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
1、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2、当一年中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后凋谢的。
3、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4、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1、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5、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7、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18、 实际上,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终合二为指向人类的福祉。我们知道,个人修养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对缔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有着具体而微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反过来,在这样的社会里,将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和圆满人生。
1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20、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论语全文诵读儿童读版跟读
1、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4、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5、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6、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7、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9、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0、《论语》10句话,教你看清身边的小人
11、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12、余生很贵,请远离“心穷”的人!
13、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4、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15、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6、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7、《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18、翻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19、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论语全文免费
1、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2)
6、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7、(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8、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0、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1、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2、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13、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人,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1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5、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6、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7、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去到一个国家,就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事情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各个国家的国君主动以自己国家的政事咨询,亲口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他们的信任。他老人家参与政事的方式,大概与别人不同吧!
1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9、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0、先秦 ·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四、论语全文朗诵免费收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3、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4、人民日报:48句经典《论语》,治国齐家,为人处世,受用一生!
5、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7、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8、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0、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2、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14、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5、 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子此言,深得孔子“孝道”大意。他认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处世上多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样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祸害同事的。
1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8、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9、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0、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