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文言文翻译(精选文案106句)

一、张养浩字希孟

1、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2、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3、张养浩在两次归隐闲居的8年间写下了大量体现隐居生活闲情逸致和歌咏田园风光的散曲作品,这类散曲中,写得多是就是对隐居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描述,如[中吕·喜春来]:

4、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岁的张养浩,读书学习,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而他白天把书默默地背诵,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

5、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6、张养浩的散曲,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怀,都比较雅致,有诗化甚至散文化的倾向,自然有一种气象。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质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

7、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8、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武宗一朝,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被免职,后复官。不久辞官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又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上任四个月后,因劳累过度去世。诗、曲皆工。散曲多为怀古、写景、归隐之作,其中写归隐生活的作品多,曲中多寄寓对时政的不满。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以及《归田类稿》《云庄集》。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数二套。

9、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早来时威风不见了。

10、天历二年,陕西大早,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皇帝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

11、张养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直言敢谏,关心百姓疾苦,这在其散曲作品中有一定的体现,其中著名的是[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12、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3、今观其句法,如“江空孤月白,天阔片云高。”“月色虫边苦,秋容雁外深。”“断嶺云通气,颠崖树倒根。”又“鹤嫌客俗穿云去,燕喜春阴掠地飞。”“华发半簪天与老,丹枫两岸水分秋。”“半窗春梦子规月,满院客愁杨柳花。”“勘破宦途盘谷序,蹴开天网漆园书。”其风致潇洒,亦在元和、长庆间也。(中华书局1987年1月出版)

14、这首小令以一句话就概括了这种官威:“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刚一出门,前面就有一队仪仗打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奏起鼓乐,衙役开道,何等威风。好多人不也是奔此而去,削尖了脑袋也要做官么?

15、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16、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17、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我以济之。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则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8、由此可见张养浩归隐后的生活极为惬意,亦有终焉之志,故朝廷屡次以高位征召皆不应。但当得知关中旱重灾大,民堕水火之中后,毅然散财赴任乃至为民捐躯。孛朮鲁翀《张文忠公归田类稿序》:“文皇即位,关陕以西兵祲旱厉,民莩政荒,拜行台中丞迺起。西驰及秦,民四流亡,耄穉孑遗若鼎鱼筏蚁。天毒方炽,汤沸泛滥,吏士猖蹶,目瞠神骇,莫克拯救。公懇悃率倡,务用仁术。官帑不继,倾已囊槖,日不胜给,每每大恸。民仅复苏,公疾薨。天子闻之,恻然闵悼。……中外嗟惜。”(《全元文》第32册第292页。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9、仪封人谓孔子“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以此语谓之元季张养浩,亦然。

20、弘扬祖德爱国爱族勤敬事业尊老爱幼

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文言文翻译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张养浩一生写作了多首散曲,尤其工于小令,比如这首——

3、張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晚号齐东野人,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曾推动恢复科举制度。他创作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4、張养浩在《家训》篇中告诫后人:天下之事立志为重要,立志为成事之基础,志之所在乃心之所在,心之所在则关乎事之成败。

5、第三句是秦朝李斯的故事。李斯作为秦灭六国的大功臣,深得秦始皇信任,官居丞相高位,但是后来因为秦始皇身死,他拥立二世继位,但是后来却受到赵高陷害,被捕入狱,连他的儿子也无能幸免。李斯死前,曾对儿子说:“我现在只想和你带着猎犬,打打猎,却再也实现不了啦!”父子二人抱头痛哭,可是却也免不了一刀之痛。这正是所谓的“黄犬悲”。

6、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7、第一句,说的是西汉时期班超的故事。班超作为西汉的名将,奉命镇守西域以抵挡外敌,后来更是被封为定远侯。班超一生几乎都奉献在了西域,年近七十时,班超因为“老病衰困”想要回到故乡,于是给皇帝上书,一连三年都没有被允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想要回到故乡而不能,虽然封侯却也是透着无尽的悲哀。终因为班超的妹妹再次上疏,才得到皇帝的同意调回。“飘零玉关”便是指的这件事。

8、教育为先培养人才树立榜样表彰嘉奖

9、《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10、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11、当然,做官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看到了做官的好处,就忘了官场的黑暗、做官的危险,一步步走向“深坑”。到后,“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一旦失势,甚至身陷囹圄,抄没家产,留下千古骂名,从前的威风还在吗?

12、以从二品的翰林侍读学士征召不至,而以低一级的御史中丞召却“幡然就道”,为什么?前者是周旋于皇帝政要之间,后者系救民于水火之中,张养浩为官之目的于此可见端倪。《元史》卷一百七十五“张养浩”:

1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14、保护祖坟三年大祭孝敬父母奉欢膝前

15、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困难。

16、立报国之志。張养浩进入仕途之始,便立下报国之志,在宦海沉浮中矢志不渝,坚守原则。他在《家训》中明确指出:为官者要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不能沉溺于声色犬马、骄奢淫逸。

17、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18、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自称齐东野人,山东济南人。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为官期间,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好事。

19、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他幼时就有德行和道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有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20、《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三、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翻译

1、中华張氏丹山得稳世家族规:

2、张养浩一生写作了多首散曲,尤其工于小令,比如下面这一首《双调·沉醉东风》,只有七句,但是前六句接连用了六个名人的历史典故,只为了衬托出后一句的中心思想。

3、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4、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5、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6、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7、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決定提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把家庭家教家风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涵养道德、厚植文化、润泽心灵的德治作用,从而推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9、亲爱的微友们,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解释及赏析发布完之后,接下来是小学必背古诗文!希望微友们持续关注并转发!

10、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張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就赏赐给張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11、我们得稳公知书达礼,遵循祖训,加之得稳公才智聪慧,在工作上爱岗敬业,政绩优异,深受朝庭赏识,仼广东韶州任韶州知事其间。得稳公,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为官清正,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在工作上颇有建树,思想上能跟上时代朝流,与时倶进,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清官,为当时的时政作出了积极贡献。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这种精神是难得可贵的,他的精神让我们世代传承。希望全体張氏宗亲认真学习开基始得稳公精神。

12、这首小令深刻的地方,在结尾那八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已经跳出了泛泛的怀古伤今、感叹兴亡,而是联想到这一切遭殃的还是老百姓。作品的思想性也在此得到升华。

13、张养浩为官30多年,也算是十分风光,终他选择退隐,也是出于自愿,并没有多少牢骚,所以他在说到世事险恶,不如闲居的时候,也是比较平和的,不像有些人那么尖锐。

14、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15、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华信路15号凯贝特大厦A座403室

16、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儿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散曲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突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

17、中华張氏丹山得稳公宗祠落成暨得稳公诞辰620周年庆典

18、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1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ch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

四、张养浩字希孟文言文阅读答案

1、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后因子贵,追封通议大夫(正三品)、吏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母亲许氏,后追封济南郡夫人。

3、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4、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5、这几位古人,都曾经成功,但结局都悲惨。所以张养浩才感叹说:“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6、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7、張养浩之子張引字道仲敇授南台御史。

8、虽然归隐的生活惬意而愉快,但是,张养浩却无法完全放弃对国家社稷、对黎民苍生的社会责任,因此,当1329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朝廷召他任陕西行台负责赈灾时,他在散家财后毅然登车赴任。对于此番再度出山,他在[南吕·西番经]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想前辈,叹昔贤,尧臣许由隐萁山,赤松犹显张良迹,西湖曾停范蠡船,饿夷齐,首阳山,严陵爱在七里滩,五柳庄上陶潜屋,卧龙冈上孔明庵,一心弃职归田里,躲隐邨居个个安,世人不识名利锁,一片痴心向里钻,进时易,退时难,英雄韩信志千千,未央宫里遭诛斩,尸零骨解不周全。从今后,听自然,粗衣淡饭且随缘,度一日来少一日,过一年来少一年,虽然也无丹书诏,且做逍遥自在仙。”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12、张养浩晚年,因“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征召他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立刻“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想为解救灾区人民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在官仅四个月,即劳累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这两首〔山坡羊〕,都是他在赴陕途中经过骊山和潼关时有感而作。

13、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请下山。取索檀,略别华鹊山。无多惭,此心非为官。

14、楚大夫屈原,官做得不小了,“为楚怀王左徒”(《史记·屈原列传》)。这个“左徒”,据说相当于副宰相,“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同上)。结果是遭放逐到沅、湘、洞庭一带,“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15、”这首赋写得文笔奇丽、意境恢弘,被时人称赞为“只余一赋千金值,零落齐州白云楼”,一时争相传诵

16、赏析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17、他壮志不遂,怀才难遇,唯有高卧林泉,把满腹情思闲闲挥洒在故乡的湖光山色里。

18、我们来自古中国,讲述难以忘怀的中式古典之美。诗词,花草,器物,人物,故事,岁时。庸常日子因此欢喜。我们一直在此,期望久别的你,归来与我们重逢。

19、一路西行,万象焦枯,饿殍枕藉,他中心如捣,“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夜则祷雨,昼则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20、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五、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

1、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后逃到吴国,成为吴国的重要谋臣,吴国打败越国后,他看出勾践的野心,劝吴王夫差灭越,结果反而被夫差杀害。

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张养浩行义的故事。

3、第四句是陆机的事例。陆机是当时著名的作家,但是后来却在“八王之乱”中遭到诬陷,被捕之后,曾经感叹说:“华亭鹤唳,讵可闻?”

4、元英宗至治元年六月(1321),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他辞官归里,回到了大明湖畔的云庄。

5、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巨(谏官)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

6、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7、试为解答如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有遗楮币于途者遗:(动词,丢失。)读书不辍辍:(动词,停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共3分)既然已经用刑罚处分了他,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准确落实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通顺1分)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8、峰峦如聚⑵,波涛如怒⑶,山河表里潼关路⑷。望西都⑸,意踌躇⑹。

9、(《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10、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未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乃扬言曰:“昔桑哥用事,台臣不言,后几不免。今御史既言,又不以闻,台将安用!”时武宗将亲祀南郊,不豫,遣大臣代祀,风忽大起,人多冻死。养浩于祀所扬言曰:“代祀非人,故天示之变。”大违时相意。时省臣奏用台臣,养浩叹曰:“尉专捕盗,纵不称职,使盗自选可乎?”遂疏时政万余言: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复构以罪罢之,戒省台勿复用。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

11、——这真是:多少人“官”念深重、官梦难醒?只因未读张养浩!

12、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

13、时间到了文宗天历二年(1329)正月,关中大旱,元廷召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

14、张养浩,字希孟,能作诗,散曲尤其精妙。张养浩的散曲一般带有浓厚的现实感,感情沉郁,气势雄浑,对元曲而言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15、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16、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预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17、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踟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18、《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19、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帛以旌其直。后以父老,弃官归养,召为吏部尚书,不拜。……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

20、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六、张养浩字希孟

1、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2、(西晋时期的陆机,曾为成都王司马颖表为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汉置平原郡辖十九县,晋为平原国,诸侯国不设丞相而设内史负责政务)。司马颖在讨伐长沙王司马乂的时候,任用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二十余万人。《晋书》本传称:“列军自朝歌至于河桥,鼓声闻数百里,汉魏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陆机与挟持了晋惠帝的司马乂战于鹿苑,大败。宦人孟玖等向司马颖进谗,陆机遂为司马颖所杀。临终时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洛阳遇害,还葬云间,现墓周河套尚存遗址,仍可辨认。弟陆云、陆耽也随后遇害。)

3、以《牧民忠告》为例,分述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闲居之要义,“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林泉生《(风宪忠告>序》。在“事长”篇中,张养浩提出六条准则,即各守涯分、宁人负我、处患难、分谤、以礼下人、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论述言简意赅,如“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指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是理也。”寥寥数语,尽得要领。无怪乎当时很多地方官吏“家藏一书,遵而行之”。这部著作虽非巨制,但对今天的领导者亦颇有启迪作用。

4、得稳裔孙情同手足尊宗敬祖爱护祖堂

5、(灵均,屈原之字。后引申为词章之士。晚唐诗人黄滔曾作《灵均》诗。王逸注《离骚》曰:“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五臣注曰:“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

6、中华張氏丹山得稳世家家训

上一篇上一篇: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歌分析(精选文案55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