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精选文案127句)

一、张九龄望月怀远

1、写作背景:作者离乡,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

2、诗词赏析(1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我不能手捧美丽的月光赠送你,还是尽快入睡,期待梦中和你相会的美好时刻。

4、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大体意思: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5、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海义副教授

6、诗词赏析(16):《清平乐•金风细细》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

8、节目编辑:邹秀玲本期播音:邹秀玲

9、(注释)“天涯”句:此时与远裔的亲人共望一轮明月。

10、朋至斯孚解秋意,来歌以咏坐春风。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关注《经典学堂》,我是主播秀玲。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满院长夜漫漫。

13、miâ zhú lián guāng mǎn ,pī yī jué lù zī。

14、回复“郦波”,获取郦波百家讲坛

15、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16、问题出在夕、烛这两个字,一个一声,一个二声。但是这两个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夕:十一陌)、(烛:二沃) 。

17、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8、不,也有平声,在平声的(尤)部,与(有)韵部中的"否"通。这个“不”,常常用一句话的后一个字,表示“否”的意思,但是用作平声。

19、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20、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二、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

1、“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2、据说这首《望月怀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三年以后张九龄就去世了。

3、问题: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前言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首普通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4、本诗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首联为千古佳句。颔联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一个“怨”字点出月夜中诗人的感情变化。颈联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尾联从通宵难眠的无奈之中,情感为之一转,由“怨”月光明亮惹人相思,转为寄希望于相赠月光使远方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相思之情。

5、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互思念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的意思。意谓在这相互思念的不眠之夜。用什么赠给友人呢?我唯有满手的月光,故然月光饱含相互思念之意,可又不能送与。如何是好呢?我还是睡吧!或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日呢!诗到此突然结束。留下了无数的相思?

6、原文译文对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7、例如:獨守孤城死不降;自去自來人不知;相似令教人不疑。

8、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9、秋天是盛产思念的季节。而月亮是中国文化中表达思念的专属文化符号之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是团圆、柔美、光明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月亮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意义,而且有关月亮的神话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也可以找到踪迹。秋天的月亮为澄澈、圆满,所以古代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多描写的是秋天的月光,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月到中秋分外明”。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象征团圆美好的重大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再次引用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的经典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向远方的亲朋好友表达祝福与思念。本期《经典学堂》,我们一起来重温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

10、诗词赏析(19):《题龙阳县青草湖》

11、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后面七八两句的“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

12、经典咏流传·望月怀远·关喆

13、此诗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或友人),以景抒情的诗。第一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阔大雄浑的境界。这与稍早作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思念之时。

14、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5、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

16、不堪盈手赠,还寢梦佳期。

17、zuî zhě:zhāng jiǔ líng

18、不、觉,是平声还是仄声?觉

19、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20、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张九龄望月怀远诗句海上什么明月天涯共此时

1、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远隔天涯的亲友此时一定也一同望着这轮明月。

2、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3、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4、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5、原文《望月怀远/望月怀古》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六句承接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6、诗词赏析(12)《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7、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玉堂旧阁多珍玩,可作西斋润笔不。

8、hǎi shàng shēng míng yuâ,tiān yá gîng cǐ shí。

9、第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之“怨”与“思”。“情人怨遥夜””,“怨”漫漫长夜,彼此不能见面。“竞夕起相思”,竞夕,通宵达旦,生起思念之“情”。

10、这两句的句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11、夕、烛,这两个都是仄声,因此这两句黏连无误: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没有犯失粘的问题。但是有个字,因为出在平仄不拘的位置,就不太好判断了。

12、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13、《望月怀远》是诗,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14、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15、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16、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此句写处身异地的亲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怀着同样的情怀共看明月。

17、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18、《出真州 其六》 宋·文天祥:

19、虽然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这里的不是仄声,在入声(五物)韵部。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声字。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由望月转入怀远,意境雄浑阔大,是望月的千古名句,《望月怀远》也就成了千古名篇。

四、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

1、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2、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3、。。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与亲友天各一方共望同一个月亮。亲友与我这样的有情人,彻夜不能入眠,只把对方苦苦思念。怨恨这漫漫长夜大长,把屋里的蜡烛灯灭了,看见月光充盈令人怜爱,披衣出屋望月露水却打湿了衣裳。手捧明月光又不能相赠给亲友,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中的佳期与亲友欢聚。

4、古人喜欢借美好的五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睹物思人,借物抒情,而月亮正是表达团圆,寄托思念的佳,所以文人墨客都喜欢借月抒情,想来,张九龄这首诗也是类似的情感

5、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既然睡不着,那就干脆吹灭蜡烛起来吧,此刻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更加怜爱。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自然勾画出一个彻夜难眠的传神形象来。

6、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7、张红丽,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理事、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副会长兼艺术副总监、濮阳诗经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歌一开始就用“海上”、“天涯”,给人以无限广阔的空间联想,加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更渲染了宁静、空灵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阔大、静谧的境界,漾溢着浓浓的抒情氛围。“望月”往往伴随。“怀远”之意,南朝宋人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唐代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十五夜望月》),宋代苏轼“千里共婢娟”(《水调歌头》),都是望月怀远的名句。此处作者用一个“共”字,纵概古今,横括地域,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首联紧扣题目下笔,意境美丽深

9、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10、一轮明月在海上冉冉升起,不久,它的清辉就洒遍了大地。诗人心里想:这时,远在天涯的亲人也许与我一样,正在仰头望月吧。但虽然同沭清辉,却难以相见,诗人怀念着远方亲人,难以入睡,整夜都在思念。他熄灭灯烛,爱怜地看着这一地清辉;披衣出外,感到露水沾湿衣襟。户内户外,一进一出,见出诗^对远方之人的几多思念!这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抓一把赠送给远方之人,诗人只好踱进户内,期望在卧室里寻一个美好的梦,梦中能与远方之人相见清风朗月之夜,易牵动乡思,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人的思念。

11、多情的人怨恨深夜如此漫长,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12、诗词赏析(2):《渔家傲•秋思》

1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15、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16、诗词赏析(18):《杜甫•登高》

17、节目顾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

18、诗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采用直白的大开大合手法,说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自然,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任何修饰,很有画面感,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完全是景,大海上生出一轮明亮的月亮,点明题中的“望月”。“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表现方法和体裁不同:谢庄的赋,苏轼的词,张九龄的诗,各具其妙。这两句体现了张九龄的诗浑成自然之风格。

19、《望月怀远》赏析: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六句承接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20、▲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五、张九龄望月怀远拼音版

1、例如《留题座主和凝旧阁》作者:李瀚 (唐):

2、白话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原文:《望月怀远/望月怀古》(作者)张九龄(朝代)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平平中仄平,第三个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首中“觉”不太引人注意。感觉知觉的觉,在普通话中是二声jué,但是在古韵中是入声,入声三觉(知觉),也是仄声。

5、qíng rãn yuàn yáo yâ,jìng xī qǐ xiāng s。

6、《望月怀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亲人浓厚的思念之情,这首五言古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也是自古以来望月怀远的代表佳作,特别是开头两句,更是广为诗人流传,传唱度十分之高。

7、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评价: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8、不堪盈手赠,中平平仄平.。

9、可用《明月几时有》、《泣别》、《哀歌》、《故梦》、《郁》等。张九龄《望月怀远》具体原文如下:《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10、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11、释义: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扩展资料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

12、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请看

13、天地沉沉夜泝舟,鬼神未覺走何州。明朝遣間應無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14、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情人”,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情人”,它是指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张九龄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15、也就是说,觉,这个字在诗词中,都是仄声,没有平声。

16、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17、赵世亮:张九龄·望月怀远

18、bù kān yíng shǒu zâng ,hái qǐn mâng jiā qī。

19、熄灭蜡烛,更喜爱看着皎洁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寒冷的露水已经滋生。

20、出自: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六、张九龄望月怀远

1、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

2、。。这是张九龄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

3、《望月怀远》就是张九龄被贬官,情绪低落时写给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诗:

4、因为这两个字,出在平仄严格的位置,因此我们比较好判断,他们一定是仄声字。

5、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6、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7、听众朋友好!我是红丽,欢迎您收听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诗词赏析”栏目。

8、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了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披起衣服,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9、诗词赏析(8)蒋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0、解释:广阔的海面之上渐渐升起来一轮明月,远隔天涯的你我此时望着的都是同一轮月亮。家乡的亲人埋怨长夜漫漫,我因为思乡的愁绪整个晚上都夜不能寐。起身灭掉蜡烛,因为想好好的观赏这迷人的月光,披上衣服起身徘徊,才觉得更深露重有些寒凉。无法掬起这美丽的月光赠送给你,只好盼望能够在梦中与你相见。

11、《望月怀远》的全诗内容如下: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12、大家都知道,中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赏月也是我们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实际上,不仅仅是中秋之夜,人们才仰视那轮明月,生活中不管是天南,还是地北;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百姓,在那个没有电灯、没有网络、没有通讯设备的时代,大家总是借月亮寄托无限的思念和遐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九龄的律诗《望月怀远》。

13、作者|张九龄《岳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4、诗词赏析(17):《柳永.雨霖铃》

15、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16、第五六句写作者徘徊月下的思念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亮了吗?于是作者灭烛,可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作者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皎洁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得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作者仍站在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竞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

17、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冷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8、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19、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常用的在 去声十九效(寤也),睡觉的意思,这和今天的音义差不多, jiào。

20、wàng yuâ huái yuǎn

1、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诗词赏析(14):《泊秦淮》

3、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怜:爱。✦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5、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6、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7、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上一篇上一篇:诗人李白的资料(精选文案12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