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清明杜牧背景(精选文案93句)

一、清明杜牧

1、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2、杜牧清明诗中“借问”的意思:请问清明朝代:唐代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首句用“清明”时令在蒙蒙细雨中行人增添了一层愁绪.“酒家何处有”用酒消愁.牧童以动作代回话。

4、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5、第三句—转:借问酒家何处有?心中的思念无处排解,想借酒消愁 ,却找不酒家。

6、海量经典古诗词,每日为您推送

7、十年蹴踘将雏远,秋千习俗同。

8、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9、《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10、清明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节日,也是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凡是有故去老人的家庭子女,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计,去给老人上坟扫墓。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现在,以示对老人的思念,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11、《清明》的作者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12、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1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5、借问:请问。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6、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17、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诗人杜牧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18、陆游才说‘犹及清明可到家’,转眼就要到清明了,那么就来聊一聊杜牧的那首千古名作《清明》。诗云:

19、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20、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描写的是上坟之人那种痛苦的表情,伤心欲绝,悲思愁绪。一句话将当时的情景描写的淋漓尽致。

二、清明杜牧背景

1、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2、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4、清明杜牧表达的感情,清明杜牧表达的感情就是写了一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6、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7、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8、《清明》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9、但是简单的诗歌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内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简单的诗句却那么脍炙人口,富有情趣。读《清明》这首诗,可以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杜牧隔空指点后人如何过清明节。

10、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11、清明节的天气还不是很正常,时冷时热,虽然桃花已开,有时候碰上寒潮或者阴雨天气,会冻得人瑟瑟发抖。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正说明了诗人杜牧所处的自然背景。

12、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13、《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14、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15、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16、写清明的诗歌并不少,杜牧的这首《清明》,只要提清明,就会想到这首诗歌。杜甫也写过《清明二首》,黄庭坚也写过,但是,他们写的都很少人知道,就算晏殊的“燕子来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句子,被传诵的广度上,也远远不及杜牧写的《清明》。

17、应该是“有”这是官方版本的古人嘛毕竟流传下来已经很多年了有些出入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古诗的颈联不需要押韵从押韵的角度来看哪个都可以

18、注释:drizzle:/ˈdrɪz.əl/细雨,零星小雨,毛毛雨

1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20、这不,这一年,清明时节,又下起雨来。作者趁着雨停,驾着车子,带领领家人,来到偏僻乡村老家,走在小路上,去荒郊野外的坟地,去给仙逝的老人添坟上土,扫墓烧纸。

三、清明杜牧图片

1、《清明》这首诗全诗色彩清淡,情感悲冷,但淡而有趣,悲而不伤。全诗语言简单明了,犹如一篇小日记,人读人懂,所以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2、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5、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6、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种编排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我上学课本上记载是杜牧所作。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学术界,对于该诗的作者却并不是肯定。虽说不上是争论不休,但确实有一些学者认为《清明》一诗,可能出自许浑的笔下。

9、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10、有人仿造杜牧《清明》而写了这么一首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这首诗对什么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_沙尘暴现象_

11、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12、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13、杜牧清明诗符合七绝“平起首句押韵”的平仄:清明时节雨纷纷,平平仄仄仄平平,(时字可平可仄)路上行人欲断魂。仄仄平平仄仄平。借问酒家何处有?仄仄平平平仄仄,(酒字可平可仄)牧童遥指杏花村。平平仄仄仄平平。(牧遥二字可平可仄)韵脚分别是“纷fen、魂hun、村cun”三个字,但这三字依据《平水韵》不属同一韵部,纷属“十二文”部;魂村二字属“十三元”部。出韵这种情况犯了“出韵”大忌。不过《平水韵》这本韵书是在杜牧写诗几百年之后才出的,不算是杜牧犯错;至于这首诗的对仗关系因绝句类诗不是很讲究对仗(只有七律的第四句及第六句才很讲究对仗),所以这四句诗之间不存在对仗。

14、“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15、《清明》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6、第四句—合:牧童遥指杏花村。对面来了个放牛娃,他告诉我前面杏花村就有著名的杏花酒了。我的失落,我的思念,我的消沉,等喝了酒就会减轻了。

17、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一定是杜牧的作品。

18、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9、在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接近中午,他们踏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子,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他们感到饥又饥,渴又渴的,就想借酒消愁解乏,正在此时,看见地里有一个放羊的孩子。

20、gloomy:/ˈɡluː.mi/adj.忧郁;愁闷;沮丧

四、清明杜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中华古诗词100首》95朱熹《春日》

2、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3、我来给你说一个有文学性的“改词之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5、《减字木兰花·立春》苏轼|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6、《月夜》刘方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7、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8、《雨晴》王驾|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9、《桃花溪》张旭|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0、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miserable:/ˈmɪz.ər.ə.bəl/痛苦的;可怜的

12、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13、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14、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15、“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16、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7、杜牧的《清明》当中,有两个多音字。分别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的“处”(chǔ处理、chù到处)和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18、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19、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20、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五、清明杜牧拼音版

1、《桃花》周朴|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2、原文:《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3、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4、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⑵纷纷:形容多。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⑷借问:请问。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5、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6、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7、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0、这首诗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杜牧(公元803一一852年)字牧之,汉族,余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11、“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是可爱俏皮的,一个“指”字既回答了诗人的问话,又不破坏肃穆的寂静,于是,远处那盛开的杏花丛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还有美好……一直一直到今天。

12、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3、“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上一篇上一篇:赵孟頫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案140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