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端听筝
1、所以这样一首五言绝句、一首五言小品不仅精彩,而且就像一个润滑剂一下使得所有的相逢、所有的心愿、所有的欲望、所有的场景与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变得美好起来,都变得风雅有趣。所以郭暧一听,也大为称赞,所以当时就解赠镜儿,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2、《唐诗三百首》: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3、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当你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挑战时,心里阳光的人总是视困难和失败为垫脚石,把它当成人生路上的一次磨砺,从而增添了克服困难和战胜失败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5、《唐诗三百首》: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
6、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大特色。五绝有仄起、平起二格。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7、《唐诗三百首》: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8、▶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合集(共9集)
9、三人一旦同行,留下高斋月明。遥想扁舟京口,尚余孤枕潮声。
10、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11、《唐诗三百首》:天末怀李白·杜甫
12、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1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4、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
15、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6、chōu xián cù zhù tīng qín zhēng , wú xiàn qín rén bēi yuàn shēng 。
17、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
18、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
19、明净的月色中,一双紫袖轻轻地在红弦上飞舞,女子信手弹着自己的心事。
20、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二、李端听筝写作年代
1、《唐诗三百首》:新年作·刘长卿
2、绰约风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样,从云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洁白如凝脂。
3、《唐诗三百首》:望月有感·白居易
4、《唐诗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5、所以后来到建中年间,“泾原兵变”(泾原兵变,是唐德宗时期发生的一起兵变事件。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变军包围一月馀,史称奉天之难。”)——“朱泚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唐德宗一直逃到奉天去了,这个奉天是陕西的乾县。郭暧夫妇呢未及逃走,叛军就逼着要这个郭暧任为官,郭暧就是有血性,坚辞不受啊。后还偷偷地潜出长安到了奉天,唐德宗还嘉奖了郭暧,所以郭暧这个人呢,大节不亏,但平时呢,作为富二代,那是声色犬马、飞鹰走狗,就喜欢帅哥美女,还有有才华之士。
6、《唐诗三百首》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杜甫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8、《唐诗三百首》: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9、《唐诗三百首》:送人东游·温庭筠
10、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11、似乎习习的夜风是从筝上而来,春水呜咽流动的感觉也好像是从筝是发出的。
12、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13、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14、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15、《唐诗三百首》:送僧归日本·钱起
16、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17、《唐诗三百首》:淮上喜会梁川故·韦应物
18、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9、柱:定弦调音的短轴。扩展资料:“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20、《唐诗三百首》: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三、李端听筝诗
1、筝弦之上但见妙指轻拂,忽尔音断弦绝、寂然无声,忽而弦声复起、清音悠扬。
2、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3、《唐诗三百首》:章台夜思·韦庄
4、《唐诗三百首》: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5、《唐诗三百首》:赠孟浩然·李白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唐诗三百首》: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
8、《咏筝诗》、《听筝》、《听崔七妓人筝》、《筝》、《春日行》。
9、(2)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10、凭你刚才弹奏的曲子,江州司马的头发全白了。
11、《唐诗三百首》: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12、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3、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14、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15、——唐/李端:《听筝》
16、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7、《唐诗三百首》: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李隆基
18、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9、《唐诗三百首》:别房太尉墓·杜甫
20、《唐诗三百首》: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四、李端听筝的平仄
1、《唐诗三百首》:独不见·沈佺期
2、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3、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4、《唐诗三百首》: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5、《唐诗三百首》送陈章甫·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6、《唐诗三百首》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7、《唐诗三百首》:长相思·李白·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唐诗三百首》:长相思·李白·其二
8、释义: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9、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10、▲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11、律句的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六以及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但前提是不能犯孤平和三平调。
12、《唐诗三百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颀
13、《唐诗三百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1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5、以前刚到江州时,在夜晚聆听到古筝之声,因为才新长了一些白头发就不愿意去听,怕生感触。
16、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7、《唐诗三百首》: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李商隐
18、如果说前两句很美,那后两句便十分有趣了,“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以《弹筝》为题目,正常来说应该以筝声为对象,表现弹奏者技艺的高超,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没有这样写,而是通过女子故意弹错乐曲,来展现一幅生动的倾慕图。
19、(北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20、在押韵上,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五、李端听筝古诗译文
1、唐诗第3句是不押韵的,这首诗的韵脚应该是an,柱这个字估计现代和古代的读音不同了,在古代应该是以an为韵母!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李端(约743~约782),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4、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声音啊?天上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无论在在何处都共同分享着同一轮明月。
5、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6、《唐诗三百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下)·李商隐
7、(北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8、▶《道德经妙解》合集(共64集)
9、《唐诗三百首》塞上曲·其王昌龄
10、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唐诗三百首》: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12、《唐诗三百首》: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
13、《唐诗三百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
14、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15、这里周郎是周瑜。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16、(北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17、《唐诗三百首》: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18、绝句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也有不少尾联用对仗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少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19、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0、míng zhēng jīn sù zhù , sù shǒu yù fáng qián 。
六、李端听筝
1、《唐诗三百首》: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孟浩然
2、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3、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4、《唐诗三百首》:听弹琴·刘长卿
5、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7、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8、✦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拂弦:拨动琴弦。
9、▶《道德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0、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
11、《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其杜甫
12、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13、(作者)李端(朝代)唐
14、《唐诗三百首》:洛阳女儿行·王维
15、释义: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16、sì zhú chūn fēng zhī liǔ tài , rú suí tí niǎo shí huā qíng 。
17、《唐诗三百首》:终南望余雪·祖咏
18、《唐诗三百首》:山中送别·王维
19、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20、——唐/李峤:《筝》
1、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译文
2、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3、《唐诗三百首》:遣悲怀·其元稹
4、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5、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6、古绝,即古绝句,是和律立的一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是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约束而创作的。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五言特多,而七言之少。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7、《唐诗三百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唐诗三百首》: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9、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
10、《唐诗三百首》: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杜甫
1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听筝
13、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14、《唐诗三百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15、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16、律句有四种基本句型。五言:(甲)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七言只是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17、《唐诗三百首》: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18、《咏筝诗》南北朝·沈约
19、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精。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作者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的美,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做“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精”的过程,形象生动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
20、《唐诗三百首》:苏武庙·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