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
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唐·崔颢
2、诗中以上两联都是对仗工稳的句子。
3、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
4、世事难料,我竟一下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5、草地·专栏|你了解口罩的历史吗?
6、品一首诗词,与古人邂逅
7、望黄鹤楼 李白
8、《黄鹤楼》全诗直抒胸臆,气象高浑。开篇定调空明,从黄鹤楼的仙人传说起笔发端,以虚作实,浑然天成。“空余黄鹤楼”及后句的“空悠悠”意境开阔,气势宏伟,大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神韵风采。仙人驾鹤,鹤去楼空,顿感孤独,无限惆怅扑面而来,诗人陷入了深深的遐想之中——亲人离散、身世飘零、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总之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第四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从虚到实,由远而近,天道自然,循环往复。从想象中的黄鹤到触手可及的悠悠白云,从仙人到自己,从怀古到思乡,愁从中来。
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偶像穿了个什么衣服,我也要买一个穿上。
11、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12、清平调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采纳哦
13、经典的词作——《菩萨蛮》
14、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15、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16、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17、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18、今年初,位于祖国中心的湖北省武汉市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包围,一时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疫情牵动着亿万同胞的心。自古以来,江南汉北,人杰地灵。仙人驾鹤向西去,名士云游栖梦泽。战国时期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屈原游汉北赋《天问》,东汉末年的名士卧龙、凤雏曾盘踞于此……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个充满英气、灵气和仙气的宝地。尤以黄鹤楼为,令人神往。
19、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20、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不可有二。
二、唐李白登黄鹤楼
1、李白的这种喜欢像极了现在的追星女孩。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4、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5、是李白的作品,但是不算爱国诗。下面是简单介绍:《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6、纠正:这是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7、如对本文感兴趣,请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8、单论崔颢的诗词成就和历史地位,那是远远不能和李白相比的,但是就黄鹤楼这一首诗,却赢得力压全唐的评价,以此观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人不余欺也!
9、要论吟风弄月的造诣,诗坛上下李白还没怕过谁,但唯独的一次却是输给了一位小诗人。天宝年间,游浪天下的李白来到了著名打卡地点黄鹤楼,大量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墨宝,李白当然不遑多让,于是便趁着酒兴,登楼眺望,跃跃欲试。可谁知,李白大发的诗兴竟被墙上的一首诗给压了回去,人瞬间清醒了。
10、跨鹤之仙的传说,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11、相传,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玩赏片刻,唐玄宗传令李白进宫填词助兴。不料李白正在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到沉香阁的时候酒还没醒,听说玄宗之意,满心欢喜,故意要求高力士给他脱靴,杨国忠给研磨,杨贵妃捧墨。然后才挥毫泼墨,写就《清平调》三首。
12、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13、《子夜四时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4、李白登黄鹤楼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本诗描写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
15、传诵广的自然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6、我心中是崔颢的《黄鹤楼》:
17、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18、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黄鹤楼》表达了作者凭吊古而产生的空虚寂寞的思乡之情
20、白话文释义: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
三、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是哪三首
1、释义: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3、梅花、樱花、栀子花,石榴花、荷花、桂花……
4、那正是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融述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地展现了黄鹤楼的雄姿,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狂傲不羁的李白第一次感觉到难为情,他放下了笔,不敢再写。据说他还留下一句气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然而,终究是会有不同吧,也必须要有不同吧。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8、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眼前的美景与心中惆怅形成对比,他不禁问道:如今,祢衡长眠地下,而长洲之上那一轮徘徊的孤月,又将清辉投射给谁呢?
9、贾谊是西汉人,受到权臣的诽谤,贬官长沙。李白因为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来比喻自身的不幸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有自我辩白之意。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忘怀国事。他“西望长安”,既是在回忆往事,也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迢迢,他的这番心意朝廷未必能够明白。所以当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时,他感到格外凄凉。
10、崔颢这首诗曾被誉为律诗第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此诗,曾写出“此处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转身离去。可见李白见此诗也自叹弗如啊!
11、中国深情的九首宋词,再忙也要背下来!
12、—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传统文化美刊—
13、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望黄鹤楼》唐·李白
14、东湖、磨山、琴台、归元寺、江滩、黄鹤楼……
15、读这两首诗,可以读出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你写得好,我偏要再写一首,和你比比高低。
16、——李白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写黄鹤楼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7、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8、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以“附逆”的罪名被流放夜郎,路经江夏时游黄鹤楼所作。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径江夏时登临黄鹤楼所作。
19、李白一生至少三登黄鹤楼,有诗为凭,即他晚年遭流放后写下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是迄今所知李白长诗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出自此诗。
20、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四、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意
1、监制:姜锦铭|责编:李牧鸣、刘小草|校对:饶小阳
2、投稿邮箱:315584166@qq.com
3、释义: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4、今天的这首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黄鹤楼如黄鹤飞、梅花落,翩然纷然,散入诗仙的长短句:
6、《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7、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望黄鹤楼》唐·李白
8、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9、落梅花,即古曲《梅花落》,笛声随风散落,如梅花落满江城。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11、如今,崔颢的《黄鹤楼》依然高标后世,而李白的这首《鹦鹉洲》也成为传唱的经典。
12、“诗仙”就是“诗仙”,李白的这两首诗虽是模仿之作,也写得出色,得到了后人的一致赞扬。
13、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4、诗人介绍: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15、接着,第六句,诗人的视线被飘动的白云拉到眼前的景物,晴空,对岸的汉阳城清晰可见,江心的鹦鹉洲上芳草萋萋葳蕤,那里沉睡着狂士祢衡——《后汉书》记载,三国时期狂人祢衡少时有文采辩才,但性格刚直,恃才傲物。经击鼓骂曹操、慢待刘表之后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与黄祖之子黄射交好,在宴席间一气呵成文辞华丽的《鹦鹉赋》,以托特言志,言语击怒黄祖被杀,后藏于江中小洲,鹦鹉洲以此得名。
16、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17、2012年3月11日,市民在武汉市东湖公园内散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18、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2)
19、崔颢《黄鹤樓》对偶的句子如下:
20、白话文释义: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五、李白登黄鹤楼的诗句
1、骄傲如李白,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时,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击节叹赏:这诗写得也太好了,我都写不了来。
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3、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4、白话文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5、总之,李白和黄鹤楼的缘分不浅,他和黄鹤楼的故事,他在黄鹤楼留下的优美诗篇,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6、李白登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这首让李白都不敢题诗的诗是《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本诗的写景颇具特色,尤其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为人所称颂。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7、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8、黄鹤楼/登黄鹤楼译文及注释
9、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不是李白的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号称“唐人七律第一”,历代以来都被诗评家们评崇备至,还入选《唐诗三百首》,可谓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唐人七律名作之一。
12、这是典型的自比手法,有同病相怜之感。诗中用“比”,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伟大的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极强的内省力和同理心。他们不仅具有对自然、历史极深的洞察力,而且对社会、人物有极强的同理心,于自我人生也往往有深沉的感悟。将自己所见所思都富于艺术性地展现于诗中。透过这些诗句的可窥探其内在意蕴,及诗人鲜明的个性、思想和志趣。
13、2005年中秋,黄鹤楼夜景。新华社发(宋建春摄)
1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5、《唐诗镜》:太白七言,绝无蕴藉,《鹦鹉洲》一首,气格高岸。
16、我们细看李白的这首诗。
17、前四句中,出现了三个“鹦鹉”,与崔颢诗中前四句中三个“黄鹤”何其相似,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18、2019武汉马拉松,参赛选手经过黄鹤楼景区。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19、这首自传体五言古风中,诗人回顾生平遭际,对黄鹤楼的情感,岂止于没有忘记:
20、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六、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
1、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2、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3、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4、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5、李白曾经写过一首登黄鹤楼的诗,名字叫《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是因为这是李白和孟浩然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6、岸边船夫正在系紧小舟缆绳,挽起罗裙的浣纱女正在水边忙碌。月光皎皎远处白茫茫的芦花连成一片,夜风拂过带来阵阵杜若香。你此次离去不要忘了我呀!
7、来年湖光山色依旧,花依然开,人依然欢声笑语立花前,黄鹤楼想必也将再度人流如织。活着,总得尽量正常地生活,不能总往回看,不能沉浸在悲痛里,甚至需要狂欢来把悲伤和惊惶忘记。
8、梅花是寒冬腊月才有,李白想象出了一种在凌寒中开放的花,这正是他苍凉内心的外显,是一种与他绝望的冰冷的心境相吻合的景色。五月梅花,与六月飞霜有的一拼,以反季节的景物抒怀,可见李白的孤独之盛。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11、意思: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2、译文:昔日每次登上黄鹤楼,爱的就是远眺鹦鹉洲。沙洲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碧绿的江水绕过沙洲缓缓流去。鸳鸯和鸂鶒鸟在洲边水中嬉戏、漫游。在长长的沙堤之上洒满了落日的余辉,金色的沙滩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13、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14、而这首《鹦鹉洲》确实达到了这种效果。
15、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16、犹如痴人说梦一般,李白的凄切之情,见于诗外,虽含蓄却有力,有不尽之致。当然,以后人的眼光来品读这一首诗,悲伤稍微靠后一些,我们读到的全是李白制造的凄美,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想想也是诗意的画面,足以安慰我们饱经风霜的心。
17、崔颢《黄鹤楼》和李白《金陵登凤凰台》两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意象偶同,胜境各长,李白思君忧国,崔颢怀古思乡。“鹦鹉”、“鸿雁“毕竟是凡鸟,只有“凤凰”这样的神鸟才能赶上仙人的“黄鹤”,翱翔诗坛的这两只“神鸟”,于武汉黄鹤楼上空比翼齐飞,嘤嘤相鸣,友声高昂,响彻云霄,载誉千年。
18、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19、据《李白年谱》记录,他登上黄鹤楼有时间可考的有三次。他在一首自传长诗中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20、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1、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2、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3、“三”,未必实指,很可能次数更多。即便仅三度登临,太白涉黄鹤楼之句已然俯拾难尽。
4、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7、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8、《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人谓此必又拟《黄鹤楼》,似也。圣叹云:一蟹不如一蟹。以予观之,则殊未肯让崔独步也。前半亦是顺叙法,而却以凤凰台之二句展作三句,可见伸缩变化,皆随乎人,岂当为格律所拘耶?“芳洲之树何青青”,较“白云千载空悠悠”更具情趣。
9、跟偶像穿一样的衣服,是一种仰视偶像的表现,那么,李白仿写喜欢的诗作,则是想与偶像平视。
10、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