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
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3、(1)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2)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坦率真诚。
4、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6、(1)对……说(2)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3)事务(4)不久(5)只有
7、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8、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9、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10、更(gēng(2)):另外,重新。
11、(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12、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13、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14、(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1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16、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17、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史料整理改写而成的文章。
18、(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
19、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二、《孙权劝学》一句一翻译
1、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2、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3、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4、《孙权劝学》:“孰若孤”一句,孰译为谁;若:比得上。孤:古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全句译为“谁能比得上我呢?”
5、Itisonlynecessarytoreadroughlyandunderstandhistory.Yousaytherearemanymilitaryaffairs.Whocancomparewithme?Ioftenreadbooks.(I)think(readingisgoodforme)isofgreatbenefit.
6、(2)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
7、(1)推托(2)只,只是(3)同“攀”,牵,引(4)相当
8、故事中孙权是劝说吕蒙学习不再做吴下阿蒙,后鲁肃与之交谈称赞其进步迅速的故事,其实孙权劝学还有一个对象就是蒋钦,和吕蒙一样是吴中大将。如果是整个故事中提及的所有人物那么我比较喜欢鲁肃,鲁肃字子敬,当年因慷慨支援周瑜粮草而取得孙家信任,后提倡联蜀抗曹,在荆州问题上鞠躬尽瘁,周瑜死后成为大都督,依然奉行联蜀抗曹的战略方针,为人忠厚老实,讲求信义,深受吴蜀两地军民的敬重。给好评哦
9、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1、(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12、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13、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14、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15、“结友而别”是结交了朋友就分别了的意思。所以,“而”是“就”的意思!方才顺接吧、不翻译..表修饰,没实际意思
16、近几年来,(我)勤奋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一定从头到尾翻寻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17、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18、(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9、见事:知晓事情。
20、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孙权劝学的翻译全文翻译
1、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2、(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
5、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6、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7、(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8、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9、译——准确把握重点词句意思
10、此文选自《资治通鉴》卷文题为后人所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11、刮目相待:拭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12、第1课《邓稼先》讲解+练习
13、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4、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15、“结友而别”是结交了朋友就分别了的意思.所以,“而”是“就”的意思!方才顺接吧、不翻译..表修饰,没实际意思
16、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7、(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18、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19、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20、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四、孙权劝学翻译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2、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4、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5、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6、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7、(3)吕蒙字,三国时国的名将。
8、(1)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9、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并不天生聪明,本来就很平凡的人,还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10、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11、全文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问题,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12、《孙权劝学》中孙权给吕蒙的读书目标是什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写出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希望对你有帮助
13、别:离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4、卿今当涂掌事::通,。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抓住“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一句概括即可。
16、“卿言多务,孰若孤?”出自宋朝·司马光的《孙权劝学》。意思是,“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你再忙还能有我忙吗?)
17、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18、温馨提示:课件篇幅较长,只展示部分,完整课件请拉至文章末尾,
19、(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20、点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文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五、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简单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3)直爽,敬才,爱才。
4、④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6、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9、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11、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12、邪:语气词,表示反问,译作“吗”。
13、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4、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5、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16、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一种学位。
17、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18、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19、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20、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六、孙权劝学翻译一句一译
1、后一句话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说明鲁肃对吕蒙佩服之至,可见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
2、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3、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一段写事情的结果,并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鲁肃的反应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和进步之快。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积——重点知识积累。
6、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7、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和阅历。
8、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9、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10、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1、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12、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1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14、(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15、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6、(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7、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18、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话(孙权说了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说一句),就让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可以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作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的劝说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用军务繁重来推脱,后来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体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段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鲁肃是个忠厚长兄,看到吕蒙“论议”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他惊异的神情和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19、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示例:开卷有益,要多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3、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6、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7、(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8、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9、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10、(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12、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吕蒙的小名,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15、古义:到,等到。(及鲁肃过寻阳)
16、及:到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