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摊破浣溪沙
1、摊破浣溪沙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充分的调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景物。
2、整首词吧,由形到神,从表及里,又是对比,又是似贬则褒,上下融为一体,用桂花抒发自己的情感,适合反复咏唱的小调。
3、所以接下来的下片,由景及情、由情到人,可谓是水到渠成了。下片开始用典故点明思妇的身份,“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细雨梦回鸡塞远”,这“鸡塞”就是用了一个典故来点明思妇的身份,“鸡塞”就是鸡鹿塞。所谓出塞入塞,就是出入各种边关、各种边塞。其实像玉门关、像阳关这样的边塞,这个起名字是一类;还有一种呢,就是专门给它起名叫“什么塞”。鸡鹿塞呢,就在这个朔方,就在今天的陕西横山县,那么《汉书·匈奴传》就曾经记载说,“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而后来窦宪北征匈奴,燕然勒石,也是从鸡鹿塞出兵的。所以“细雨梦回鸡塞远”。“鸡塞”指边地,那么在这细雨之中,梦到边地之人的思妇,毫无疑问她的身份就不言而明了。
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5、《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6、尚未康复,实际上国破家亡的心灵创伤是难以痊愈的。就是这样,她在《摊破浣溪沙》中,也依然把桂花作为她的精神支撑和灵魂寄托。木樨花,正是桂花。换言之,也只有桂花的风范,才可以陪伴词人的灵魂。
7、说起唐五代词,大家肯定会想到李煜、李重光、李后主,因为“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语),所以李煜是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煜能达到如此的成就,当然首先与李煜的人生际遇有关,但其实还和李煜的词学天赋有关。有一种特长大概是血脉里流淌的,来自遗传、来自基因,是因为李煜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璟在词的创作上本来也就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赏读一下李璟的一首代表作《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词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8、张端义《贵耳集》评李清照词,道是“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诚哉斯言!我们来读一首她的《摊破浣溪沙》:
9、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10、我们的文章,诗歌或词曲,很多看似咏物写花什么的,其实是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或者志向或者揭示社会什么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咏物言志(或叫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等,李清照的这首词,看似在歌咏桂花,实际是她借助对桂花花形、花态、花性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万千感慨。
11、说起唐五代词,大家肯定会想到李煜、李重光、李后主,因为“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所以李煜是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煜能达到如此的成就,当然首先与李煜的人生际遇有关,但其实还和李煜的词学天赋有关。有一种特长大概是血脉里流淌的,来自遗传、来自基因,是因为李煜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璟在词的创作上本来也就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赏读一下李璟的一首代表作《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词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12、年华已逝,岁月往返,这时回想起来呀,我觉得她那时候完全是故意的,而我当时完全是不知不觉就上了她的当。哎呀,世上远的路,要么是走到你心里的路,要么是你设下的套路。但回想起来,这样青春的套路,还是很青春、很让人怀念的。因为对这首词有不一样的回忆,所以便有了不一样的揣摩和感觉,所以李璟和冯延巳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答?而李璟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的《摊破浣溪沙》来,我个人的揣摩和理解,说实话,和词史上向来的解读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之处。
13、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整日里脉脉含情地陪伴着我的,只有桂花。奇日:整天。向:归趋,崇尚。这里为陪伴之意。酝藉,同“蕴藉”,宽和有涵容。《北史魏•道武七王•京兆王黎传》:“风流蕴藉,俯仰可观。”木犀花:即桂花,桂花属犀科,以木材纹理如犀,故名。
14、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15、昨天写了一篇纯情小文,评论一片惊讶声。唉!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本就是个安静的人,抑或说就像一只披着狼皮的羊。但我发现纯情美文有行没市,《睡不着》读者打赏2《想你了》这45里还含着我和老王放的引蛋儿各5元,呵呵。弱弱地问一句,我还有妖的一面呢,要不要看?
16、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
17、“浣溪沙”,我们以前说过,它作为一个词牌也来自唐代的教坊曲,而且是唐代教坊曲中的标准曲。因取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嘛,这是唐人喜欢的一个曲子。所以因为它特别有名,再加上它特别标准,所以它的音乐节奏是固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它上片三句,下片三句,形式很固定。说明这种节奏是经过时间的锤炼,固定,而且比较平衡的,而且是紧凑的。但是要《摊破浣溪沙》,从这两个字“摊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是要打破它原有的节奏了。那么怎么摊破呢?“摊”嘛就是摊开嘛,其实是说字数有所添加。“破”呢?破立,对吧,不破不立,表示把一句破成两句,其实是把每一阙的后一句破成两句。那么添上字,所以《摊破浣溪沙》又叫《添字浣溪沙》。
18、duōshǎolèizhūhéxiànhèn,yǐlángān。
19、在《词论》中,李清照曾批评秦观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黄庭坚词“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故实即典故,可见李清照认为用典可以增加文本的深度与厚度。这个典故,她记错了,却不算用错,因为不像黄庭坚用经史中的生字,而是用了笔记里的隽语,显得风神朗秀。
20、——得有多少智力与心理的余裕,才能这么玩呀!
二、摊破浣溪沙拼音版李清照
1、声音:范雨婷晨亮(诗友)
2、“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西晋名士乐广,字彦辅,《晋书》上说他素性冲约,神姿郎彻。乐广与王衍齐名,“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但王衍自认为比不上乐广。《世说新语·品藻》有“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的话,李清照的用典出自这儿,但她把两人记错了,以为“太鲜明”的是可敬的乐彦辅。“鲜明”一作“解明”,都是聪明、精明的意思,李清照却移花接木,用作亮丽之义。
3、所以这就是才气、这就是天赋。李璟写这首《摊破浣溪沙》的时候,未必一定要寄托家国之仇、天下之恨,而且若要真的是寄托的家国天下之仇、之恨的话,那也应该是像他的儿子李煜,直抒胸臆地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或者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璟写愁,其实是和唐五代大多数词人,包括花间词人,写情、写愁、写思、写念一样,通过这样的情感主题描写,去展现他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他和冯延巳的知己之处,惺惺相惜之处,也是他能传给他那个伟大的儿子李煜李后主的绝妙天赋所在。
4、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5、依前:依然,依旧。
6、既然他在和冯延巳的问答中,两个人随口都能说出对方的名句,说明这个时候,不论是冯延巳的《谒金门》,还是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其实在当时都一定已是名闻天下的名作了。否则两个人不会拿彼此的这样的词作来调侃。所以从时间逻辑上来看,李璟的这首《摊破浣溪沙》,应该不是他晚年所作。那么拉晚年国事的忧患,以及内心的惶惑来作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这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7、卷起珍珠编织的帘,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随风飘荡的落花谁才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忧思不尽。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8、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摊破浣溪沙是一个词牌名,许多诗人曾用它写诗。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不过上下片各增三字,移其韵于结句而已。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代表作有李璟词《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等。“摊破浣溪沙”实际上就是由“浣溪沙”摊破而来。所谓“摊破”,是把“浣溪沙”前后阕的结尾,七字一句摊破为十字,成为七字一句、三字一句,原来七字句的平脚改为仄韵,把平韵移到三字句末,平仄也相应有所变动。译文如下:
9、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10、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11、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12、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13、人有豪情谁畏老?缘修深处自相逢。百转千回窗下立,谢谢侬。
14、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15、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16、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7、摊破浣溪沙纳兰性德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18、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及。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19、古诗词语言丰富,往往要根据行文的情景或是格律声韵的需要来使用别称。比如荷花的别称有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芙蓉、六月春、水芸、红蕖、水华、溪客、碧环、玉环、鞭蓉、鞭蕖、水旦等。
20、好了,我们讲了半天这个词牌,目的就是要说这种不破不立,需要极高超的技艺,需要极丰富、极细腻的情感,你的“摊破”才能有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李璟的这首《摊破浣溪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明证呢?
三、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1、作者:李清照/郭时羽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2、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3、这首词,语言上融合了多重元素,有精炼的雅语,有近俗的口语,还有典重的故实。或许会有人说,严格意义上,此词上下阙开头的两个对仗,并不工稳:
4、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5、诗君好,对于李璟这位作者有点陌生,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吧。
6、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7、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桂花盛开,像揉碎的金粒,金黄万^而又轻盈不俗。层层翠绿的叶片,亦如碧玉剪裁而成。碧玉:比喻桂树叶子青翠绿。“剪成碧玉”一句,似化用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鹧鸪天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全词自始至终都像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风格独特,笔法巧妙,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颇得宋诗之风。
9、xìyǔmènghuíjīsàiyuǎn,xiǎolóuchuīchèyùshēnghán,
10、《摊破浣溪沙·咏桂花》(又名《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诗词先以《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流传,后散佚,又编《漱玉词》辑本,现在有《李清照集校注》等。其它方面,在我的之前的问答里有过简略的介绍,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11、《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年代:唐作者: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译文满塘鲜艳的荷花都凋谢了,翠绿的荷叶也残败了。愁人的秋风吹起了绿色的波纹,使人产生无限的哀愁。这荷花和时节一样都憔悴了,叫人不愿再看。梦中想着国家边塞的战事,醒来时却正淅淅沥沥地下着秋雨。小楼上传来玉笙那哀婉幽怨的吹奏之声,使人感到秋的寒意和无限的凄凉。倚着栏杆远望,心中有多么愁苦,又流了多少泪水啊!
12、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并煎茶、美人淡妆簪戴。
13、(南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14、鲁迅不填词,但却翻译过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一篇文章,叫《运用口语的填词》,大概是很推崇铃木的一个说法吧:填词要参用“雅语”与“口语”,“雅语六分,口语四分”,词多佳作。
15、“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16、所以我们上一讲也讲了,为什么李璟到后,在处理党争的过程中,把“宋党五鬼”全都进行了处理,但唯独放过冯延巳。甚至他也知道冯延巳误国,但还是那么宠幸他。这就是两个文友在创作上惺惺相惜,在艺术上可谓是知己呀!所以冯延巳曾经有一次嚣张地跟李璟说,这个主上你只管去享受生活,国家大事交给我来处理就行了,我做你还不放心吗?李璟真的那一段就把所有的事交给冯延巳去做,一点都不管、都不过问。大概就是因为在他心里,他对冯延巳是太过知心、太过放心了。
17、人间偕隐知琴瑟,如会他生,缘定他生,总有飘摇也念卿。
18、《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全词语言雅洁,感慨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