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塞诗人
1、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2、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3、3:二十四节气中,惊蛰这天都需要做什么,惊蛰的小常识都知道哪些?
4、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5、他当官靠社交,千古诗名靠的是才华
6、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7、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8、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9、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色,使气氛一下变得轻松了。这正显示出盛唐人开阔的胸襟气度。
10、名词解释: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人:是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11、岑参当然是边塞诗人。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都入选过教科书,是必背古诗词,考试考过。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豁达
13、《送董判官》: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王昌龄《塞下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4、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5、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16、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写出了边塞景色。唐朝诗人讴歌边塞的很多。一般认为有三大边塞诗人,他们分别是高适,岑参和李颀。 下面分别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
18、王昌龄(698-约757)
19、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20、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二、边塞诗人留存作品多
1、黄云陇底白云飞, 未得报恩不能归。
2、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3、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4、《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岑参: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6、君不闻胡笳声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7、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8、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9、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0、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11、今天的诗歌记得打卡哟~
12、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13、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14、边塞诗人,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于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史学其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1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6、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17、(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这首《出塞》,奠定了他的“圣手”之名)
18、《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9、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得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是因为他是江宁人,或是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比如第四首:
20、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三、边塞诗人李颀拼音怎么读
1、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2、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4、代表作品繁多,仅举几首,供为欣赏。
5、岑参:南阳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是写唐军出征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6、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7、李益经常借音乐来表达心声,他在谪迁江淮时一首思归之作也是借助笛音,《春夜闻笛》:
8、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9、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10、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11、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2、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雄奇瑰丽,气势磅礴,想象丰富,热情奔放,生动夸张,语言变化自如。
13、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14、这首诗只有盛唐人写得出来,也只有盛唐人能这么微笑着来感受走向死亡的痛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5、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16、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17、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18、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9、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那个歌妓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焕的诗。从这个文坛掌故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当时的诗名有多大,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黄河从白云中滚滚流出,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显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掩荒寒。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边塞诗人岑参
1、诗人先极力渲染分手时环境的残淡凄凉: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4、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5、《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 王昌龄 字少伯,汉族,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其一》等。其中《出塞二首·其一》表现了保家卫国壮志雄心。
8、男儿事长征, 少小幽燕客。
9、唐朝边塞诗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强。
10、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1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2、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
13、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14、《蓟中作》: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15、8君:你,这里指董大。
16、高适(704—765年),字仲武,号达夫,宋州宋城(今河南省睢阳市)。唐朝时期大臣、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17、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18、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19、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20、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五、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
1、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5、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6、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7、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8、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加豁达(豪迈、自信)
10、李益此举很有可能是来自家庭压力,使他承受很大精神压力,和卢氏的生活很不幸福。
11、(莫贺延碛可以说是新疆东部和河西走廊西端连接带上戈壁分布集中、类型复杂的地方。)
12、葡萄美酒斟进夜光杯,还有随军乐队在马上弹奏琵琶助兴,即将开赴前线的将士怎么能不痛饮!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也有几分无可奈何,但压不倒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情绪仍然是乐观的。
13、对比以下几首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14、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5、王翰,为著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美酒斟进夜光杯,还有随军乐队在马上弹奏琵琶助兴,即将开赴前线的将士怎么能不痛饮!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也有几分无可奈何,但压不倒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情绪仍然是乐观的。这种诗只有盛唐人写得出来,也只有盛唐人能这么微笑着来感受走向死亡的痛苦。
16、唐代边塞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
17、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1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9、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20、3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六、边塞诗人
1、(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开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之后的唐朝在隋朝版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尤其是在西域建立了一套稳固的统治体系)
2、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4、诗人月下登上受降城,如霜月光下雪一般的沙漠,空旷凄凉引人忧思。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
5、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6、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7、岑参(715—770):
8、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9、岑参是边塞诗人。他是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1)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10、1:唐代为著名的六首五言律诗,每人一首诗,冠绝古今!
11、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12、赌胜马蹄下, 由来轻七尺。
13、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14、大历九年(774),李益在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职,参与了郭子仪、李抱玉等人分统诸道兵八万的防秋军事行动,写下了《从军有苦乐行》等诗。建中元年(780)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
15、商人不该为了赚钱冷落妻子,自己不该为了做官抛弃霍小玉,这首诗在为商妇抱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