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模板(精选文案122句)

一、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

1、同样是描绘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然后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画基本型:将画面物象的比例用基本形表现出来。

4、老师带来了一幅古诗配画,期待同学们精彩的作品。

5、诗是画的升华,画是诗的形象;画是诗的形式,诗是画的内涵。诗画一体,画诗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互动。浓浓的诗情画意把课堂衬托得古韵十足,学习兴趣尽情释放,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绘画给予诗词增添了不少色彩。

6、《望天门山》的译文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7、古诗配画:忆江南(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8、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咏柳》

9、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10、全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色彩:色彩丰富、对比强烈。

12、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据《旧唐书》记载,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13、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14、点击上"蓝字"关注我们

15、译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16、·着色:注意用淡薄的颜色不要来回涂抹。

1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8、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1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20、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给古诗配画,没想到孩子们画的竟然这样好,真是一群可爱的小画家!孩子们的的作品构思精巧,表现出了诗中的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的艺术境界。

二、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模板

1、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2、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3、构图要有层次,近、中、远景分明,画面要饱满,主体建筑要清晰,画面中要有青山碧水、绿植遍野!

4、锦绣山河美如画,壮丽中华总多娇!祖国有雄浑壮丽的山河美景。那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那云雾飘渺的黄山、庐山;那美丽富饶的海南岛。祖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那神奇富丽的莫高窟;那古老神秘的十三陵;那雄伟壮观的长城;那气势非凡的青藏高原。

5、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6、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赠汪伦》

7、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江南》

8、天门山分成东西两山,让清澈的楚江静静地流过。碧绿的江水每逢流到这里,都会转向往起始地流回。东西两山仿佛互相看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但谁也没有厌倦,唯有那片小舟静静地从太阳那边飘来。

9、《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让诗画与歌赋在天门山上空飘荡

11、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12、简笔画手绘线稿1300

1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4、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15、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芜湖市北郊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16、古诗配画:望庐山瀑布(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17、作品不同的绘画手法:(同一首诗,不同的绘画手法,不一样的配画内容)

18、第七幅:《望天门山》古诗配画俵口小学三二班陶韵伊

19、画者豪放飞动的墨线正与诗人的浪漫诗章异曲同工,寥寥数笔将李白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惟妙惟肖。

20、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三、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大全

1、我作为芜湖人,对这个问题理当予以作答,一是想说明事实,二是须澄清是非!

2、将古诗与画面将结合,二者结合,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春晓》

4、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

5、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中断:从中间断开。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转。(译):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题解):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6、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7、《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8、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9、第三幅:《望天门山》古诗配画俵口小学三二班于欣瑶

10、作业要求: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想象创作,完成一副古诗配画。

11、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12、坐落于美国匹兹堡,整体建筑于溪水和瀑布之上,与大自然融合一体,美不胜收……

13、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4、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15、材料:16开素描纸,没有就用白纸;彩铅水彩等(实在没有材料就找张纸画黑白的即可)。

16、造型:装饰性强、动态夸张。

17、后给湖水涂上青色,天空涂上蓝色的背景色,一份简单漂亮的望天门山诗配画就完成啦!

18、准备材料:素描纸、彩色笔。

19、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20、收获的季节,人们总是劳累着并开心着。在田地里、水塘上……劳动的人物弯着腰,拿着工具,尽情挥洒汗水,享受着这份独特的满足!

四、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三年级简笔画

1、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长歌行》

2、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3、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4、来自四6班的罗宇鑫同学以《小池》为题,生动的描绘了“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情景。四2班的丰宜朵同学以《绝句》为题,如实将诗中的场景一一描绘了出来。四8班的何斯昱以《咏柳》为题,将一条条柳叶随风飘动的场景描绘的唯美动人。

5、芜湖天门山俗称东梁山(也称博望山),长江北岸为西梁山位于和县,原属于巢湖,现划归马鞍山。在大桥镇未划给芜湖之前,东梁山属于当涂地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桥镇就归划于芜湖,距今已近四十年。但时至今日,仍有人装睡将天门山归咎于马鞍山是搞笑的!这也难怪因为教课书注释还没有更正过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容易将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与安徽芜湖天门山混淆!虽然均叫天门山,但是地质地貌却大相径庭,一个是天然的山洞形于天门,一个是诗人的想像将两山夹水比喻天门!

6、道家的批判意识和变化观,使他透过社会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盛世由盛变衰的种种迹象和隐藏的弊病。在长安的一系列诗歌都体现了他的这种忧虑。墨家任侠的博爱精神,使他仗义疏财,乐于助人,他的《侠客行》、《少年行》就是李白自己任侠精神的写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朝代:宋代作者:杨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下图:

7、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问李白说:“我朝与天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听后大笑不止。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并没有得到重用。

8、·画轮廓:用软铅笔表现景物轮廓。

9、李白为盛唐浪漫诗派的代表,把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推向高峰。正是如此,他取得了“诗仙”之誉。再者,李白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创作性的发展。

1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1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1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4、构图:构图饱满、主次分明。

15、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16、图34"登山看日出"简笔画

17、解释1:波光闪动的西湖,景色真好,细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越国美女西施,饮湖上初晴后雨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解释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18、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9、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原文:

20、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想像超绝而且取材宏富。李白曾批评诗歌:“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扫六朝以来的浮靡诗风。李白的思想和诗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时代的特征,即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识。

五、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一等奖

1、第四次作业内容:《农家乐》,作业要求:

2、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据正史《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3、诗人正真意义上是生于红尘却超脱红尘之人,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吾不得开心颜”的人生观。因诗人早已不屑于官场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世态。

4、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并没有得到重用。

5、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6、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7、你能用线条表现出此时此刻的人们吗?观察人物动态线条……

8、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咏鹅》

9、摄影:甘谷县摄影家协会

10、《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诗,全文原文如下:

11、后在两座山中间,涂上湖水和天空的颜色,这样一幅望天门山的简笔画就画好了。

12、现在许多人喜欢以历史来妆扮自己的家乡,哪怕沾上一点也要大吹大擂,本来也无可非议,如果为了沾上而不尊重历史事实,就觉着有点匪夷所思了!

13、材料:16开素描纸,没有就用白纸;彩铅或油画棒等。(实在没有材料就找张纸画黑白的)

14、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15、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16、欣赏其他小朋友画的农民画!

17、古诗配画综合性学习,孩子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为《望天门山》动手配上了相应的图画,把自己体会到的诗的意境、情感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

18、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9、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左拾遗。

20、这个样子的话,你自己要先找好你自己想要的古诗的话,古诗里面有什么场景的话你就可以画出来的。

六、望天门山古诗配画图片

1、专业摄影制作光盘采访报道网络发布

2、四9班的雷梓乔以《村居》作画,描绘出一幅村中少年快乐自在的山间生活。

3、第六幅:《望天门山》古诗配画俵口小学三二班于俊炜

4、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7、李白的《望天门山》七绝诗,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杰作。无论气势,还是比喻、动感、韵律、写景,均是神来之笔,无人出其左右。诗中所述的山就是位于芜湖城北的天门山风景区域,其把对峙于长江两岸的山写活了!这首诗创作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当时李白才25岁,乘舟去江东,由于正值年轻,又初出巴蜀,所以意气风发,充满了无比豪情。

8、四4班的闵瑒熠同学以《咏柳》为题,展示了一处别样的远景。

9、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10、《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古诗配画如下:

11、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闭门不出,相信大家都很想到大自然中去享受一番!今天让我们走进《绿色山庄》的课堂,带大家感受一下久违的青山碧水、鸟语花香……

12、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也可以看到诗人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拘泥于小天地的胸怀。

13、四5班的丰嘉旭同学以《山行》为题作画:

14、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15、每日读诗:图像法记古诗词——《望庐山瀑布》

16、瞧,三二班的孩子们在阳光明媚的冬日里,用自己稚拙的小手画出了古诗里的祖国风光!

17、古诗配画:登乐游原(傍晚的时候我觉得心情悒郁,驾着车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夕阳下的景色虽然无限美好,但是美丽的景色很快消逝,不久之后就会笼罩在夜幕之中。)

18、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19、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20、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1、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2、物:天门山,楚江,东博望山,西梁山,孤帆,日边。这首诗明显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上一篇:酬张少府王维古诗(精选文案82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