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汉江临泛表达诗人对襄阳美景(精选文案64句)

一、汉江临泛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⑤好风日:风景天气好。

3、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4、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5、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6、赏析王维说,楚国的关塞,一直连接到三湘之滨;荆门山的江水,连通到了九派的水流。

7、⑵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总称三湘;一说是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8、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9、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0、“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1、 襄阳的风景天气好,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1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这首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14、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赏析王维说,沿途经过的郡县,就像是浮在了前头的水面上;江面泛起的波澜,摇动着远方的天空。

17、(2)诗人采用飘逸流动的手法,极其巧妙地使用了“浮”、“动”两个动词。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磅礴之水势,使诗人笔下的景物全都动起来。

18、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19、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20、江流外山色山光水色作画幅远景汉江滔滔远像直涌流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隐现若若前句写江水流邈远句苍茫山色烘托江势浩瀚空阔诗着墨极淡却给伟丽新奇其效远胜于重彩浓抹油画色调浓丽水彩其胜于画面气韵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外山色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间发联阔空白疏走马画面疏密相间错综致

二、汉江临泛表达诗人对襄阳美景

1、赏析王维说,当船行至襄阳时,正是好风好日的天气,就让我留在这里,与“山翁”一同醉酒吧。

2、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明时暗,若有若无。江流不断,一直伸向远方,船行中看见两岸山峦,有的近而明,有的远而暗,不断推移变幻。我们的眼前似乎也随之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明王世贞也评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4、“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6、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7、意思:远望江水滔滔,似乎要奔流到天地之外;山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8、汉江是比较平缓温顺的,与荆门山那里的长江水是完全不同的。人说“荆门山”前的江水:“古代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而汉江的中游,河道宽阔,江水缓流,完全不同于北方的黄河与南方的长江,加之人们传说这汉江水就是与银河对接的那条河流,所以王维说这里的江流是天地之外的。她在青山之间静静流淌,烟波中的青山在水色里,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眼前一切,宛如仙境。

9、襄阳:今属湖北,位于汉江中流。

10、这首诗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11、这是一首游子思归的五言绝诗,作于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于蜀中作客漫游之时。诗题为《山中》联系全诗意境,点明诗人的处所在长江之畔的荒野山中。他一个人在山中踽踽独行,又恰逢“高风晚”、“黄叶飞”的暮秋时节,不免悲己思乡,感伤不已.

12、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13、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5、(解释)三湘紧紧相连,伸向楚国边塞。汉江流入荆门,汇通长江九派。江水滚滚,奔流天地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隐时现。波涛汹涌水势涨,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拍两岸,远空好似在摇晃。襄阳风光这样美,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复归。

16、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17、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1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19、70年代以来,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7美元韩国第二大城市釜山(23张)增至1996年的10548美元,创造了“汉江奇迹”

20、投票丨“皖美好味道·宁国招牌菜”美食评选活动开始啦!快来为您喜爱的美食打call!

三、汉江临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2、“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3、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4、九派:流入长江的九条支流。

5、江水流长邈远,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城郭仿佛在水面上飘动,水势磅礴,天空也好像在摇动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8、⑹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9、赏析王维说,我泛舟来到了汉江,这里的江水简直就是流在了天地之外,那青山的景色在烟波浩渺中若有若无。

10、 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11、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2、“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13、作者:王维 (唐)

14、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15、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16、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17、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8、汉江临泛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19、随后,诗人将笔墨从远景收回,转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20、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四、汉江临泛 王维

1、这两首诗都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作风格。

2、“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此句虽未点明汉江,但足以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大的支流。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上一篇上一篇:活板翻译一句一译(精选文案111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