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密传
1、中国古代在没有“科举制”以前,推举官员的方法之一就是“察举制”,就是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
2、☞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3、李密很想到朝廷任职,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朝中也没有知己,所以就没有人推荐他。
4、李密)用蒲草作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此事被传为佳话。
5、李密确有不满,他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为收拢蜀民心,征有名望的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写了此表.
6、☞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初中生都在埋头背!
7、年轻时在蜀做官,当郎。多次出使吴,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蜀灭后,泰始初年,下诏征入任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高,家中无人奉养,就不应召。于是上疏说:
8、首段中也是“祖母刘悯臣孤弱”。
9、☞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归纳
10、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1、词目 牛角挂书发音 niú jiǎo guà shū释义 比喻读书勤奋。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
12、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李密)后来死在自己家中。
13、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4、究其原因,仍在于隋文帝时代的战略布局,即以关中、河东为根本,河南、河北只是需要防范的先征服地,至于江南,干脆就是自己统治下的假想敌,在此条件下,各种资源都向根本之地集中,而河南、河北,哪怕是经过隋炀帝的运河贯通,仍旧只是资源的摄取地。
15、为什么李密百万大军失败一次就土崩瓦解了?
16、李密集团脱胎于翟让的瓦岗军,翟让本人是东郡法曹(唐代曹州人)出身,不是什么普通老百姓,而是地方的大豪强,他所聚拢的团队,其实也是同郡的“土豪”,比如徐世勣父子(唐代曹州人)、单雄信(唐代曹州人)等人。
17、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
18、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19、说到底,李密杀死翟让与否对瓦岗军的战败影响并不大,他的整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完成“官僚化”,也可以称为“正规化”,以盟主角色统领的个人色彩过于浓厚,这严重依赖于统帅本人的“胜利光环”加持。
20、宣帝、武帝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二、李密传记
1、☞统编七下八下九下语文全册课文检测汇总
2、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3、或谓密曰:“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至于死,今向其所,安可保乎?”
4、就这样李密的名声越来越大,官位做得越来越高,一直做到蜀汉后主刘禅王朝的尚书郎。
5、“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6、《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7、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8、而造成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李密完全没有亲族(包括家族、妻族,义子之流)的力量,这一点,不要说李渊搞的亲子将将,族子将兵的一套,就连王世充也有一群弟弟、儿子、侄子分镇要津,各个比李密强,毕竟在乱世之中,亲族掌军的可信度,要比外系将领高得多,这可以说是“造反而成帝业者”的标配,而李密就完全没有,其霸业的土崩瓦解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9、后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后被隋军屡败,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10、撇开辞职这一行为的对错与否不论,单从这一问题的处理结果可以得出两点结论:李密的脑子不够用、思维不缜密
11、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12、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合约,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13、这次胜利就是李密接受了洛阳城中皇泰主杨侗的“招安”之后,与宇文化及率领的西归隋朝禁军所进行的决战,李密获胜,挫败了对方西去长安的战略意图,但是由于隋朝禁军的战斗力强大,他的代价就是:
14、翟让的哥哥更加直接,居然当众对翟让这样说,这个皇位当然应该是由自己坐嘛,你要是不坐,也没有必要送给别人啊,我也姓翟,干脆你把这个位置让给我坐算了
15、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16、李密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李密而死去。李密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李密的祖母刘氏,怜悯李密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李密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后李密以照看祖母为由向朝廷辞官。
17、事实上,他部下核心将领的纷纷投降,都是在战败之后,而在战斗之中,偃师守将郑颋即遭部下士兵劫叛,而之前一直忙活着和王世充做买卖的邴元真也私下勾引了王世充,这些情况的发生,实质上都与瓦岗军的物资匮乏有直接关系,也就是“穷”。
18、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9、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20、带着“啊不就好棒棒”的履历
三、李密传字令伯注释字词
1、但是,不同的政治眼光看到的局势根本不一样,李密对于这时候的外部风险,更加了然于胸,所以他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手法,就是“斩首行动”,直接在酒宴之上杀死了翟让,铲除了翟让亲族,并为了团结翟让的东郡旧部,独自进入翟让的军营,又把翟让的部队,分给单雄信、徐世勣和王伯当三人统带。
2、后来刘氏寿终,服丧期满,又以洗马之职征召到洛。司空张华问他:“安乐公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并列。”张华问他原因,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尸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抗衡,任用黄皓而丧国,可知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何琐碎?”李密说:“从前舜、禹、皋陶相互谈论,所以能够简雅;《大诰》是跟普通人说话,应当琐碎。孔明没有与自己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很好。
3、此文出自唐代房玄龄所写的《晋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4、(二十四史全译·晋书许嘉璐)
5、公元616年12月1日
6、☞寒假预习|2020年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全)
7、“兵”出了问题,失败情绪和对统帅的质疑不断传染,也就导致了整个组织的“雪崩”,说得直白点,就是李密在什么都没有做错的情况下,输给了大隋朝的制度,因为正是隋文帝开始的聚集天下财赋于京师的疯狂摄取,造就了整个帝国过于集中的财富布局。
8、勿浪语,谁道许:意指密
9、☞初中语文中考文学常识超全汇总,为孩子收藏!
10、(⑥)(游夏)子游(言偃)与子夏(卜商)的并称。两人均为孔子学生,长与文学。
11、蜀国灭亡以后,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想请他担任主簿。李密心怀故国,不想为他国效力。于是就以奉养年迈的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后来天下一统,晋武帝司马炎也慕李密之名,下诏任命李密为太子洗马的官职。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一方面是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而另一方面李密的祖母当时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无人照顾。尤其是皇帝司马炎生性多疑,刻薄残忍,李密一旦拒绝很可能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12、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13、第二件事,翟让曾经警告过左长史房彦藻说:“你以前攻下汝南时,得了多少宝物啊,全都给了魏公,一点都不给我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着在祖母身旁伺候,夜里未曾脱衣(休息)。(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15、臣密今年四十有祖母刘今年九十有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6、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17、意思是祖母刘氏有疾病,我就站在一边哭泣,不曾解衣睡觉。
18、(⑧)(安乐公)蜀汉后主刘禅。
19、爱卿们,有想过创业吗?
20、☞史上全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四、李密传晋阅读答案
1、建都城、开运河、三征高句(gōu)丽(lí)
2、事情没有结束,紧接着高统治者晋武帝司马炎的聘书来了,并且还给他不小的官位“太子冼马”。
3、李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用法 作定语;指勤奋读书。翻译 (李密)用蒲草作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5、李密也是人才,魏国征西将军邓艾敬慕李密的才能,想聘请他担任主簿,但李密力辞不受。
6、员工多为渔猎手,善使长枪
7、“《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8、我不懂进来看看.只知道发明小篆的李思.呵呵但是呢,我想既然是借用文献的东西,麻烦写上摘录某某吧
9、几乎与此同时,其他的伏兵一拥而出,乱刀将翟宽、王儒信砍翻在地。这几个人一死,李密又连忙下令刀手们停止行动,亲自安抚翟让的几名得力部将,并及时抖出真相,说他实在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自卫。
10、可是李密有一位伟大的祖母,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李密慢慢长大成人。
11、于是,他又想起了笔,文人的毛病又犯了,写起了发牢骚的诗。什么“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什么“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这样一些烂七八糟的牢骚话、讽刺话,当政者肯定不高兴,司马炎更不高兴:“‘不如归田’?好!你就回你的田园去吧!”
12、但当时在隋朝末年,有首童谣
13、(②)(虔)(qián)。
14、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15、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16、(13)(内转)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称“内转”。
17、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
18、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
19、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关于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
20、☞2020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汇总
五、李密传字令伯答案
1、外任温令,憎恶从事,曾经写信给人说:“庆父不死,鲁国的祸患不止。”从事把他的信报告司隶,司隶因李密在县中清廉谨慎,不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可是朝廷中无人替他说话,于是升任汉中太守,自以为没得到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下诏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也有言,有因有缘。作官朝中无人,不如回去耕田。圣上光明在上,这话岂能这样说!”武帝很忿怒,于是都官从事奏免李密职。后来在家中去世。有二子:李赐、李兴。
2、古人讲忠孝.为人臣者要忠,为人子者要孝.因为忠孝两全实在太难,所以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恰恰是一忠一孝,合称双璧的千古典范之作.后人常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忠孝观.古人讲忠孝.为人臣者要忠,为人子者要孝.因为忠孝两全实在太难,所以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
3、(译文)臣下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为臣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日子长,(而)报答奉养刘氏的日子短。(怀着)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后。为臣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的民众以及(益、梁)两个州(的)长官(亲眼)所见(极为)了解,天地神明,实际上(也)都明察的。希望陛下怜悯我(的)诚心,顺从为臣小小(的)心愿,或许刘氏侥幸,(能够)保全(性命)过完余生。为臣活着应当肝胆涂地,死(了)应当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为臣(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表章来使(陛下)知道。”
4、被人阻止后,投靠了唐军李渊父子
5、☞七上|☞八上|☞九上
6、《李密传》用正面描写的表达方式,刻画了李密刚正的典型性格。具体表现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要有信义,人无信,不自立。待人接物要有礼貌。《隋书·李密传》是一部史书。主要叙述了李密的一生。
7、(后来他)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8、瓦岗寨成为隋末的独角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