劝赵惠王不要攻打燕国,用鹬蚌比喻燕国与赵国,而把秦国比作渔夫,燕赵实力相当,若两国交战则损耗严重,待时机成熟,秦国则坐享其成、坐收渔利,终劝退了赵国出兵。

3、赵且伐燕(✦且:将要。),苏代为燕谓惠王曰(✦谓:对……说。):

4、“且”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5、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地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地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地嘴不取出来,明天你地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地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地计划。《鹬蚌相争》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6、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为了利益两方面鹬蚌相争,结果后却被第三方拿走了好处。

7、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8、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9、(并)一起,一齐,一同。

10、(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11、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

12、在古代,雨字属于兼类词,因为它的名词义(下的雨,读yǔ)和动词义(下雨,读yù)都是常用义:

13、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14、“雨”的读音一直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读yǔ,有人认为读yù。究竟该读什么音呢?笔者经过查阅资料,认为:应当读yù。

15、指“又,而且”,表示并列关系。如“连拜且泣”,“贫且贱”。

16、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17、(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18、(参考答案)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19、(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20、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六、鹬蚌相争文言文

1、(方法引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2、《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3、母爱如一杯浓浓的香茶,饥渴时给我们带来芳香;母爱如一加光十色的彩虹,失落时给我们带来希望;母爱如一轮火红的太阳,寒冷时给我们带来温暖;母爱如一盏明亮的路灯,迷失时给我们指明方向。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现已成为成语,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5、《韩非子》中对纵横家有这样的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6、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爱是无私的话,那就是母亲对于子女的爱;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爱可以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也只有母亲对儿女的爱;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爱可以让我们放弃一切,那也只有母亲对儿女的爱。

7、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⑧。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8、讨伐;经过、路过;一起;希望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对立的双方相争斗,僵持不下,第三方就可坐收渔翁之利,大敌当前,双方应联合起来,共同抗敌;对于内部事务,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你抄第一个就好了,分号后面的可以不抄的)

9、支:抵触,即相持、对峙

10、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11、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12、惠王/曰:“善!”/乃止。

13、《阎典史传》:“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骑,破读音为“jì”。

14、(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5、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16、积累关于“母爱”的名言

17、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18、(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19、作品:鹬蚌相争(《战国策·燕策》)

20、相舍:互相放弃。

1、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2、(相舍)互相放弃。舍,放弃。

3、(方法引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5、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6、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7、《报刘一丈书》:“间道经其门”,间,破读音为“jiàn”。

8、“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表示弱小者不能相互照应,反而互相争斗,终两败俱伤,反而使共同的敌人得利。从这个故事的前后背景看,苏代是要通过这个寓言告诉赵惠王,燕赵两国共同的敌人是秦国,如果赵国征伐燕国,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而秦国很有可能趁虚而入,进攻赵国,因此赵国不应当攻击燕国,而应当联合燕国,共同抗击秦国。

9、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10、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

11、《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12、刘向校书时,辑《楚辞》16篇,其中即有《九叹》。后由东汉王逸作注,名《楚辞章句》,是现存早的《楚辞》传本。刘向的文章保存下来的多是一些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等。其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娓娓动听,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在舒缓平易中表现了作者深沉恳切的感情,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刘向还撰有《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刘向在典校古籍时,撰有《别录》。明人张溥辑有《刘子政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3、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14、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15、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16、启迪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7、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19、《五蠹》:“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乘,破读音为“shènɡ”。

上一篇上一篇:托物言志的古诗名句(精选文案112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