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节日的古诗
1、策划撰稿:李思睿妈妈、星星妈妈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4、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5、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6、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7、重九正是入秋时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一片衰飒之气,容易唤起人的愁思。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围,寄托了悲凉的秋思,情调有些哀伤。
8、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9、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0、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11、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12、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13、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14、盛时不努力,岁暮将何因。
15、霞觞浮桂液,琼馔荐芝苗。
16、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17、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18、岂应今腊恰似旧春三。
19、轻烟散入五侯家。
20、(作者)杜牧(朝代)唐
二、
1、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夕(正月十五)《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清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3、龙宝:大家好,我是龙宝。我给大家说说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4、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5、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6、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7、李思睿:直播间的小朋友们,大朋友们大家好!
8、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9、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
10、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李商隐的《嫦娥》和李白的《静夜思》,以前我们是学过的,不能再作为学习的内容了。不过,可以当成中秋主题诵读的导入诗来使用。
13、清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此天清地明之时遥祭先祖,又何尝不会生出一些慨然之意呢?
14、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15、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16、具体选哪几首诗来诵读?如何诵读?用时多少?这得结合时间及本班实际情况,与孩子们商量后再定。
1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9、民间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其淡泊名利、宁死不屈、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受到推崇。
20、经过三周的实践,虽然两个孩子还有些生涩,还得需要我作后的引领和托底,才能带着孩子们诵读起来,但我能看到她们的努力。
三、
1、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还有个别同学查到了(宋)张九成的《中秋》,(唐)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唐)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宋)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唐)曹松的《中秋对月》,(唐)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宋)晏殊的《中秋月》等。
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5、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6、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7、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8、今朝浴佛旧风流,身落山前第一州。
9、腊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泡腊八蒜,而年味也从腊八开始日渐浓郁。
10、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11、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描写的是重阳节,还有一首写除夕的,《元日》王安石的,目前想到了这两首,希望可以帮到你。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1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18、谁知这个因缘,化众生令求,尘埃脱离。一点本昭昭,当须向、兹时便知瞥地。何烦费手,自然作个惺惺底。若犹未晤,且管令师僧,八丈十二。
19、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