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登岳阳楼陈与义(精选文案128句)

一、登岳阳楼

1、点名朗读,其他同学跟随点名同学的朗读,纠正朗读的技巧。

2、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4、4: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5、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6、唐朝诗人无数,诗仙只有一个。庄子出世,孔子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似庄子从心所欲,逍遥一世。无计留春,何需问归程?飘逸的李白,总会在无可奈何之际间寻求一种自我解脱,于苍山云水间自留一份豁达洒脱,“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便是他对道学的领悟。

7、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8、赏析 《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9、⑷意境;《登岳阳楼》: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

10、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11、在极尽平实内敛的起句之后,立刻呈现的是反差极大的写景上的奇绝与雄伟。在“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之后,便是一诗今古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之后,紧接着也是写景的奇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写神奇的大自然汇聚了千万种美景,而山南山北,阴阳则分出了清晨与黄昏。

12、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13、60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16、置身诗境,请同学们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7、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8、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19、④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20、5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登岳阳楼陈与义

1、传说这名为巴的恶蛇,总是在此兴风作浪,祸害一方,引来后羿为民抱打不平,将其射杀,葬身处,后人称为巴陵。

2、2022年2月27日。岳阳岁月静好。

3、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4、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5、画面中的人物给你怎样的印象?

6、⑻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7、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8、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9、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10、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11、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朝不保夕,却不改初衷,忧国忧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下者埋怨社会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沦为与于连之属,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为小人;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份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圣”就是第三种人。

13、登岳阳楼颔联所描写的景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寄托的感情: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14、请同学们再次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起富有感情的读这首诗歌。

15、①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

16、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17、《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18、(注释)“吴楚”句:吴在湖东、楚在湖西,洞庭湖似将两地分隔开。昊彗是古代=国名,大致以今江西为界,放日东南。

19、:2:雄阔壮观的洞庭湖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昼夜交亘地浮于其上。

20、识背景(学生根据注释介绍)

三、登岳阳楼 杜甫 原文

1、教学本诗,重点是体会杜甫诗歌中雄浑博大自然气象和其宽广深沉的思想感情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而其中诗歌意脉由平实的叙述(其间况味深长)到阔大的景象,又到一己的褊狭,后汇至国家的浮沉,其跌宕起伏,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情感的深沉、胸襟的宽阔于这种起伏、对比间淋漓尽显,这正可以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细细品咂。同时,可以用王维“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诗句进行比较欣赏,体会诗歌意境之间的异同。比较诗句意境的同时,可以对炼字加以揣摩。

2、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3、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例如,这个式样为唐代岳阳楼的铜制缩小复制品

5、④乾坤(qián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6、在即景之后,颈联则是抒情,抒情当然要回到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心胸。所以,登岳阳楼的老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足见个体命运的凄风苦雨!而少年时望岳的杜甫,颈联则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说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而翩翩归鸟飞入诗人眺望的眼眶。在此情绪、情怀之上,尾联要么一统天下,统一情景之妙,要么绝地升华再上无边妙境。

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8、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0、《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1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⑤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14、郦波:杜甫《登岳阳楼》——一个王朝的流离命运

15、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16、你看他第三联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所居唯在这一叶孤舟。杜甫说“老病有孤舟”,“老病”一词并非夸张,而纯是实写,这时的杜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不说,而且年老体衰、身患各种疾病,他向有肺病,又染风痹之症,此时已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基本上是药不离口了。可是这样悲苦艰难的老杜,为什么在初登岳阳楼的时候表现得那么平静呢?

17、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掌握朗读的技巧,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8、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19、52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⑸背景:《登岳阳楼》:此时唐王朝安史之乱虽然结束(762),但外族侵扰,藩镇割据,国家离乱,民不聊生,百姓羸弱。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四、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高中

1、78李白丨长相思·其一

2、9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示例:是一位人到暮年,多病愁苦,“凭轩涕泗流”的老者形象。

4、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6、所以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将个体的命运与天下、族群、王朝、时代的命运地糅合在一起,而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将青春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胸怀与气概极尽升华,号为绝响。

7、87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8、教师引导:涕泗横流指眼泪鼻涕满脸乱淌。50多岁的杜甫在这个冬天哭得极度悲伤。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的眼泪为谁而流?失败时的眼泪是懦弱,成功时的眼泪是喜悦,看到别人于危难之中受苦而流泪,那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9、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0、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11、你看他这首晚年所作的《登岳阳楼》和他早年所作列于老杜诗集中第一篇的《望岳》,早年、晚年两首五律对比来看,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创作天赋上是何等的呼应!首联都以散文笔法起句,《登岳阳楼》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是散文的客观叙述笔法,而《望岳》则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种问答的句式,更是典型的散文笔法。可是散文归散文化,对仗又极其工整,另如他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也是散文的问答方式,这种起句的方式平实内敛,却又包蕴无比丰富,内中自有天地。当然,老杜也有奇峰突起,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样的陡起壁立,令人耳目一新的起句。说明或奇绝,或平淡,在老杜手中已是驾驭自如,履险如夷呀!

12、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13、⑴写景诗句:《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洞庭湖)

14、公元758年,春天,身处沦陷区的他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赏花也溅伤心之泪,闻鸟亦感惊心不已。

15、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16、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7、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8、⑨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19、思考: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

20、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五、登岳阳楼杨凭

1、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2、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4、4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6、杜甫的《登岳阳楼》抒发了诗人由衷的礼赞,不过诗人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诗文如下:《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在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7、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8、提示:这首诗歌初步的情感基调是壮阔之中又有着凄凉心境,注意停顿和语速语气,语速要慢,语气在每联后要拖延悠长。

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11、示例: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12、53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3、这首诗歌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14、79李白|长相思·其二

15、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6、⑵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17、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18、挚爱着国家、人民的诗人杜甫,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眷念着国事民生,即连自己到处飘泊之时,也不曾没有家国之忧。此诗以登楼远冀的欣喜始。以国家多难的悲难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飘泊的痛苦互相映村。诗人跳动着的赤诚之心。真令人凄悲万分

19、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20、结束语:雄浑壮阔的洞庭湖,盛满了杜甫的胸怀天下沉郁悲壮;雄浑壮阔的洞庭湖盛满了李白的暂得于己欢乐洒脱。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选择,才有了老泪纵横的诗圣杜甫,才有了笑傲红尘的诗仙李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流光异彩。异曲同话岳阳楼,李杜光焰万丈长。因为不同,所以美好。后送一首小诗给同学们,希望大家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六、登岳阳楼

1、出自:《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原文:

2、偏于一隅的岳阳楼因为承载了孟浩然、李白、杜甫、范仲淹等文人的情怀和抱负显得丰富而厚重,而杜甫的《登岳阳楼》更是因其雄浑沉郁而光焰万丈。

3、63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4、示例:杜甫——穷亦胸怀天下,守儒,

5、岳阳楼所处位置,本用于操练水军之用,如三国时期,鲁肃便是屯兵于巴陵,与蜀荆州的关羽对峙。所以去往的途中,一路可见恢复重建的城墙,垛口。

6、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7、《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壮景乐情融情于景正衬

8、《登岳阳楼》杜甫(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9、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10、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1、登岳阳楼(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赞同6|评论

12、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岳阳楼记》这篇千古文章,但是向往己久,却从未登临,却不曾想在2022年北京冬奥刚结束,俄乌边界战火起的日子,获得了机会。

13、51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4、“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15、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16、无题|小李杜|温李|典故|爱情

17、登岳阳楼。杜甫写更加突出了作者所表达的心情,而且联想作者的经历,杜甫写完这首诗后沿着洞庭湖到湘江去长沙找他朋友的途中逝世,很是悲情。特别喜欢。

18、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19、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0、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2、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3、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4、“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

5、李白——穷则独善其身,悟道。

6、小结:这两句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诗人并不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痛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涕泗横流。

7、示例:诗人为自己老病孤独而悲,也为国家战事不停而悲。“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8、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上一篇上一篇:长梦不醒演员表(精选文案9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