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禹锡陋室铭
1、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2、唐代文学·高适《别董大》丨中华经典
3、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同行。贵州教育发布每晚为大家带来特别专栏#中华经典#。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华经典资源库·诗文词曲·唐代文学——刘禹锡《陋室铭》。(注:该篇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这些看来都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说明了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实现美好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征途上,有时需要我们昂首阔步,奋勇前进;有时需要我们低头弯腰,才能跨过这道关键的门槛,获得成功。智者懂得: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
5、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6、唐代文学·李白《行路难》丨中华经典
7、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8、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9、启功大弟子李传波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10、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是一个不存在的和谐社会,表达了他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从而有了遁世的念头,他想选择出世来逃避一切.刘禹锡的《陋室铭》描述的是现实中刘禹锡的家以及与他来往的文人雅士,表达了他想积极入世为官的想法,有一点像孔子“待价而沽”的感觉.
11、这是“郑话社群群友之声”的投稿作品,还未加入社群的朋友请点击“入群交流”加入我们。这是由郑老师语言表达交流群精英94群的群友刘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朗读作品。一起传承古文经典,请结合《《陋室铭》朗读技巧分析|音频公开课》一同收听!
12、就诗人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一文的体裁来说,既不属于是诗,也不属于是词,它属于骈文这一类别。从《陋室铭》全文可以看出,它不仅存在着以四字句两两相对的形式,全文整体对仗工整,韵律朗朗上口十分和谐,这正是骈文的特征。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14、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15、晚年生活: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16、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17、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受“株连”被贬为安徽和州(今和县)通判。按规定,他在和州衙门里应享有一套三室三厅的住房,但因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个被贬的下台干部,为讨好他的主子,便对刘禹锡百般刁难,先是让其搬出衙门,在城南门外面江而居。
18、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19、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20、唐代文学·贾岛《寻隐者不遇》丨中华经典
二、刘禹锡陋室铭行书书法作品
1、阅读《何陋轩记》(节选)
2、唐代文学·贺知章《咏柳》丨中华经典
3、唐代文学·李白《蜀道难》丨中华经典
4、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7、国宾礼书法家观山行书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8、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龙比喻室主的德馨。
9、诗人刘禹锡在遭贬期间虽身居陋室,但高尚的品德依然,他和朋友谈经诵佛,抚琴吟诗。来往的仍然是品高雅士,富学鸿儒,他们高谈阔论,论国、论证、论道、论人间不平。虽粗茶淡,虽草履布衣,依然心平气和,不忧不愁。
10、说起刘禹锡不得不提起他的诗词名篇《陋室铭》
11、唐代文学·白居易《长恨歌》丨中华经典
12、陶渊明:饮酒(之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汉乐府:白头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韩愈:师说|诗经:蒹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3、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14、如果我说面对陋室铭我竟无言以对,也许人们会觉得我矫情。可如果我说我再读陋室铭是对士人的赞颂以及对自己的批判,也许还是会有人赞同的。
15、于是,他便又题作一联:“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历阳(和州秦代称历阳)心在京。”和州知县见刘禹锡实在是无可救药,便让他住进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凳的小屋。
16、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17、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18、“中华经典资源库”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的一项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资源库通过诵读、书写、讲解三种形式,从思想、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
19、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20、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顺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三、刘禹锡陋室铭全诗
1、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2、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3、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4、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刘禹锡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赋。他刻苦读书,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他写诗到:“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他深知才华必须是真材实料,所以学起习来简直不要命,不管走到哪都随身携带笔记本和铅笔头,见到擅长诗词的文化人就紧跟其后,问东问西,是典型的“比别人聪明还比别人努力”的超级学霸一枚。
7、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8、《陋室铭》整篇讲的是刘禹锡被政敌安排在破败之地居住后,乐观向上,初心不改的崇高品质。他被贬数年,经历七代君王,“二十三年弃置身”,岁月几乎让他身边的一切物是人非,但他仍倔强地与命运相抗。
9、《陋室铭》一文中借陋室喻志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唐代诗人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10、刘禹锡因为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何州通判。按规定,他该住衙门的三间大屋,可何州的策知县是趋炎附势小人,三次令其搬家,地方愈差,房子愈小。刘想此狗欺人太甚,便写下了《陋室铭》。
11、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12、◎朗读/制作:刘老师(精英94群)
13、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14、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受“株连”被贬为安徽和州(今和县)通判。按规定,他在和州衙门里应享有一套三室三厅的住房,但因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个被贬的下台干部,为讨好他的主子,便对刘禹锡百般刁难,先是让其搬出衙门,在城南门外面江而居。
15、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16、刘禹锡从城南门搬到城北门,慧眼独识,他发现此房虽小,也不临江,却位于德胜河边,岸边还有一排老柳树,风景十分秀丽。
17、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即便身处陋室,也依然有灵魂的芬芳,谈笑间都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不在乎物质是否贫寒,他就是刘禹锡。
19、论据相同:"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①刘禹锡的陋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随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辉,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力量;②王守仁的何陋轩记,以亲身经历,赞扬了苗族,仡佬族(獠)人民质朴真诚,乐于助人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认为跟中原的那些"狡匿谲诈,无所不至"的人比起来,倒是"未琢之璞,未绳之木",淳朴可爱,文章剖析精微,很有说服力。
20、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四、刘禹锡陋室铭的精神品质
1、执行主编|罗莎编审|项蕾
2、唐代文学·韦应物《滁州西涧》丨中华经典
3、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4、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6、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
7、《陋室铭》的体裁是铭文,全篇使用骈句,句式整齐。铭文指的是古人在各类器物上铸成或刻成的文辞记录,这类文字一般用于称颂或是警戒自己。《陋室铭》就是篆刻于作者陋室前的石碑上的铭文,以陋室之名来歌颂德行,警戒自己要坚守节操。
8、山不在于多高,有仙人居住才扬名;水不在于多深,有蛟龙栖息才显灵气。
9、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叙述描写,是染。后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议论,是点,画龙点睛。点染结合,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1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12、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13、特别支持|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4、让爱的更爱,让难忘的更难忘
15、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7、实习编辑|陈春羽责任编辑|袁小敏
18、这间简陋的屋子,因我的美德芳名远扬。苔藓上阶染出新绿,草色入竹帘映得满屋青色。
19、读书人的精神不仅仅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以为更难的是在“穷”和“达”之间找到那种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后面的佳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既尊“王”又循“道”,入则修身齐家,出则治国平天下。我觉得难得的就是这种平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自觉的行动,把千百年深厚的文化内涵散化为日常的生活发现,并在这些发现中提炼出更儒家的思想精粹,用这些思想去丰富自己贫乏的物质生活,让精神超然物外。
20、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五、刘禹锡陋室铭在哪里写的
1、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2、《人文之窗》人文综艺掌上微刊
3、用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
4、中书协会员李文志古诗词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5、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6、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7、以士人精神之高尚去濯洗世人鄙俗之不堪,我会在悟后的惭愧中找回一点真我,尽管深圳的房子真的不算太便宜。
8、杨明臣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9、唐代文学·杜甫《望岳》丨中华经典
10、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11、你是一个太重感情的女人吗?每晚9点半,我都会在这里陪伴着你。喜欢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听)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关注吧,晚安!
12、记得前些年我到石林、桂林游览时,遇到了一个个美丽自然的石洞,洞口都比平常人低,奇特的造型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这就是需要我们低头的时候。假若不进去,就不知里面有什么风景和奇特的构造,有时还会留下遗憾;假如进洞口时不低头,就会被碰头甚而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个时候,无论怎么显赫、富有的人物,都低下了昂贵的头,弯下了贵的腰,去探寻石洞里的风景。(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13、⑷灵(líng):神奇;灵异。
14、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15、唐代文学·白居易《琵琶行》丨中华经典
16、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7、田英章亲传弟子孔德文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18、唐代文学·贺知章《回乡偶书》丨中华经典
1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所以是“云”
20、(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莳(shì):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六、刘禹锡陋室铭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贤人比喻作者自己。其次,有叙述、描写,有抒情、议论,有染有点。
2、❖欢迎分享朋友圈或右下角点赞、在看❖
3、答: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动写静描写陋室清新幽静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4、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只有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6、《陋室铭》和明朝王守仁的《何陋轩记》做了对比,分析王守仁和刘禹锡他们的相同点:他们都都身居陋室,并不觉得简陋;他们都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都喜欢与饱学之士交游;都喜欢清幽的居住环境;都志趣高雅。群文的概念让同学们充分体会陋室会因居住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而流传千古。
7、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
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