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刿论战
1、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2、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3、早写做“閒”——从门缝中能看到月亮,表示“门缝”。
4、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5、贱好奇的贱在那些明星眼里是疯子自己却不以为然活的贱的原因做人得做实实在在的自己崇拜有什么用别人又不认识你也不会来认识你
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7、《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8、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9、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10、必以(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1、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12、答: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3、又何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14、本文是《左传》中写得好的一篇战略文章。内容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15、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用于导入新课)
16、舞剧《丝路花雨》中的反弹琵琶,新颖有趣,富有创意。词语释义,一般是列出词语,解释词义。如果反过来,则不但显得新颖有趣,富有创意,而且培养文言语感。本课不妨一试:
17、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18、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19、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20、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有哪些?
二、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1、在学术刊物发表了120多篇论文,出版专著16本,光盘15张,总字数在300万以上。待出版专著还有一大批。
2、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5、其中一三句又是句中对仗,谓之当句对。包容交错,如夜珠走盘,有往复回环之美。这四句的写景妙处,在于竞秀、争流的动态美。
6、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7、所谓三十六峰,不是实指,乃概略之数。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
8、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0、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11、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
12、曹刿论战远谋表现在: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13、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14、其中成就高的是《左传》。
15、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16、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17、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庄公正想击鼓进兵,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了三通鼓。曹刿说:“ 出兵了。”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然后登上车,扶着车轼了嗏 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18、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9、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20、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三、曹刿论战拼音版原文
1、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这样举一反三是启发学生去由一知触类旁通。这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学习文言词语尤其应当如此。因此我在“扩展积累”阶段设计了这个练习。
2、张老师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一等奖,如:
3、《左传》及“春秋三传”(用于介绍出处)
4、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
5、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6、既克,公问其故——打了胜仗却不知为什么取胜。
7、《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8、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9、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0、高山:我有两点不同意见:
11、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2、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13、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4、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判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 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 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 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见他 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1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16、请在网上搜索阅读笔者张国生老师《“败绩”考释》一文。
17、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18、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9、“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20、此为省略句。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四、曹刿论战简介
1、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2、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
4、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5、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