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1、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
2、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5、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6、李宓率领十余万将士出征,在洱海边上战败。李宓跳海自杀,大唐兵将全军覆没。西南边境的祸患未除,长安城里又发生了大事。
7、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8、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9、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1、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12、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1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才会有这么长。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个:这样,这般。秋霜:指白发。把一头白发连接起来,长度就有三千丈;满怀的离愁,就像白发一样长。原诗是在极力描写离愁的深长。“白发三千丈”除了用来形容深长的离愁以外,当人为情所苦,或为事业烦心时,也常用这句诗来形容内心深深的痛苦。“白发三千丈”是李白的一种夸张手笔,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作为夸张笔法的典范。三千丈的白发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在艺术上是可以为人接受的,因为它指的是诗人心中的忧愁,而且,它的涵意,也比一般的意象,显得具体而富于形象。
14、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1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6、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17、前两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18、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19、出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浦歌》。
2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
1、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2、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3、这首《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是组诗中的第15首,整首诗中充满愁容愁绪,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到是什么样子。“白发三千丈”很明显是夸张的表现手法。
4、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5、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6、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7、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8、“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9、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李白
10、《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在这首诗里,李白采用极度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11、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12、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13、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
14、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15、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不知怎么的会变成这个模样。
16、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17、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
18、深奥莫测,古人观测天象,总结出来的纪年方法
19、李白为什么发愁,因为当时朝廷和南诏之间进行着一场“天宝战争”。南诏联合吐蕃攻打大唐边境,朝廷派节度使李宓发兵南诏。
20、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三、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带拼音
1、《秋浦歌》里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唐代县名,即今安徽省贵池县。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自我形象的诗。
2、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3、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4、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诗。
5、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6、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7、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8、忧愁啊。李白相当政治家,也就是当官,但是郁郁不得志。后当乐一辈子的才子,白发三千丈,还是没能如愿。
9、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10、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1、人们常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是你可曾想到,在浪漫的背后,李白还有一颗赤诚忠贞的红心。
12、诗中有禅意,古人爱写禅理诗
13、字词解释: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
14、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15、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16、●青春期孩子不听话,这篇文章帮你解决...
17、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18、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19、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20、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四、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1、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2、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3、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 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因此,李白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写愁的绝唱。“白发三千丈”这句孤吟,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奇句。
5、他从一个仗剑走四方的少年,进入到垂垂老矣的晚年,他的人生理想依然没有实现。
6、当伍子胥迅速逃离楚国期间,来到吴楚交界的昭关,由于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是滔滔的大江,地形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所以,伍子胥一夜急白了头。
7、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8、《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意思;为什么白头发几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9、白发长达三千丈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1、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12、诗意:(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13、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14、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1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6、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