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诗歌鉴赏(精选文案102句)

一、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1、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且看它是怎样着笔的吧:

2、一卷离骚一壶酒,雪庐消夜古狂生。——郑以痒《寒夜读书》

3、几朵梅堪折,何人手好携。

4、本诗是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而同样在宣州任职的朋友裴坦要去舒州任职,诗人先为裴坦送行所作,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6分)

5、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且看它是怎样着笔的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6、(1)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虚实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意对即可)(2)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意对即可)(3)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意对即可)

7、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不知道这些够不够你用

8、《九华山图》是陆俨少描写杜牧诗意的一幅绝妙佳作。杜牧也是陆俨少喜欢的一位唐代诗人,文学史上有“大杜小杜”之谓,大杜即杜甫,小杜就是杜牧。然而大杜和小杜不一样,大杜身世坎坷,作诗沉郁顿挫,小杜世宦之后,性格风流潇洒,作诗也多风流旖旎。但是他的诗歌理论又正统,他曾经阐述自己的作诗态度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既无其才,徒有其奇。篇成在纸,多自焚之。”儘管杜牧所说与其所作的诗歌时有矛盾,但是他反对作诗奇丽艷浮则是千真万确。陆俨少与杜牧有相类的文艺观,这是他喜欢杜牧的塬因所在。

9、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寂寞的。

10、首联写的春分时节,万物苏醒,春意融融,游人踏青的景象第二句写景是景物描写,以主要景物来衬托出怀念之情.流露了作者对送别友人时候对一路上景物联系到此刻的感怀之情.第三联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全诗表述上的特色是由分开的景物转折到人的离别情谊,似关联又似无关,巧妙,后一句让整个似乎迷迷蒙蒙的诗意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1、时间埋葬过多少副青春的尸体。

12、杜牧长相英俊,人又聪颖,家中又有万卷古籍供他取阅,这样的出身加上人才,简直是韩剧男一的升级版配置好不好!但历史已经证明:要成为青史留名的文艺青年,他就要遭受挫折、挫折,以及挫折。

13、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杜荀鹤

14、杜牧和李商隐一起,被合称为“小李杜”,这是为了区分于李白、杜甫这对好基友。

15、不好意思,刚刚看到提问,“云”写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柳”是眼前绿水送别的青戈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景色优美反衬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惜别之情。

16、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17、《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朱东岩曰:润州南枕大江,东连吴会,一起曰“千里秋”,便将润州写得分外出色;亭东一望,千里清光,不觉有感于昔年之游也。四承之,是因昔年而有感于目前,言寺犹昔日之寺,桥犹昔日之桥,“无鸟迹”是感其衰,“多酒楼”是志其盛,数年之内,盛衰在目,良可慨也。……杜公一生不拘细行,意气闲逸,观其胸中眼底,必深有旨乎晋人风味矣!月明江上,感慨良深,故以“更想桓伊”作结也。

18、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19、年少,才能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毕竟高门大户出身,荣耀和膜拜对他而言只是重温。或许正因为此,他对仕途不像寒门子弟那般战战兢兢、一心向上,而是重新开始了魅、惑、狂、狷的生活!

20、短短的二十个字,诗人却在劝慰友人,既然决定归隐,就一定要坚定不移,不要入山之后没多久就又再复出,隐居也三心二意。

二、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诗歌鉴赏

1、榛芜迷旧国,两河②烽火复相连。

2、出自唐·杜牧《长安秋望》。南山,即终南山。此言终南山之美与秋色之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终南山高峻雄拔之美是可以看见的,但秋色之美则是抽象的。那么,如何写出秋色之美,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呢?诗人通过有形的南山与秋色相联系,使人作由此及彼的联想,就将所要呈现的秋色之美表现出来,让人思而得之,韵味无穷。

3、疑有女娥西望处,上阳烟树正秋风。

4、语文老师告诉你在茫茫白雪中,唱着歌,送武判官回京城我还要说的是,赏析这类诗词的时候,要注意的是它的背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八用感慨作结,生必有死,盛必有衰,此自然之理。

7、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8、⑴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⑵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9、中年时期的杜牧虽流连风月,却从未丧失本心。在洛阳,四处凭吊古迹,借古讽今,佳句频出;在黄州励精图治,讲学不辍,教化士民;在池州、睦洲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

10、高阙如天萦晓梦,华筵似水隔秋期。

11、http://www.***.cn/Article/xt/whb/wx/gf/200801/1021html这里是较全面的赏析

12、③对兄弟行于途上的担心:杂草丛生绵延,迷失家乡的路,两河一带又烽火相连,让人担心。

13、C.颈联叙写友人与诗人的不同心境。裴坦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

1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5、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啊!

16、这首诗不仅写了“柳拂”,还把苏柳云的姓氏名字全都嵌入了诗中,甚至把苏柳云比成杭州名妓苏小小,以真性情应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话。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身在仕途的杜牧对于感情的无奈和因偷窥苏柳云而遭受“柳拂头”的事实,这也正是杜牧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

17、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九华山歌》刘禹锡

18、暮年时期的杜牧历经宦海沉浮,却初心不改,在其位谋其职,不卑不亢;闲暇之余以文会友,完成《樊川文集》的编辑,不急不缓。也有过失意茫然,也有过醉生梦死,却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生的后时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自题墓志铭。

19、坐来情态犹无限,更向楼前舞柘枝。

20、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三、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翻译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特色之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加以赏析。(6分)

2、当爱情的浪漫上升为相互依恋的亲情时,我们就可以结婚了!

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4、进可攻,退可守。杜牧的古体诗是他初的梦想和求而不得,视野开阔,胸怀旷达,悲慨深沉;近体诗和他人一样清朗华美,精致俊秀;他的散文是他的本心,主张文以气辅,自成一家,始终坚持纵横捭阖永不凋零的初心。

5、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6、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7、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8、(2)颔联中地点的描述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9、这个秋天有很多的冰冷,这个秋夜满眼是红树,满眼寂寂,又听得清角吹寒,呜呜咽咽,空空荡荡,端的是素秋难敌,风雨愁煞人,不如怀念。并非洁净的地方都有圣人,但是有圣人的地方必定洁净。年轻人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好的环境。别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懂你的,不用解释,不懂你的,解释也没用。也不需要向别人解释,做自己想成为的自己!亲爱的闺蜜,我们之间不用解释。“懂你的人不言而喻,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辩”

10、你退出了我的世界,却还占据着我的记忆。

11、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今安徽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去,诗人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且看它是怎样着笔的吧

1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项,“急切想出发”理解错误,颈联,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但在诗中他并未有“急切想出发”的表现。

1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4、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15、》》抖音热歌一首《伤了我的心不如要了我的命》

16、日暖泥涪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17、开成四年,三十七岁的杜牧离开宣州,经过陕县,见一酒纠妓肥硕,而赠诗一首。他说:开天辟地的盘古有久远的子孙后代,今日尚且让你认了家门。暗指劝酒妓像盘古一样身材魁梧。你把一车白粉扑在脖子上,像泥一样厚重,用十副红旗来补裤裆,腰粗腿笨。看到瓦官寺里的胖和尚就仿佛看到了你的踪迹,华岳山前的莲花峰就是你的手掌。直言妓之身材肥大,举止粗鄙。不要忧愁嫁不出去,我帮你问问差劲的复州刺史要不要你。

18、《唐宋诗举要》:格调既高,语皆隽拔。

19、《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了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

20、《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宋代:万俟咏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译文:春天来临,南楼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春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也依次绽放。刚下过小雨仍有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思绪飘远。不要总是依靠在阑干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四、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阅读答案

1、苏东坡的关门弟子秦观,被诗词耽误的大才

2、女子所爱的是一切好气象,好情怀,是她自己一寸心头万顷清澈的爱意,是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尽的满腔柔情。

3、遮、拂评分标准:共2分,每字1分。示例: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评分标准:共2分。合乎诗句大意,语言表达流畅,即可得分。

4、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5、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各奔东西,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回京后的寂寥之态。

6、《唐诗笺注》:此伤唐末之乱,因念六朝,曰“今古同”。

7、D.尾联构思巧妙,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京”两重意思结合,设想只身到京城,将会感到寂寞。

8、兄弟飘零自长年,见君眉白转相怜。

9、《青松》——近现代: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10、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1、年少时的锦衣玉食,到底为他打了基础:不仅是学问,还有见识。23岁时,杜牧写出了著名的《阿房宫赋》,25岁时进士及第。别小看“进士及第”这四个字,那一年,及第的不过33人,相当于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总汇!要在初唐,进士名额更少,不超过20名。

12、又闻九华山,山顶连青冥。——《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孟迟

13、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

14、杜牧只活了五十岁,英年早逝,可能与他的真性情受到压抑有关。与苏柳云的感情一直都在折磨他。他一定为苏柳云写过更为明确的诗文,可惜临终前检阅所作诗文时,还是烧毁了。据他的外甥裴延翰说,杜牧病重时烧毁所作诗文十之七留下才十之二这是诗人晚年注重名节的表性情决定的,是诗人的悲哀,也是苏柳云的悲哀,更是晚唐的悲哀。而杜牧保留为别的歌妓所写的诗如《张好好诗》、《杜秋娘诗》等,可能因为她们是官妓而非民妓,也可能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据传苏柳云由于对杜牧的思念,终身未嫁,后到柳拂庵削发为尼,每天有青灯、经文相伴,还能看到杜牧手迹罢。

15、杜牧虽然对苏柳云真心相爱,但由于他所处的位置也不允许和作为民妓的苏柳云发生关系。唐朝时期,凡是观察、节度或刺使的治所,都有官妓,而且官妓名列乐籍,拿今天的话说是有“文化娱乐事业编制”的。官妓的主要工作是在官僚们举行宴会时以歌舞侑酒,因此可以说官妓是有工作单位和固定收入的在职公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比起民妓来,身份自然要高许多,这使得杜牧对苏柳云的态度谨慎起来。

16、《唐诗成法》:二从宣州今古慨叹而起,有飞动之势。闲适题诗,却吊古。胸中眼中,别有缘故。气甚豪放,晚唐不易得也。

17、唐诗是人类的魁宝,是华夏文明的壮丽篇章,诗人对宣城的吟咏是其中重要的一页。与宣城有关的唐诗数量在《全唐诗》中就有290余首。即使有关宣城一地的诗就有1/200,写有宣城诗作的诗人就有1/这是了不起的比例。唐代有102位诗人写到宣城,唐代诗人偏爱宣城,有关宣传诗作5首以上者约20人。李白吕从庆杜牧许浑许棠赵嘏张乔白居易罗隐李闲用徐铉史凤刘禹锡刘长卿皎然鲍溶钱起韩翃韦应物李频杜牧在宣城留诗竟有36首之多,其中开元寺6首、宛溪6首、谢公楼3首、水西寺2首,17首与地名相关的诗,另19首不为所踪。

18、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19、《早梅》——唐代:张谓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20、《瀛奎律髓》:此以“尘世”对“菊花”,开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后人得其法,则诗如禅家散圣矣。

五、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归

1、诗歌前两联虚实结合,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2、关注王和尚,每天读经典

3、明显地抒发了对苏柳云的真实情感。类似诗文举不胜举。

4、(5)诗歌用了反衬的手法,前半部分明媚春光的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离别的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

5、①对兄弟的同情:首联流露出诗人对于飘零在外、年华老去的刘南史的同情怜惜;

6、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7、再如杜牧晚年所写的《独柳》:

8、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9、出自唐·杜牧《山行》。诗句写山行所见景象:秋山萧瑟、石径细斜,白云浮动、遥见人家。表现的是一种田园生活的静谧自然的情调。

10、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11、六年后,沈传师被调回长安,31岁的杜牧便转到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府任推官。扬州可是个好地方,要不人们怎么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呢。这里物产丰富,商贾往来,还有美景有美食,更重要的是,有美妙的歌舞与艳姬!

12、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3、倒计时的那几天,是我与你在一起后的日子。

14、日暖泥融雪半销,人行芳草马声骄。

15、其中《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宋代·柳永的鉴赏:

16、TAOLIGUOXUEYUAN

17、出自唐·杜牧《江上逢友人》。寒雨,指潮水溅起的水雾寒意逼人。诗句描写峡村相连、暮云四起,潮起水涨、水寒袭人之情景。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8、(1)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2)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19、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20、四两句展现了两幅美景。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涵碧,景色优美。“青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1、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2、也可以在重逢故人时,为她写作《张好好诗》。于扬州,既可以情深款款,“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也可以自嘲自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亦醉亦醒中,扬州包容了他不敢再轻易拿出来的抱负与真心。

上一篇上一篇:杜甫的三别是什么诗(精选文案64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