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籍节妇吟
1、“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我知道你的用心如朗月一般,可我只想与自己的夫君同生死,共患难。
2、”这是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美丽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多情善感男子的一生悲苦追求
3、在《月光宝盒》中,至尊宝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是不是孙悟空,只不过是阴差阳错地救了白晶晶,但我们不要忘了,至尊宝始终是一个油腔滑调的骗子,他是大当家的,他和他的兄弟们(尤其以二当家为代表)都是靠着一身骗术行走江湖的,所以他说什么都仅仅是一种言语行为(speechact),甚至就是一种表演(performance)
4、(3)双明珠:指耳环。
5、“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你明明知道我早已有了夫君,还非要偏偏赠我一对明珠。“君”指李师道,“妾”用来指诗人自己。明明知道女子已有夫婿,还硬要送给人家定情之物,这种婚外之情自然不能为礼法所容。诗人的这句话,明显含有谴责之意,也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我忠于朝廷,不愿做你的幕僚。
6、此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全诗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
7、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8、放在至尊宝这里,他一开始忽悠白晶晶都不过是为了自保,当然有时候也确实像他自己所说:
9、原诗是写节妇的忠贞守节,今人每喜用“还君明珠双泪垂”来表达对难舍难分的感情的辞谢,用“恨不未嫁时”来惋惜所思慕的异性的已婚——相逢恨晚也。根据记载,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拥兵跋扈,勾结朝廷的官吏文人,图谋不轨。李师道也想收买张籍,张籍特写此诗,以节妇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古人遇事不便明说,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
10、李少咏,自号小木匠,逍遥镇人。能熬胡辣汤,会做粗陋的小桌子小板凳,职业教书匠,都是半瓶子酱油水准。喜欢读书写字,希望以此抗拒生命中的佞戾、虚妄与迷惘。把深的现实创痛比如为我们带来巨大伤害的新型冠状病毒虚化隐藏于文字底部,也许也算是无助之中的一个审美选择吧。
11、但就这样就完了吗?毕竟,在交还明珠的时候,这女子既泪水涟涟,又说出了“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样的话来,这是不是可以说,她虽然身体没有出轨,精神却显然已经出轨了呢。诗歌标题“节妇吟”,显然是要告诉我们,诗人在为以为恪守妇德的节妇树碑立传呢,可依照古人的女德标准,这样的女子也可以被称为节妇吗?尤其在道学兴起之后,正统思想恐怕绝难容忍这样一个“节妇”的形象吧?据说清代沈德潜在编选那部很有影响力的唐诗选本《唐诗别裁》的时候,就是出于这个理由而摈弃了张籍的这首诗。
12、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如下: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唐·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3、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14、君知妾有夫,赠妾以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15、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16、唐朝所处的时代是强力林立的时代,从南北朝以后,北方的突厥,东部的高句丽,南部的吐蕃,以及西部的铁勒、薛延陀、回鹘、吐谷浑等部落相继崛起。唐朝想要在中原立国,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武装,这就是藩镇兴起的根源。
17、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18、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19、(8)苑:古代种植林木,蓄养飞禽走兽的地方,多指皇家园林。
20、无他,张籍这首诗其实并不是在写男女之情,其实它的副标题已经背叛了他张籍同学,泄露了天机。那个副标题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写给淄青节度使、当时的一位权倾一方而且野心勃勃骄横跋扈的藩镇大佬李师道,一个纯粹的大老爷们的。是大老爷们,一个女子把感情倾诉给他要说也没有什么,可事实却不然。张籍纯粹是在忽悠李师道呢。
二、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2、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3、其实,这只是诗人的一种委婉的拒绝。诗人张籍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看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才是正统;他为官清正廉明,光明磊落,坦荡如清风明月,他不屑与做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怕是再来一次,无论是“未嫁”还是“出嫁”,他都不会投靠到李师道幕府中。但不管怎样,李师道看到这首诗后也深受感动,再也没有为难张藉。
4、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5、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6、当时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势力庞大,他拉帮结派,肆意拉拢朝野名士和唐朝政府的名臣,以此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扩充实力。
7、(9)良人:古代夫妻互称对方为良人,后多用来妻子称呼丈夫。
8、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9、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10、周星驰很多片子中的无厘头对白,在鄙人看来,似如《五灯会元》或者《碧岩录》中的偈子或者话头,看似摸不着头脑,实则意味深长,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1、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12、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13、对张藉的这首《节妇吟》有这样一种评价说:把明珠系在短袄上,心里就是有所许,因良人显贵而拒绝。但是还明珠的时候,却泣涕涟涟,追悔莫及,这还算是节妇吗?这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对这首诗政治诗的评价,拒绝像李师道这样收买自己的人,为什么回答得如此情意婉转,没有一点儿斩钉截铁的气概呢?
14、那么,回到《节妇吟》一诗,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15、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张籍主张维护国家统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16、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17、张籍的诗流传到今天有名的就是这首《节妇吟》。
18、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19、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籍,那么,他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呢?
20、藩镇割据困扰了唐朝一百多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采取强干弱枝,中央完全控制军队的制度。但是这样一来又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边疆国防薄弱,被外敌攻打显得十分狼狈。
三、张籍节妇吟
1、“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2、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3、张籍出仕唐朝,官至国子司业,是当时唐廷高学府国子监的“教导主任”。张籍因为其才华和关系网而受到朝野重视,白居易等人和他是挚友。
4、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
5、节妇吟作者: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6、《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
7、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8、对不起,你是个好人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孙绰·《碧玉歌》对不起,你是个好人,你应该找个更美的女孩儿。
9、(2)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这里是诗人自比。
10、用心:动机目的。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
11、唐朝中后期的藩镇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结构问题。
12、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张籍是韩愈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13、张籍的老师韩愈很反感这种行为,张籍跟从老师,也拒绝李师道等人的拉拢。
14、再强硬的理想主义者也每每会俯就现实的时候。张籍以大忽悠的方式展示出了他的大智慧,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15、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16、(4)缠绵:情谊深厚。
17、那个时候,正是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成形,唐王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日渐衰落的时候,各个藩镇为了扩充实力,争相延揽人才,李师道和李师古兄弟野心勃勃,争着以重金聘请当时很具有声望的张籍入职自己的幕府。而这在一向以儒家正统知识分子自居的张籍看来,是完全无法接受的,按照所谓正统观念,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中央集权大一统以外的任何政治形态都是不可想象的。
18、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19、欢迎大家关注和转发,感谢亲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20、其实,当时的情形下,甚至整个唐代藩镇割据情况下,这样入职藩镇幕府的知识分子诗人学者并不在少数,连李白就不止一次入职不同的幕府呢。这也并不是不能理解。毕竟,越是多中心的政治局面人才的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所以在唐王朝仕进无门或得不到重用的知识分子们突然发现多了一些就业出口,在各大藩镇的幕府里也许就存在着开始自己一番崭新的职业生涯的机遇。以数字统计来看,开元以后每年进京赶考的考生总数就在一千到四千之间,而进士的名额只有30个左右,考中了也未必就有官做,还要经过礼部、吏部等等考试,所以绝大多数有志仕途的人在这条路上必将以失望收场。于是,政治原则与个人发展孰轻孰重,在这样的时代里就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投靠藩镇的人便逐渐多了起来。
四、张籍节妇吟拼音版
1、愿,世间的爱情多一些刚刚好。
2、张籍是中晚唐的人物,他是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张籍自幼聪明好学,他拜在大文豪韩愈门下,是韩愈的得意门生。
3、就这样,“系在红罗襦”的那一对明珠终于还是被女子解了下来,还给了他们原先的主人,这位女子也终于保持了一个节妇的操守,尽管恋恋不舍,尽管心有遗憾,但总算做了正确的决定。
4、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5、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6、韩愈张籍师徒固然忠诚有原则,但是他们这样的例子在当时是少数,大多数唐廷官员都和外部藩镇有勾结。
7、zhī jūn yòng xīn rú rì yuè , shì fū shì nǐ tóng shēng sǐ 。
8、比如李商隐有一首《无题》:
9、这两句女子用自家的富贵气象和自己的忠贞不渝来告诫那位别有用心的“有情郎”,你送给我的东西再贵重,再有情,都不过尔尔,我对也你无半分情意,我只忠于自己的夫君。这便是“节妇”了,愿为自己的夫婿终生守节。
10、《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作品名称《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品别名《节妇吟》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杂言古诗作者张籍
11、这其实还没有完,后人有好事者不断地探幽索引,终于惊讶的发现,这个张籍同学呀,实在就是一个天字第一号起码也是第二号第三号的大忽悠。
12、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当时的节度使们为了扩张势力,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官吏也纷纷依附他们,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据史载,李师道与当时另外一个节度使王承宗互相勾结,与中央对抗,为了阻止政府军平定蔡州吴元济叛乱,他们竟然烧了河阴粮仓,干了很多为非作歹的事情。而此前,李师道就想拉拢张籍,让他为自己效力。张籍对李师道的拉拢显然是不愿接受的,但是李师道王承宗目无法纪为所欲为他也不可能不知道,万一自己的拒绝惹恼了李师道,他对自己下毒手,那怎么办?
13、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14、从字面来看,这首诗的内容是一名女子向一位爱他的男子倾吐的心声,但一路读下来,我们的疑惑会越来越多。
15、在鄙人看来,这一解释不过是就事论事,把文学形象中呈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当成了叙事者甚至诗人自己的价值判断,事实上张籍讲的只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能够被解释的远远不止这些。
16、“恨不相逢未嫁时”,出自唐朝张籍《节妇吟》。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除乐府诗外,他的五言古诗也不乏感深意远之作;近体不事雕饰,轻快自然。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17、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8、(作者)张籍(朝代)唐
19、君知妾有夫,赠妾以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20、表面上看,双明珠作为证物,见证了一段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可以鄙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隐喻,一赠一系一还,三个动作,物归原主,一切都没有发生,但一切又都发生了,人还是那两个人,珠还是那两个珠,但时间在这过程中被扭曲了,如果没有这个试图阻断时间之流的“物”,人事实上没有确定自己究竟是不是碌碌一生中的匆匆过客,正因为有了它,人分有了永恒,爱情就是一种“永恒”或者“不朽”,至尊宝后来能够安心戴上金箍,正是因为他领悟了一个道理:我确定了她是爱我的,她也确定了这一点,这就够了。
五、张籍节妇吟原文
1、开篇便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这是对那位男子说:你明明知道我已经嫁了人,却还是送我明珠以示爱。话讲得很明白,隐隐有些不满的意思,那位男子虽然很有爱情勇气,但毕竟不合礼法。但是,对这样不合礼法的示爱,女子没有严词拒绝,而是满面含羞忸忸怩怩收下了,然后这样说:“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这位大帅哥啊,我被你那缠绵的爱意感动了,就收下这对珠子,把它珍而重之的系在我的桃红小棉袄里吧。
2、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3、恨不相逢未嫁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4、至尊宝是一个好演员,男女之事在他这里竟然也可以“配合你一下”——可是悲剧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他只是配合,这段情节发生之后,他就不会去找春三十娘找解药,也不会去救人,他所有的行为和他的言语是不一致的,他的行动告诉观众,他事实上“爱上了”这个白骨精——当然,他一直没有见过晶晶姑娘的真实身份,只有和后者接过吻的猪八戒才知道,这更加证明了偶然性才是人生的主导力量,如果至尊宝知道了,他恐怕十有八九也不会这样。
5、历史上的张籍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没有挣钱养家糊口的后顾之忧的,那是他已经有了不错的官职不低的位置,所言,他有底气拒绝说不。这样也就有了《节妇吟》。女主角在面对那名男子的诱惑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这分明有着标准答案,即掷还明珠,严词拒绝。只要稍有犹豫或委婉就是有损名节。
6、这句话多用来讲纵是情深,奈何缘浅,相见相识时早已身不由己,相遇的太迟,彼此相知时,对方的身旁早已有了他人,令人觉得哀婉。
7、(12)恨不:一作“何不”。
8、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起:矗立着。
9、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10、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维护国家统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11、点击上方,收听音频版内容。
12、唐朝大忽悠张籍和他的《节妇吟》
13、一个美丽的少妇,得到另外的男人送的一对名贵的珍珠,这对珍珠女子很喜欢,把它们系在自己的胸前。但是女子突然又想到,自己是有丈夫的。而且丈夫家世很好,修了很多高楼和花园,而丈夫的地位也十分显要,他是皇帝的侍卫。女子知道这个追求自己的人是诚心诚意的,但是在结婚的时候她就发誓与丈夫同生共死。矛盾犹豫和内疚涌上了女子心头,后她含着眼泪把明珠送还了男子,说:大的遗憾是我们没在我出嫁之前相逢啊!
14、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15、节妇吟中的名句是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16、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17、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任凭花开花谢我的决心坚如磐石。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8、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19、字面意思就是说一女子已经成亲了,可是却有一男子对他十分钟情,于是为她送上了一对明珠,意思就是暗示她与他要像这对明珠一样成双成对.但是女子无奈自己已经成亲,只能忠于自己的丈夫,回绝了他.其实简单来说整首诗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就是相见恨晚,这首诗和唐朝张籍有异曲同工之秒,甚至可以说就是同一个表达意思,都是为了表达一种相见的无奈悲伤之情.
20、感谢老板赞赏,么么哒!
六、张籍节妇吟
1、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2、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诗歌写到这里,陡然有了一个转折:“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女子在诉说自己的婚姻家庭状况呢,高楼连苑意味着高贵的门第,丈夫在做皇帝的侍卫,仪表堂堂,身份不凡。可以抛弃这样的夫君吗?可以玷污这样的门第吗?我知道你对我用心良苦,那份真诚日月可鉴,但我已经立过誓,要与夫君无论生死贫富都不离不弃。那一对表达你心意的明珠,我虽然很喜欢,但终究不能接受啊,那就只有忍痛割爱了。“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我噙着眼泪把明珠交还给你,很遗憾没能在未嫁的时候遇到你。
4、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5、李师道在当时是实力处于藩镇巅峰的存在,势力之强,手段之厉,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就连主张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和中丞裴度都敢派杀手刺杀,造成一死一伤,让朝野上下无不为之震恐。面对李师道的重金聘请极力拉拢,如果换做我们,会如何取舍呢?张籍为安全计,没有直白的严词拒绝,就不能说没有他的道理了。他以大忽悠的方式婉言拒绝,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很聪明的一个举措了。以这样一首如此温婉多情柔美动人的诗歌,一波三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真的很是让人无法明确的表达愤怒吧?尤其是后两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虽然是明确的拒绝,但对李师道那款款的温情至少是不会得罪这位强藩之主的。
6、比如说,我就认为,整首诗其实谈的是一个时间问题,是一个存在者如何存在的问题。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欲渡无舟楫,徒有羡鱼情。——孟浩然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8、唐朝安史之乱评定后,很多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中央管辖,形成大大小小的藩镇割据势力,此时的中唐,早已是千疮百孔,气息奄奄。有一些节度使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大肆招兵买马,广泛搜罗人才,当时的李师道就是其中炙手可热的一位军阀。他曾用厚礼拉拢、收买诗人张藉,张藉却不为所动,只回了一首《节妇吟》,表明自己忠贞不屈的心性。
9、这位罗隐同学也确实命途多舛,蹭蹬到五十多岁还没有登上仕途,终于坚持不住,投奔了一座南方藩镇幕府。想想也是啊,即便是飞扬跋扈的藩镇,至少在名义上还是从属于中央的。更为现实的,诗人也得挣钱养家糊口不是?
10、这就是活该孤独一生的范本了。
11、(6)罗:丝织品,轻软丝滑。
12、如前所说,张籍是唐代乐府诗的大家之和王建齐名,人称“张王乐府”,这首《节妇吟》便是乐府旧题,是张籍留给我们的有名的一篇作品。
13、有啊,当然有,发好人卡这种事情,古代的小姑娘玩得只能说666了。
14、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15、据说是有个叫李师道的藩镇节度使想聘请张籍作幕僚,张籍写这首《节妇吟》婉拒,节妇是暗指张籍本人。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诗中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16、该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
17、节妇吟唐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请采纳
18、对不起,我已经看破红尘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皎然《答李季兰》谁能想到,自己苦追了一生的男神(女神),竟然teme的出家了!!!
19、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
20、中国古代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或者上下级关系,抒发情感的手法就叫香草美人法。这种手法的历史十分悠久,有人说《诗经》里就使用过,而大家公认的香草美人法的发明者还是屈原,他的《离骚》中使用了很多美人、香花香草的意向,后人认为是以香草美人比喻君臣之义。后代使用这种手法的诗人也很多。
1、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
2、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7)襦:古代女子服饰,短衣,短袄。
4、gǎn jūn chán mián yì , xì zài hóng luó rú 。
5、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6、对不起,我爱自己胜过爱你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这么跟你说吧,我宁可自己DIY,也不要跟你在一起。
7、对不起,我胸怀天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你想想,女神打电话约你去吃饭,你说滚,老子还没推掉对方水晶。
8、赠珠之人与受珠之人的再次相遇是必然的,赠珠受珠还珠也是必然的,这种必然缘自于一种情感上的牵连,二人必是各自心中都有对方的位置,才会发生这一千古流传的情感故事。但这一必然是通过行动来建立连接的,“赠”“系”“还”是行动,“知”“感”“誓”“恨”也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内在的心灵行动,同时,整首诗是一种“言语行动”,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言语行动,所有这些行动都在试图打破时间之流——如果男方的行动发生的再早一点,如果女方的回应发生的再早一点,就像至尊宝那样,如果有一个月光宝盒可以让时间穿越,那么这种绵绵无绝期的艺术作品也就不存在了,同时也就让必然性统治了偶然性,人生也就变得彻底无意义。
9、张籍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丧尽,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尤其是藩镇节将,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形同国中之国。
10、张籍作《节妇吟》,用“一女不嫁二夫”的贞洁烈女的形象来自况,表达自己对于唐王朝从一而终,绝不会趋炎附势,因为一些现实利益投靠他人。
11、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12、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13、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14、我今天想说的,是他另外一个名号:诗坛大忽悠。
15、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16、这首诗的名字也确实叫《节妇吟》,但是,这首诗的作者本意并不是写贞洁烈女,而是写忠臣烈士,是在写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