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贺知章的资料
1、手捧诗集,张若虚不禁操着老家的吴地方言轻声吟诵出来:
2、●小富婆爱上外卖小哥,遭遇出轨骗财又骗色。
3、▷陕西咸阳王鹏飞家暴事件,我的几点看法
4、在唐代,它似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甚至在宋代,乃至明代中叶以前,都绝少被提及。曲高和寡如司马迁,将《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5、赵令畤于此诗后有一小注云“一说云黄拱作”。笔者推测,此黄拱或是引用贺诗之人。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五代时黄损离家出走多年,归来后题壁书《回乡偶书》第一首,稍改数字以应其事。明代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记载元末黄德广客居大都多年后返乡,亦颂贺知章《回乡偶书》第二首以寓慨叹。
6、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7、笔者推测,这一异文的产生或许与宋人对于“䰄”字的重新认识以及误读贺知章草书原稿有关。
8、盖其病在不以古音求古音,而执今韵部分以求古音。又不知古人之音亦随世变,而一概比而合之。故征引愈博,异同愈出,不得不多设条例以该之。迨至条例弥多,矛盾弥甚,遂不得不遁辞自解,而叶之一说生矣。皆逞博好胜之念,牵率以至于是也。
9、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早著录此诗的是宋人孔延之所编《会稽掇英总集》(以下简称《总集》)。是书卷二有“贺监”一条,此条下首列唐玄宗赠诗,接着列举李适之等三十七人送贺知章归乡诗,然后引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作“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腮。家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
10、长按下方识别关注我们哟
11、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3、早读丨愿人生,好友相伴,知己同行
1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5、你对这两首诗是不是很熟悉。贺知章,用现在的话说,妥妥的算是人生赢家啊!
16、▷她能不能嫁出去,关你啥事?
17、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18、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9、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二、贺知章的资料文字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也有自己的视频号啦!
2、换成“儿童”以后,整首诗作的基调也发生了变化。主人公被家乡的儿童当作过客,使得家乡近在咫尺,却如此陌生。诗作把主人公放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老大与青春、主人与过客、家乡与远方、漂泊与归宿的张力中,呈现出无尽的悲凉与孤独。后世的传本中,为加强这种张力,又将“面毛”改作“鬓毛衰”以突出岁月之流逝;将“却问”改作“笑问”以加强人生遇合之无情。更改后的版本,文学性得到了强化,却背离了此诗的创作背景。
3、贺知章也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为“诗狂”。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并称“饮中八仙”,而且是第一位,李白还排在后面。
4、盛先生引用“清代诗论家毛奇龄在《古今通韵》”中的话来论证宋韵将“衰”字入支韵、不入灰韵之不通。然而毛奇龄的证据竟然是“今人读‘衰’皆同‘毸’……而过遵宋韵者,反谓衰无毸音”,这是典型的不懂古今语音变化、以今律古的妄说。《四库总目提要》对毛奇龄此书评价如下:
5、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6、盛先生在文章中得出结论“‘衰(shuai1)’本在唐韵灰韵中,被宋韵从灰韵中删除后强行归入了支韵,于是造成了‘衰’字的音、韵、义严重混乱”,然而通篇文章中,盛先生并未举出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其观点。
7、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8、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9、贺知章,处于初唐和盛唐之间,他是浙江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少小离家,86岁才辞官回家、衣锦还乡,写了《回乡偶书》,他和张九龄就是初唐和盛唐诗歌承上启下的那个人。
10、他第一个响应陈子昂诗歌改革的号召,也是他读了《蜀道难》之后,称李白是谪仙人,并把李白推荐给皇帝的。
11、贺知章编辑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12、一是两人都爱喝酒,都出现在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里
13、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14、笔者认为,《总集》中所记录的《回乡偶书》,无论在押韵上还是在释义上都无任何问题,且与贺知章的事迹相合,应该是其诗作的原貌。
1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6、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7、▷苦加班久矣!你敢像他一样怼老板吗?
18、高鼎资料: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诗稿》等。贺知章资料: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19、其“面毛䰄”。“䰄(sai1)”字不见于《广韵》,但是见于《集韵》的咍韵。孙玉文先生已经指出,“䰄”为联绵词单用的例子,作“胡须披拂貌”讲,并且将该字渊源追溯到《诗经》“卢重鋂,其人美且偲”和《左传》“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20、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三、贺知章的资料简介30字
1、一个家庭走向兴旺的三个标志,有一个,就很了不起!
2、指鬓发稀疏、斑白。
3、好是好,可用五绝要写尽春夜里的春江、春花、春月、思妇之美实在太难,不如改用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那样的七言歌行,何必分二首三首,一篇之内辗转腾挪,一贯到底,岂不痛快!
4、《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所造?其实不然!
5、后人提起《春江花月夜》就会想到张若虚,似乎这《春江花月夜》就是他创造的,其实不然。
6、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7、其实诗人并不都是命运多舛。贺知章,就是一位命很好的诗人。
8、他和李白成为忘年交(84/42)的原因有三个。
9、综上所述,“鬓毛衰”之“衰”,只能读“shuai1”,为“衰白”之义,在唐代并不与灰咍韵押韵。宋人误“腮”为“䰄”,又因“䰄”字生僻难读,所以选取了一个与其声旁“思”字音近、在当时语音中与“回”“来”读音和谐且更宜抒发感慨的“衰”字来代替“䰄”字。明人发现“衰”字不合近体诗韵,故而引起这场争论数百年的诗案。
10、(宋)宋祁、欧阳修著:《新唐书·贺知章传》,公版书,2015年。
11、陈后主的陈叔宝所创制的清商曲,属于吴声歌曲,是他平日吃喝玩乐的文艺副产品。
12、另一处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字数更少,统共只有6个字而已,还是介绍贺知章时附带的,即“若虚,兖州兵曹”。
13、唐代的大诗人太多,致使我教了这么多年书,贺知章这个大诗人,在我心里没有那么大的存在感。
14、康震:贺知章《回乡偶书》讲解鉴赏
15、这些足以让别的诗人羡慕不已。
16、由于《侯鲭录》的这一误记,导致原本与辞官还乡密切相关的《回乡偶书》,变成了后人抒发羁旅飘零、思乡倦游的公共文本。
17、这两段资料中透露出4个信息:
18、▷王冰冰“塌房事件”:真正的喜欢是了解真实的你之后还依然喜欢
19、贺知章离京归家之日,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在东门设宴为他饯行,并要求与会者写诗赠别,他还率先赐诗二首,表达了对贺知章的肯定和不舍。李白也连作两首诗来表达对贺老的感激和赞美。这场盛宴,长安城有权势、富才华的人物悉数到场,有唐一朝,除了贺知章,从来没有一个文人,能享受过如此高的待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世绝唱。
20、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四、贺知章的资料描写春天的诗句
1、作为一个扬州人,他一定无数次站在长江边上,甚至可能在江中沐浴过。他一定在夜晚的什么高处,在一轮明月的朗照中望向长江的流水,或者在睡不着的晚上想着一泻千里的江水,那时明月也在窥窗,窥看着他浩茫的心事。
2、▷新年扫新房,更要扫心房
3、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4、滟滟随波千,何处春江无月明!
5、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6、后台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7、中国诗坛,星光熠熠。唐代诗人无疑是为耀眼的那一片星光。但“慧极必伤”,诗人多命短。细数唐朝诗人,神童王勃只活了27岁,“诗鬼”李贺,也是27岁,其他我们知道的大诗人,李商隐46岁,孟浩然52岁,杜甫59岁。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70岁确实很难,毕竟唐朝的人均寿命不过才30岁。然而就这样,仍然有一位诗人活到了86岁高龄,他就是贺知章。
8、唐朝。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9、▷13次主持春晚,无数男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却为儿子退圈10年,62岁的她惊艳归来......
10、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11、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12、教育的大骗局,叫“孩子,你只要快乐就好”
13、▷魔都淫魔赵富强,比你想象的更黑恶
14、▷当红女星“小三上位”嫁大导演,却屡遭劈腿:放弃大好前程,她图什么?
15、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6、三是惺惺相惜,两个人都互相佩服各自的才华。
17、考中状元的贺知章随即起身到长安任职,一待便是50年。在贺知章为官的50年间,他从正七品的“国子四门博士”到“太常博士”再到“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后来更是成为了“太子宾客”、正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一路青云直上,受皇帝重用,百官敬仰,与众多官运多舛的诗人相比,可谓顺风顺水,堪称人生赢家。
18、“家童”,一般指私人家中的仆人。我们从两《唐书》本传中知道,贺知章于天宝三载(744)上疏求为道士并还乡里,又舍家乡旧宅为道观,玄宗皆许之。如此看来,则诗中所云正是贺知章回到故乡旧宅,与家中仆人见面时的一段场景。
19、此诗第二句“乡音难改面毛腮”之“腮”字,为“顋”之俗体字,在《广韵》中属咍韵,与第四句韵脚“来”同一韵部,而第一句末字“回”为灰韵,与咍韵同用。因此,“回”“腮”“来”三字押韵,并无任何问题。“面毛”即胡须,“腮”即两颊下部,此句是说乡音未改但是两腮已经生须。
20、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其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衰”字的读音和释义历来聚讼纷纷。直至前些年,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撰写《解读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一文(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可为此桩诗案做一了结。然而近,笔者读到盛大林先生《“鬓毛衰”诗案:“衰”的论争源于韵书删改》一文(见《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9日12版),发现盛先生重提此案,观点颖异。因此笔者草成此文,以期与盛先生商榷,同时也借此对《回乡偶书》做一番梳理。
五、贺知章的资料简介50字
1、甚至在贺知章退休的时候,唐玄宗还带着百官相送。贺知章去世后,后来的唐肃宗,认为给他的官不太大,还追封他为更大的官。
2、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公元659年出生于越州永兴。10多岁便可写诗赋文,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公元695年,武皇恢复科考,36岁的贺知章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魁,成为当年的状元郎,也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唐朝的进士很难考中,所以,当时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50岁以前考中进士的人不多,然而贺知章不仅36岁就考中进士,还被钦点为状元。这样的才华,在唐朝的写诗人中,凤毛麟角。说贺知章是唐朝学历高的诗人,似不为虚。
4、第贺知章是古代诗人中比较长寿的,他活到86岁。放在今天,也算是高寿的。还有人说是长寿的,甚至比南宋的陆游还多活了一年。
5、奔流的江水淘尽无数风流人物,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在一代代人的诵读里,一直留传。闻一多赞誉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6、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7、据史料记载,“兵曹”即“兵曹参军”的简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
8、贺知章生于初唐,却在盛唐中大放异彩。有人说,他是唐朝诗人中的赢家,在恰当的时间,全身而退。我想知进退,或许就是贺知章一生不倒的重要原因。
9、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