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的水调歌头
1、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美的元宵词
3、(弄清影)弄:玩弄。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诗人、书画家、药理学家。宋代大诗人之一。一首《水调歌头》道不尽的相思缠绵,那么,在英文里你是否还有此种心境?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6、(10)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7、点标题继续阅读:老子和孔子4段对话,影响中国2500年!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9、想要《#34枚金币时间简史#笔记本》怎么办?
10、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
11、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4、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予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好评☆。
15、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16、jiān huái zǐ yóu 。
17、经典咏流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8、2019晚安微博句翻译: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0、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二、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什么情感
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2、在月圆和人圆的双重含义下,才体现了作者感叹月圆人不圆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种转折,导致作者对明月的不满也有了依据,充分体现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
3、白话文释义: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阐述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释义: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诗人乐观豁达与亲人共勉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释义: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5、起 舞 弄 清 影 ,何 似 在 人 间 !
6、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7、苏轼自己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有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里的寒冷。“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我们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和超远的志向,因此带来一种旷达的词风。
8、经典咏流传: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9、(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0、苏东坡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千古绝唱,才华功底固然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真情流露!从词序中可知这首词是中秋夜思念弟弟苏辙所作!历史上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兄弟情深,而当时苏东坡因反对变法而外放,与苏辙七年未见。恰逢中秋,思念之情难以抑制,方才有了这首千古绝唱!词中句句都发自肺腑,寄托真情,也正因这般人类所共有的真情,才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11、手边的酒樽缓缓移动,洋溢着久违的醇香,仿佛只是一刹那的错愕、幻觉,诗人在月影酒香里一阵眩晕。恍惚间,他喃喃自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Whenwillthemoonbeclearandbright?
13、《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14、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5、点标题继续阅读:脚上的生命密码,人手一份,建议收藏!
16、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7、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18、点标题继续阅读:六点诗词丨十首名诗告诉我们,人老了就要这样活
19、2019新版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正在火热预售中!(点击查看详情~)
20、经典咏流传:《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三、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
1、(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2、“婵娟”,美好的样子,指嫦娥,亦代指明月。南齐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是这两句所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这两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于是,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
3、中国古代优秀的词实在太多,还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扬州慢》,李清照的《一剪梅》、柳永的《八声甘州》,岳飞的《满江红》,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史达祖的《双双燕》,辛弃疾的《摸鱼儿》等都是千古名篇,由于篇幅有限,就选择其中的10首。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5、cǐ shì gǔ nán quán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
6、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7、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8、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 兼 怀 子 由 。
11、如何收听晚安睡前故事?
12、经典咏流传:余光中《乡愁四韵》
13、应该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吧。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4、http://www.guxiang.com/shici/songci/sushi/shuidiaogetou.htm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5、因此,他顿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
1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7、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18、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他的故国之思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恋的无非是“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宫闱秘事。不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的确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此词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19、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0、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四、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1、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2、屈原《天问》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李白《把酒问月》开篇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此处词意与前二者有着传承关系。不过,同样是豪迈潇洒、气魄不凡,李诗舒缓,苏词峭拔,风格又各有不同。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名篇《水调歌头》
4、bú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虽然人间离别难免,相聚暂时不能如愿,那么只希望亲人身健长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明月与共,心意相通。
7、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8、超越的结局不是寂灭,而是回归。回归人生,回归情感,既然有情感,就有圆,就有缺,因为一切都是终点,一切都是永远;一切都是空幻中水天明媚,一切都是寂灭中生机宛如。
9、综上所述,苏轼的思想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苏轼养成了豁达的性格,而道家出世、养生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贬低之后还能活的清新雅致。
10、苏轼何尝不明了这些?但他不愿意明了,他只希望在朦胧混沌的一派月色酒香中放纵一回,你说我醉我便醉,你说我佯醉我便佯醉,我只愿这样醉着,便将人世间的长长短短、离离合合、真真假假、风风雨雨看个明白,认个清楚;我只愿这样醉着,便可都不作理会,只顾着自己在月酒里身轻如叶,漂转如影,来去自由,潇洒快活!
11、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生,还写尽了大部分人的一生,因此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和感慨。词以“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12、《好诗不厌百回读》是袁先生对众多诗篇的解读合集,里面涉及的诗歌从《诗经》到清代的纳兰性德,时间跨度极广,其中不乏名篇,也有并不知名但被作者钟爱的作品。书中的诗词都有袁先生独特的解读,比如苏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虽然这首词被广泛阅读,但其中韵味可能未必人人都有体味。
13、代表作品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水调歌头·游泳》等。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5、下片呢,下片巧妙,确实是大诗人必有大手笔,大手笔孕育着大格局。这下片怎么写呀?要一般的人很难接下来,他顺着月光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缕月光,开始老在天上挂着,现在怎么样呢?照在这楼台亭阁之上,又照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又接着照在什么呢?照在了我身上,我是谁呀?无眠之人。所以你看,上片本来起调很高,一会儿问明月几时有。一会儿又要乘风归去,随着月光啊,一直都集中在苍穹之上,感觉跟人间没关系。可是苏轼巧妙地用了这九个字,把这一缕月光从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转到了自家的楼阁上。接下来,就好办了,作者开始啊,给他自己,也给大家,做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16、shuǐ diào gē tóu sū shì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8、人间既然不愉快,希望乘着中秋夜里的清风离开人间到琼楼玉宇去,可是呢,上天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愉快。他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跟他的不同在于,他倒没有说“独酌无相亲”,而是群酌、群饮,有相亲。可是心里头啊,这块垒还是消除不掉。李白在诗中,那是努力在寂寞当中寻找快乐,但其实天上和人间又有什么分别呢?苏轼仿佛是要追寻着某种希望,却又丢不下这烦恼的人世,更丢不下这深厚的兄弟情分,这是词的上片。
19、经典咏流传:张九龄《望月怀远》
2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五、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诗意
1、(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2、苏轼醉了,他俏皮的微笑在酒樽边上荡漾着扑朔迷离的色彩:不要那么高,不要那么清冷冰寒,不要动不动学嫦娥赌气飞走。就这样起舞吧,就在此刻与月共舞,与影同行,与酒共醉。
3、(6)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4、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
5、意思: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2019早起团句翻译:
8、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9、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10、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1、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12、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袁先生的诗歌艺术研究就在海内外获得很高的声誉,早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意境、意象、诗歌的音乐美,以及人格美、自然美等多方面阐发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内涵。
13、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
14、Thishasbeengoingonsincethebeginningoftime.
15、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16、作者运思入情,用他的旷达来作自我排解。人事多变,有相聚,就有别离;有欢乐,就有痛苦。月亮也是这样,今晚尽管充盈皎洁,可是它也有被乌云遮蔽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天地万物很难十全十美,这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离别感到忧伤呢?这几句双绾自然和社会,富有哲理,意境一转豁达。
17、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起到了呼应的效果。苏轼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18、但是,无眠与赏月又十分对应,从赏月引发了作者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痛之情,从而导致了作者一夜无眠。在思念亲人的情感变成主旨之后,作者对中秋明月的情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六、苏轼的水调歌头
1、还记得那个诗人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幻觉似乎成为孤独心声的后支撑,为了不使自己深陷精神的囹圄,李太白努力在寂寞里寻找快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其实天上人间、人间天上从来又有什么分别?
2、(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3、或许,超越有限、追求无限并不意味着由人间而天上的机械提升,而是人间天上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交融,是在充分享受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对未来图景的想像与展望。所以,不必在月宫里起舞,人间清影自然胜却仙境无数。
4、此 事 古 难 全 。
5、Itdoesnotseemlikethehumanworld.
6、从词序中可知此词的创作背景:去年尚在密州的苏东坡,今年已调任徐州,而弟弟苏辙刚好调任路过徐州,兄弟相聚百余日,过完中秋之后苏辙别去!临行前苏辙作词寄别,情调悲极,苏东坡便写下这首词相和,并以功成名就后的“相从之乐”安慰苏辙!
7、《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节写的一首诗,当时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被贬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又与其弟苏辙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苏轼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8、柳永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是其境内早已超越了五代和北宋初期的香软词风,词的空间开阔了起来,苏轼说:“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而这首《雨霖铃》是柳永的佳代表作,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离别诗词的佳代表作。该词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千古名篇。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9、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0、他不仅问了这一句,后面还接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现在到底是哪一年?人间是熙宁九年,中秋节这一天,公元1076年,可天上是哪一年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苏轼只是这么一问,这种问本身也带有情绪的,他后边自己做了个解答。
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12、他不是屈原,没有那样执着,但洞彻人生的他对现实生活也依然保持着足够的热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13、王安石经典的一首宋词,被誉为“两宋名家皆不可及”
14、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5、词中上阕全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中年出仕之事已然鬓发斑白,本拟出仕为官功成名就之后便隐居东海会稽!然而后来未能遂愿,以致“扶病入西州”,而归隐的雅志也因冠冕之身所困,成为终生遗恨!上阕便借谢安的生平来阐述词序中所述“以不早退为戒”,意指以谢安为戒,及早退出官场名利!
16、其实月光又懂得什么?它不过是儒生笔下的一缕情思,老庄眼中的一线光影,禅者心中的一段话头。
17、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1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19、(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20、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团圆之时,人也有相聚之时。读来有哲理意味。
2、我 欲 乘 风 归 去 ,又 恐 琼 楼 玉 宇,
3、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6、这首词上片望月,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举起酒杯,要问一问这浩然的青天。
7、词~~~词牌名《水调歌头》答案补充就是《水调歌头》答案补充明月几时有是题目~~答案补充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朗诵:焦晃,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素有“莎剧王子”之誉。
9、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0、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1、从这首《水调歌头》中,可看出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在官场的身不由己和兄弟二人的感情深厚!一句“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将兄弟之间归隐“相从之乐”的情态描写地极富情趣!可惜的是二人“退而相从之乐”的夙愿至死都没能实现。二人的后半生反而应了苏辙在离别词中的一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实在可叹!
12、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13、Shinesuponthesleepless,
14、经典咏流传:李白《静夜思》
15、不 知 天 上 宫 阙 ,今 夕 是 何 年 ?
16、丙 辰 中 秋 , 欢 饮 达 旦 ,大 醉 ,作 此 篇
1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一个中秋月夜,苏轼无比思念多年不见的弟弟苏辙,心情苦闷,他喝了一个通宵,酩酊大醉之际,为我们带来千古中秋绝唱《水调歌头》。
19、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20、(丙辰)熙宁九年(1076)
1、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3、李白狂的一首诗,古今无人能比
4、水 调 歌 头 苏 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