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刻钟馗
1、门上书囗之俗流传下来。金朝韩道昭《五音集韵》对此的解释更进一步:
2、天安门颁诏,沿袭了宫门阙上颁布法典的传统。东汉高诱注《淮南子》:“王者门外,阙所以县(悬)教象之书于象魏也。”举行隆重的颁诏仪式,可烘托出一种庄严的气氛,显示帝王气象,天安门以其雄伟,又系皇城门户,“九重宫门”之内的天子“诏曰”,正可以在此宣示天下。
3、做为一种美好的憧憬,“夜不闭户”不绝于经史子集。可是,它似乎很少实现过。“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宋代诗人范成大《夜坐有感》写的就是别一番景象。旧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朱子治家格言》,开篇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居家过日子,每日要做好这两件事。而关锁门户,一须有时间观念,既昏便息,不是深更半夜才想起大门未闭;二须精心谨慎,要做到亲自检点。看那刊册里的附图(图52),治家主人闩门之状,确是毫不马虎的。
4、传一姓之天下,“生育继嗣为重”。明代宫里养猫养鸽,为着向未晓人道的小男儿做出提示;又将其日常经过的门,命名为“螽斯”、“千婴”、“百子”。螽斯是蝗虫的一种,古人传说它一次能生九十九子。以螽斯为喻,祝人多子多孙,是古老的风俗,《诗经》中有此一篇:“螽斯羽,洗洗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振翅飞,后面跟着一大群,拥拥挤挤,闹闹嚷嚷,“宜尔子孙”——如此大家族,正“千缨”“百子”之谓。这是门名的妙用。在故宫,螽斯门、百子门在一条街上南北呼应。
5、节日不宅家,莫负好时光
6、这就是遵循帘禁制度的帘官。帘禁要持续到放榜,方可开帘。这种内外帘制度,有助于防止科场舞弊。
7、如此黑暗腐朽的统治,该来结束它。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势如破竹之际,“李岩复造童谣,唱云:‘开门迎闯王,不当差,不纳粮。’穷民云霓亻奚后。”这个著名的农民起义军口号,见《怀陵流寇始终录》。开门,打开城门。当兵临城下的时候,城内人可以有几种选择:或闭城拒守,或开门迎降,或开门遁去。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王朝的进军中,这几种情况都遇到了。“开门迎闯王”的情形很是不少。
8、北京前门的匾额“正阳门”,“门”字末一笔为怪,不挑钩。民间就此编出故事,说是皇帝不让写匾的人挑钩,为什么呢?说是皇帝想:我去天坛祭天,要走正阳门,门若带钩,不是把我剐了吗?
9、祭门祭户,关于物的崇拜;门神户尉,则为神祗。两者之间,不能说没有联系。先将“门”“神”二字连用,是为《礼记·丧服大记》注解的郑玄,他写道:“君释菜,礼门神也。”
10、门闾一经旌表,便成了人们远瞅近瞧的光荣之家。可是,门前若被立一块“记恶碑”该如何呢?确曾有过这等事,请看五代王仁裕《开元大宝遗事》所记:
11、俺大年日将你帖起,供养了撒子荼食,指望你驱邪断祟,指望你看家守计。呸,俺将你,画的这恶支杀样势,莫不是盹睡了门神也户尉,两下里桃符定甚大腿?“做扯碎钟馗科”手捋了这应梦的钟馗!
12、其实,唐以后也仍有竖写的匾额。如宋代《鸡肋编》记,有人喜欢苏轼“亭下殿余春”诗句,以名亭,“榜曰‘殿春亭’,作横牌书之。同列有恶之者,乃谓其家有‘亭春殿’”。《鸡肋编》特意表出“作横牌书之”,可见宋时匾额并非一律为横匾。
13、金陵别称白门。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白门本城门名,南朝宋的都城建康,西门名之。这是一个出由五行五方五色的名称。西方属金,色白。清代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也用此典。
14、《论语·乡党》有曰:“乡人傩”。傩本民间古风。由敦煌遗书可知,唐代民间仍兴此俗。敦煌写卷《儿郎传》随:“圣人福缘重,万古难传匹。剪孽喊不残,驱傩鬼无失。东方有一鬼,不许春时出。西方有一鬼,便使秋天卒,南方有一鬼,两眼赤如日。北方有一鬼,浑身黑如漆。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驱傩总是重门户,“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一”,就是声音要把鬼怪逐出门去。
15、门第门阀,在封建时代里,一种不可小视的社会存在。门第之第的来源,是大门开在通衢的特权,前已述;那么,门阀呢?阀,即阀阅。
16、小说《章阿端》接下去的情节是,章阿端终于一病而去,戚某的亡而复来的鬼妻对戚某说:“适梦端娘来,言其夫为囗鬼,怒其改节泉下,衔恨索命去,乞我作道场。”蒲松龄的构思挺奇妙:原来,章阿端的鬼丈夫就是囗,不能容忍她与戚的暧昧关系,而鬼妻自然惧怕囗夫……从小说看,囗似乎只盯着冥间的鬼,不怎么危害世间的人。
17、根据五行之说,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的代谢,立春是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立夏是夏之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是冬之水代秋之金,金生水,都循以五行相生。惟独t秋不同,夏属火,秋属金,以秋代夏不是五行相生,而是相克,即火克金。时秩的演进冬尽而开春,春暮而入夏,说以相生,有种顺理成章韵致在。可是,唯独夏与秋的交接,火不能生金却克金——伏日的概念正从此中出。为何要“至庚日必伏”呢?庚,天于序列位居第七者,五行属金。伏日的推算方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18、中国古人认为自己的门户选门神,并没有选中开明兽,而是选择了神话里立在度朔山鬼门处的神荼和郁垒——守鬼门的一对神。而实际上,这一对门神兄弟,原本来自驱傩逐鬼时所用的大棒。取神荼郁垒而合开明兽,应该说是一种反映了民族心理的抉择。
19、明代谢肇氵制《西吴枝乘》写此俗:
20、粽叶尖尖,将美好送入眼帘
二、木刻钟馗原文翻译
1、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立夏日,插皂角枝、红花于户以厌胜,围灰墙脚以避蛇。”清代《浪穹县略志》记云南大理一带风俗:“立夏,插白杨于门,以灰洒房屋周围,名曰‘灰城’,以避虺毒。”有所不同,门前插白杨。
2、其异名不止这些。又有“了吊子”之称,而“了吊”即“了鸟”,“鸟”读diao,本是“了”字倒写,因人们不习惯于“了”字颠倒着书写,以“鸟”代替。“了鸟”又是用来表示悬挂物状态的词,门窗上的屈戌没有锁扣住的时候,垂挂在那里,正是了鸟之状。钉钅吊也是其一种异称。
3、《诗》曰:“王之爪牙。”故军将皆建旗于前,曰“大牙”,凡部曲受约束,禀进退,悉趋其下。近世重武,通谓刺史治所日牙。缘是从卒为牙中兵,武吏为牙前将。俚语误转为衙。
4、这老妇人,好人得好报,她被告知:见到东城门的门槛染血迹,快往北山上跑。老妇人就去看城门槛。多事的守门人故意用鸡血涂之,转天城市被淹没了。
5、《民俗研究》1991年1期载《鄄城民间房舍》,列举了三种规格的宅门样式:其起脊门楼,砖墙瓦顶,透花脊,脊上中央插钢叉旗,两端置陶兽头,间置脊鱼、海马、鸽子等陶制品,大门两扇,下置问板,上悬金字匾额。这当是富殷之家的大门。其鸡架门楼,两个砖墩,架以横木,上摆青砖三行,状若鸡架。双扇简易木板门,用锅底灰染成黑色。这当是一般人家的宅门。其墙豁口门,上墙围院,开个豁口就是门,编枝成扉。所谓荆门茅舍,是贫寒之家因陋就简的院门。
6、《荀子》里有一篇文以《强国》名题。篇中记述秦国见闻:“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秦的官吏有一种敬业精神,每天里只出入于公门,闲事少,效率高。这也是“秦王扫六合”的实力来源之一。
7、除夕贴门神,如何贴,说到了;如何清除贴了一年的旧画,也说到了。除旧布新,过年的节目,换门神是一项。喜新弃旧的哀怨,那是关于爱情的借题发挥,不必管它。贴上对门神画,撑立门庭,闲神野鬼难进门,获得一年的心理慰藉,这能说不值得吗?
8、靖康二年,北方金国的军队南侵,俘宋二帝,导致北宋的灭亡。《枫窗小记》将此前汴京城里流行的门神图样视为征兆,所谓“金虏在门”云云。其所记门神样式本身,是一条珍贵的史料。
9、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饰,以难止恶气。
10、不需赘言,《盆儿鬼》剧情中可见“五郎鬼”故事的影子。
11、“姑苏好时节”非遗民俗活动
12、花门柳户。明代康海《王兰卿》第一折:“做一个三从四德的好人妻,不强如朝云暮雨花门妇。”又:“谁想这妮子情性贞良,全无花门柳户之气。”花门、柳户都指娼家。还有“柳户花门”,元代马致远套曲《青杏子·悟迷》:“柳户花门从潇洒,不再囗,一任教人道情分寡。”
13、门的尺寸关涉这一切。“故先贤制造门尺”,这就是神秘的“鲁班尺”。《阳宅十书》说:
14、明清故宫有巍巍三大宫殿,然而,却又有御门之典,皇帝听政在“门”。
15、陶宗仪所言“今人家正门”,说的是元明之际的风俗。他记录了“立一小石将军”的形式,并言及“石敢当”三字的出处——汉代史游所作蒙童识字课本《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16、一条中轴线,串起诸多的门,——包括宫殿的门,和那些称为门的建筑。这是中国皇家建筑的传统格局。
17、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也说到这些门尺:
18、类似门趣,仍有花絮可采。1935年河南《武阳县志》载年三十夜“守岁”:“家家大门外横一木,曰防银钱外流也。”这是一种想当然。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长沙新年纪俗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行。恼煞商家收账客,无钱反吃闭门羹。”并注,除夕辞年毕,用红纸条书“衡门衍庆”四字,将大门闭固,无论何人,不许出入,称为封财门。穷人多借此避债。清代《吴郡岁华纪而》则记一美妙的联想:“农家除夕闭门守岁时,竞以石灰画圈于地,圈中大书吉语,以祈丰稔。……画弓矢戈矛之形,以禳灾避祟。……杨循吉《除夕诗》:‘门前尽画弓。’”
19、做为特别的恩宠,科举高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从居中的门洞走一走,自然仅此一回——进士殿试后,皇帝在太和殿召见,退出时,按依照“胪唱之制”:“礼部官承以云盘,十人前引,张黄盖,出太和门中门,一甲三名进士随出,诸进土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注明由太和门中门出,但只是前三名,其他人则要走两侧的门。中间门洞被渲染得如此尊贵,反映了中国古代为首者居中的礼仪传统。
20、水族同胞制做吞口,涂彩似戏曲脸谱,深蓝色的眼珠、眼圈,杏黄色的鼻子,粉红色嘴唇,雪白的牙齿横咬着一支剑。将吞口挂在房门正中,说是这样能保佑人畜健康不生病。水族民间传说,吞口是玉皇大帝的第八个儿子。故事说:玉帝第八子降生,是个畸形怪物。王母娘娘见了不高兴,玉帝便将他用竹篮装了,遗弃在天河边。竹篮里的小家伙自有神灵,冻也不怕,饿也不怕,美美地睡了一大觉,醒了,打了个哈欠,就将天河吞下了半截。这惊动了五帝。玉帝封他为吞口神,发挥他的特长,让他到人间吞食邪恶鬼怪、瘟疫孽障。
三、木刻钟馗文言文启示
1、夙兴,折取麻、谷之秀者各一枝,奉于门扃。
2、《礼记》成书已两千多年。它的许多内容,体现了封建等级社会的条条框框,反映着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的道德规范,其中的一些繁文缛节也是不足取的。然而,讲礼仪、有礼貌这样一种基本要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礼仪之邦说来,仍不失为好的传统。
3、鲜血淋淋的一页历史在宫门前写就,史称“玄武门之变”。这是一次兵变。李世民收买了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常何,——常何本是以李建成的心腹人物,来守这要害位置的。
4、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中,不管是鸿篇巨制,还是散珠碎玉,常有双双呼应、两相对称的情况。例如,讲过了朝日东门外,其续文就可以是:祭月西门外。
5、宋朝太史所言太岁,即“谁敢太岁头上动土”那个太岁。大岁迷信是天体崇拜和方位迷信的混合体,汉代时已有“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的迷信,这就是“不可犯”之所指。宋仁宗赵祯批道,方位东或西,本是相对而言,谁也说不清太岁到底在哪。因此,大可不必避忌。宋仁宗此举,颇有宋太祖赵匡胤的风范。据宋代岳珂《(木呈)史》记,宋太祖下令增修皇宫,司天监说太岁在戌,西北之隅不可动土。赵匡胤驳斥:“东家之西,即西家之东,太岁果何居焉?使二家皆作,岁且将谁凶?”照修不误。
6、诚然,门闩不可废,门锁还要用;但是,如歌剧《白毛女》所唱:“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门神带来心理的慰藉,烘托新年喜气,美化门户,一幅门神画从内容到形式,奉献给人们的还少吗?
7、闾,古代里巷的大门;又以门面而称谓整体,即二十五家为一闾,闾就是聚居的里巷。一闾之内,贫富不均,便有了“闾左”。唐代司马贞说这闾之左、右:“凡居以富为右,贫弱为左。”古代以右为上,富豪大户占了进阀门的右侧方位。这是关于“闾左”的一种解说。
8、“天子五门”所铺张的,不只是帝王的排场。
9、明朝以“明”为国号,慎用“明”字,所以立门称“公生”。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说:“我朝立石于府州县两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镌二大字于其前,其阴刻‘尔俸尔禄,民青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明代的刻石,将宋时的“公生明”三字,易为“戒石”二字。这使得人们淡忘了“公生明”的箴规。京城里的公生门,也只是口头上叫,并没有门名匾额,人们以同音讹传,把“公生”传丢了。
10、门,建筑物的脸面,古风今俗的展台;它还是面向历史的一种洞开——透过门来看,也就是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社会的理想憧憬、等级观念、职能分工、空间调控、行为规范,等等,都能由一“门”而窥全豹。门的历史,于是成为历史之门。
11、封皮即封条。横竖封着,当是十字交叉状。卢氏举家外出,“空宅封锁于此”,这是自家封门。
12、屹立于宫前的双阙,以其巍巍,显示帝王气派。它还是国君颁布政令的地方。《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图强,筑冀阙是举措之一。唐代司马贞释:“冀,记也。出列教令,当记于此门阙。”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咸阳找到商鞅变法时所筑冀阙基址。其两阙相距400米。发掘西阙所获资料,使今人得以勾勒当年的壮观——秦冀阙为上下三层的建筑物,底层有七室之阔,正所谓“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
13、夫人生于大块,此身全在气中。所谓分明人在气中游者是也。惟是居房屋中,气因隔别,所以通气只此门户耳。门户通气之处,和气则致祥,乖气则致戾,乃造化一定之理。故先圣贤制造门尺,立定吉方,慎选月日,以门之关大故耳。
14、树即屏,两者均为照壁的古称。《尔雅·释宫》“屏谓之树”,所讲就是“小墙当门中”的照壁。当年的礼制,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卿大夫以帘之说。天子和诸侯虽然都能建照壁,但建在门外还是门内,有讲究,以示区别;至于卿大夫,要遮掩门户吗,用帘子。
15、瘸脚人守门,曾是一种常例,古籍屡见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囗者守门”。囗通刖,断足。同书《内储说下》有故事,齐国的中大夫夷射在齐王那里饮醉了,出门时,倚在走廊门口的“门者刖跪”向他讨剩酒,夷射喝斥:“叱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饮长者?”可见醉大夫的鄙视。刖跪,受过刖足之刑的人。《晏子春秋·杂上》:
16、宫城的平面布局,内廷居北,官衙设在宫城之南。由“玄武门之变”而改变了的唐朝帝王政治史,似乎给予宫城北门特别的关注。这关注可以归纳为文、武两方面。斥武力于太极宫北门,杀兄弟而登上皇位的太宗李世民,开始书写唐王朝的“北门”篇章。
17、在陕西,旧时的《延长县志》说,端午日人家用蒲艾纸牛贴门,名曰“镇病”。
18、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仍粘九于门。凡阳象圆,阴象方。五月阴始生,黍先五谷而熟,则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九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为节,抑阴也。
19、阀阅与乌头门,请读宋代李诫《营造法式》的表述:
20、木刻一“舞钟馗”,高二三尺,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用简毙之。
四、木刻钟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北京的四合院,大门以内建有二门,此门通常为垂花门。河北张家口一带称为“闪门”,旧时《阳原县志》:“东西屋与南屋中隔一门,谓之间门,即北平之垂花门”。闪门之称,很可能是着眼于“闪”字字形,二门起着屏蔽内宅的作用,就像“门”挡住了外“人”的视线。
2、陵墓前的神道阙,左右相对,中间为神道,形成入口处,在平面布局上具有门的意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其浮雕精美,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3、?枫桥——“江南花语”
4、以门的大小来体现地位尊卑,这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由此,本可高大其门的官僚,如若并不那样做,有时也就似乎成了美德。
5、“顺五行”,放眼天地间。门、户被当做一种界面,古人希望通过它来实现与大自然的沟通。
6、当然,帘官——卷帘将,尚需更多的佐证材料,这里仅是一种推想。
7、辞旧迎新之际,一幅钟馗图,曾成为帝王更迭的导火索。据《新五代史》,吴越王的王位,由钱俊传子,子传孙,至钱佐,传位给弟弟——钱亻宗。钱亻宗年不满少心计,宝座还未坐稳,就对旧臣宿将胡进思耍帝王威风,厉色斥责,卑侮有加。除夕时,画工献《钟馗击鬼图》,钱亻宗又借题发挥,在画卷上题了诗。胡进思看后大悟,知钱亻宗有意除掉自己,便抢先下手,囚禁钱亻宗,迎立钱亻叔为新的吴越王。这段材料,关联着帝王政治史,也是珍贵的风俗史料。钟馗既然是年画的题材,画工除夕献画,可谓应时到节。
8、回过头来再说《西游记》的“卷帘将”。这部书中,孙悟空、猪八成、沙和尚都与天宫有牵连,且均有大宫的“官衔”。孙悟空能当上“弼马温”,有“猴治马瘟”的民俗背景;猪八戒做“天篷元帅”,因了亥猪主水的五行学说。总之,吴承恩的笔是颇有些文化含蕴的。既然如此,给沙和尚戴上顶“卷帘将”的高帽,是否也有名堂?是的。
9、颜之推说,所谓“煞”,出自旁门左道之书,是不近人情的陋习,应当革除。有的亡者死十传染病,即颜氏所说“注连”。古人对传染病视为恶鬼凶煞,大概也是“避煞”之说的来源之一。出殡日门前燃一堆火,归来人要跨火入门;户外撒灰,也同“避煞”相关,《夷坚乙志》说:“江、浙之俗信巫鬼,相传人死则其魄复还,以其日测之,某日当至,则尽室出避于外,名为避煞。命壮仆或僧守庐,布灰于地,明日视其迹,云受生为人为异物矣。”说来荒谬,那灰若是被猫呀狗呀踩下了脚印,就说死者托生了猫狗。
10、刘囗原是五代后梁的清海军节度使。要称帝,似乎又有些心虚,怕手下的王定保不从,就将其支开。南汉建立、刘囗称帝以后,王定保归来,刘囗挺策略地做其的工作。王定保的反应是出乎预料的,只是说:国虽已立,可是南门上“清海军”的匾额却仍在,岂不是要被四方取笑!
11、王充诘问:既有五音之门,又有五行之人,假使一户五口人家,五人脸色不同,禀木性者脸色青,禀火性者脸红,禀水性黑……那么,五人都出人于南向之门,会怎样呢?短寿命者,不一定就是白脸禀金性那位——南门之“火”为何没克掉“金”?同样,长寿者也未必是黄脸禀土性那位——火生土,既然出南门有相生之吉,为何不长寿?
12、南北朝时鲍照《芜城赋》“藻扃黼帐”,黼帐即绣帐,藻扃是彩绘的门户。这彩绘,或许是绘花草,也许绘的是龙是凤。
13、“师猛虎,石敢当”,或许以此为由头,古人又在碑石上刻画虎头。清代《集说诠真》:“石敢当本系人名,取所向之意,而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义绘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将军’……”这是在石敢当之上复加文化符号。虎,古人视为食鬼驱邪的神兽,用石敢当来辟邪,借虎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