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精选文案70句)

一、苏洵六国论

1、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5、古文名篇|韩愈《论佛骨表》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看一千年前韩愈如何规劝君主破除迷信!

6、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7、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8、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10、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11、《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1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13、这篇文章又叫论养士,只不过他爸他弟都写过六国论,后人就习惯性那他们比较。

14、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

15、当然,还有些键盘侠思路十分奇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哪些土地,像什么外蒙、越南、琉球,当初都是我们的,被邻居瓜分抢夺了去!

16、对于侵略者而言,他的胃口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在短暂的和平以后,必定会卷土重来,狮子大张口。越是纵容,就越令他贪得无厌。

1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18、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19、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0、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二、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

1、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厌:同“餍”,满足。

3、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4、我们所得的任何一片领土,都是以无数鲜血和尸体铺就的,岂是说拿就拿,说占就占?

5、礼:礼待。名作动。

6、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7、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苏洵的所谓``“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等等只是一些用来解释六国破灭的实质性的``客观的因素```究其六国灭亡的主观因素``小可认为是气数问题```是所谓的历史规律使然!经历了那么多年战乱和风烟``是到了该结束这一切的时候了。六国的破灭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小子却认为气数才是主要的因素``折腾了那么些年``六国早就气数已尽,即使不是秦国``他们也会走想灭亡的深渊。

10、六国论里的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事”,名词作动词用,侍奉。与嬴而不助五国。“与”,介词用作动词,帮助。意思是,帮助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11、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嘉祐年间,他和苏拭、苏辙同入京都,他所作《几策》、《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推誉,由此文名大著,学者争相仿学。苏询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如《六国论》、《审敌》、《广土》、《田制》等文,或借古喻今,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主张抵抗契丹的攻掠;或反对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兼并和政治特权。语言平实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

12、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3、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1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5、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7、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18、苏轼《六国论》: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19、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20、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三、苏洵六国论是史论还是政论

1、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2、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4、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7、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8、于是,秦国借齐国灭宋为由,合纵攻齐,乐毅打得齐国大败,几近亡国。虽然后来田单复国,并收复失地,但齐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国对抗。

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0、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11、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12、作者:苏洵朗诵:夏青方明

13、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14、《前卫文学》™仅用于学习交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16、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7、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8、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19、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四、苏洵六国论

1、始(才,副词)速祸焉

2、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3、所以形势如此,不要想着能独善其身,别看现在过得安稳,等秦国有席卷天下实力的时候,谁也跑不了,“不能独完”。

4、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5、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古文名篇|韩愈《祭十二郎文》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韩愈丧失爱侄的悲痛之心!

8、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9、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10、这两个分处东西两方的超级大国,开始了争霸大业,合纵连横的戏码上演,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上一篇上一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翻译(精选文案11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