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贺雁门太守行
1、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2、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3、李贺:雁门太守行(经典咏流传~李治廷演唱/康震简短讲解)
4、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5、主旨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雁门太守行》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原诗如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白话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6、李贺·雁门太守行(邵佰俊)
7、《宜阳县志》载:“李贺,字长吉,河南宜阳昌谷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年仅27岁”。贺卒前,将平生所著歌诗去掉自已不愿留存的,编为四卷,计二百三十三首,亲授友人沈子明。公元831年,李贺死后十五年,沈子明于十月中派人向杜牧求序,《李贺集》始传于世。
8、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9、“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0、有人评论说,李贺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在我看来李贺和屈原李白并不能比肩而立,但是他的诗歌确实也是难得地充满了瑰丽奇特的想象力、大开大合的情感宣泄、飞流直下的酣畅淋漓。当然,李贺的诗喜欢用些偏僻生冷的词汇,神鬼老死这样的字眼也比较多,他的诗句有时候艰深拗口,所以后世人把他称作“诗鬼”。
1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4、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15、李贺就如同在画一幅大战之后的战场油画。深蓝的夜色加上殷红鲜血的逐渐凝固,后凝成了紫色的夜。
16、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17、他偏好色彩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他甚至经常用一种颜色来代替物体的名称,比如咱们说是太阳,人家说这叫红镜白景,咱们说这个叫月亮,人家说这叫斜白、叫碧华、叫玉钩。咱们说这是天上的繁星,人家说这是天上的银沙,咱们说这是河边的春草,人家说这叫河边的含绿,咱们说这叫秋花,人家说这叫冷红。你听了这些就会感觉到李贺为什么偏好用色彩的词,因为,在这些色彩的词当中是蕴含着他自己的情感,情绪,甚至他的价值观念。
18、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的画面: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李贺《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为自己的国家担忧,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希望国家的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为边关将士雄姿英发守卫国家边疆,为了自己的国民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心痛的思想感情。
1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0、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二、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
1、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盛赞贺诗道:“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陵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悲愁也;鲸吱熬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幻诞荒也。”这种评价几乎概括了李贺诗作的所有内容和特色。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是古代的乐府旧题,这个题目当初是用来歌颂太守的一个题材,后来人们用它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的题材。所以说李贺是用了一个乐府的旧体,却写了时代的新事,什么时代的新事儿呢?从这首诗的诗意来判断,结合李贺所处的中晚唐时代,应该所写的就是藩镇割据时期,朝廷和藩镇之间尖锐的斗争,这个斗争,就体现在这一场具体的战争当中,李贺在这首诗中具体所写的究竟是哪一场战争?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论,也许具体知识已不可考。但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是,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和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若干鲜明的艺术特色。
4、是写士兵进军的:“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5、其留有“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6、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8、字词典故“黄金台”:典故(据史料考证,“燕昭王”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这又是燕国的典故。“提携玉龙”:很多解释把“提携”解释成提刀剑的动作,而“玉龙”解释成了剑,这应该是一个错误。首先“提携”:(是一种物件,类似于现在腰带上的挂扣。现存早的提携就是唐代制作的。)“玉龙”:是玉龙佩,是作为一种官员的象征。
9、李贺《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为自己的国家担忧,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希望国家的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为边关将士雄姿英发守卫国家边疆,为了自己的国民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心痛的思想感情。
10、✦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11、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12、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3、不是藏头诗!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黄金台”是金钱奖赏的象征,“玉龙佩”是升官的象征。所以这个“提携玉龙为君死”,恐怕不是大家以为的提着剑,而是携挂着玉龙佩,为君王而战死。
15、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诗表达了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峻;这句诗好在把敌军压向边诚比喻成黑云压城,极为形象传神。这联诗句从军营号角和战士流血这两个角度描写战斗的激烈。“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燕脂”就是胭脂,这里指战士的鲜血,“凝夜紫”在夜晚的朦胧中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雁门太守行》抒发了作者队出征将士浴血奋战,抗击外来侵略的赞颂之情。
16、《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为:
17、“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唐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18、✦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玉龙:宝剑的代称。
19、就好像在雁门太守行里面,用黑云形容敌军,用阳光来形容我军。用黑紫色来形容泛黑的血色,来形容壮怀激烈。也就是说色彩当中渗透出来的是他的情感的倾向。这应该说是李贺诗歌创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李贺毫无疑问在写作方面是一个天才。
20、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三、李贺雁门太守行理解性默写
1、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在秋色里,号角声响彻长空;在寒夜中,边塞将士血迹凝为紫色。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5、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6、《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为:
7、(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字(可可英语)加关注
8、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这首诗意境苍凉,语气悲壮,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国殇》。杜牧说贺诗是(骚之苗裔),所见甚确,集中像这一类的诗实在都是胎息《楚辞》,而很能得其神韵和义理的。
10、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11、全诗赏析: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12、这首诗之所以留传下来,就在于新与奇,描写的景物与人物互为影响,使人有亲临危城,仿佛就在战场一般,与第二第三人称不同,作者完全将自已置身为守城将士地位,看待当前事物,这就出现了值得称赞的新写法,为千古所称颂的其实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使人感到形式严峻,而且具有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好原将整个城压倒一般的紧张气氛。之所以他的诗新奇,就在于他的诗总使人有意外的感受和收获!
13、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14、李贺在摭采众长的同时力求创新而形成新诗风。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文运动的影响,古文运动提倡读好书,反对浮靡的文风,提倡“惟陈言之务去”。李贺虽不写古文,但从他的诗作看,他切实地接受了这一进步思想。他在《赠陈商》一诗里说陈商“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就是例证。楚辞的一些特点,如辞彩奇丽,想象丰富,引用神话传说等以寓意抒情……亦为李贺所继承。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指出李贺诗“盖骚之苗裔”,历代评诗者对此亦多持肯定态度。此外,古乐府的形式与内容,梁代宫体的雕琢蔓藻,文字绮丽,李白异想天开的想象,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功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贺的创作,促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诗风。
15、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16、首先从言语层面:一首好的诗不应是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韩愈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文章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薄见赠》)做到“气盛”,“养气塞天地”便是言语层面的高格。
17、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18、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李贺的另外一首著名的诗作《雁门太守行》。
19、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20、✦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四、李贺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
1、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2、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4、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
5、///////////////////
6、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7、朋友你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唐的一位年轻而成就卓著的诗人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我们先来一起感受一下这首诗。
8、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9、此诗中造语浓艳,如“黑,燕脂,紫,红,金,”等,极力渲染氛围,诗人在用韵上也很讲究,首先用平声,表现一种昂扬气概,然后转仄声,调子低沉,富于变化。
10、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11、译文如下: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本诗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
12、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出入意表为其突出特色,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而在地方史志上李贺是一个永远闪烁光辉的名字,其知名度无人可比。他生于昌谷山居,今属宜阳。中唐以下,人们传诵李贺诗句,研究李贺生平,宜阳因李贺而添彩出名。
1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4、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