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插茱萸少一人
1、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2、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4、亚里士多德说过:"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山岳湖海、大野荒漠、绿树青丘、花鸟虫鱼,万物皆有情,处处动人心。
5、秋风渐微凉,莫忘添衣裳。
6、“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8、想必正和亲人们登高吧。
9、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我却不在场。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11、重阳的暖,还在于,九月深秋了。然而一到九月一到重阳,忽然就收敛了刚一入秋的衰飒凌厉,变成了一个慢悠悠暖洋洋的秋,像一个老人,活到一定年岁,磨合了刚性,没了脾气,有了一颗平常心。像人生,修炼至此,洞察幽微,早已了了分明。心的容量增大了,处处透露出一种和谐的安定和暖意。
12、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1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指的是王维。这是因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王维自己不在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15、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著名的诗还有:《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这首诗是王维写的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应该是: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所以根据理解,这个一人就是指的是作者自己:王维
18、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19、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20、他的千古名句,还有很多:
二、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指的是谁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诗人王维自己。“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诗人想象着,在他的故乡的兄弟们佩戴着茱萸,却少了诗人自己
2、王维,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兄弟,知道兄弟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注解)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评析)
4、翻译: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5、写这首诗时,诗人正远离家乡,一个人在长安谋取功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两个“异”字,把孑然一身孤独无依的漂泊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说出了人人心中都有却从未有人如此真切表达过的感情,概括了人们的共同感觉,因而此语一出,便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6、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7、古代重阳节以消除厄运、避开邪气,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话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我却不在场。扩展资料: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9、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11、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12、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13、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14、在感慨思乡之情的同时我们不禁也会疑惑——诗中所说佩戴在身上的“茱萸”为何物呢?
15、又还有什么好法子呢?!
16、工于诗书画乐的他负笈离乡,
17、“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插茱萸的中缺少作者自已,也就是王维。王维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那天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唯独缺少作者王维一个人。因为王维当时正在异乡的长安,到了重阳节的时候王维加倍思念亲人,于是作了这首诗。本句出自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为:独在异乡为异客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8、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19、出自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20、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指
1、此处空旷清净,即为刘伯温勘定之风水宝地。望去北有龙虎二山相对而立,南向开阔,有龙虎相生、阴阳相合之气。风较大,寺庙檐角的风铃发出铁质清响,更显山林寂静和畅。
2、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3、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4、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5、全诗的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6、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7、王维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那天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唯独缺少作者王维一个人。因为王维当时正在异乡的长安,到了重阳节的时候王维加倍思念亲人,于是作了这首诗。
8、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没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自己王维
10、少一人。萧索之意就这样在心里漫漫地洇开了。蒋勋曾经写过: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然而,这又何止是印证呢?这明明是当下的顿悟呀,只有到了那一时那一刻,一切条件因缘具足,当下豁然明白。
11、思念父母、兄弟、爱人和朋友,
12、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上一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13、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5、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16、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17、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18、公元718年,重阳夜。
19、无论从实际地理位置和吴茱萸“有毒”来看(吴茱萸有小毒,古代的人们断断不会插有毒的东西在头上!)重阳节插的都是山茱萸,貌似也很对哦!
20、冀望岁月静好人世安稳,
四、遍插茱萸少一人简谱
1、17岁的天才诗人王维,
2、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3、出处: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
6、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7、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8、图文编辑|张一程薛永恒白子博
9、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10、"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插茱萸的人中缺少作者王维。
1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2、先遇西王母,又见古佛窟
13、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14、这句诗表达的感情如下:
15、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16、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只少我一人。
17、走在街上,到处已见落叶,枝头的绿叶也泛着黄。园里的菊花开得正好。败了一半的美人蕉仍如血鲜红。残荷一支支孤立起来。阳光温暖平静。重阳的秋意就这样漫卷着,一种肆意的随性。像那长久又长久的思念,温柔浅意地铺开。
18、王维。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重阳节诗人独在异乡想象兄弟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他一个人。
19、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植物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在九月九重阳节这天,在家乡会有插茱萸的习俗,想到这天兄弟们都会在头上插茱萸,而只少了我一个人。不能和兄弟们一起过重阳节很遗憾。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20、“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是: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五、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遍是什么意思
1、作者性喜自然,常于暇余徒步山野,欣然忘归。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深以为然。况且回顾亦是穿越,可以让人重温自然之美山野之乐,不亦快哉!
2、作者:王维朝代:唐朝体裁:诗
3、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4、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的近成熟的果实,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常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五更泄泻等症。因其具有挥发油,吴茱萸酸等,故气味浓郁辛辣。力挺吴茱萸的作者据此分析后认为,在夏秋之交,疾病容易滋生的重阳节,人们为了辟瘟驱毒,必定要佩戴香气浓郁的吴茱萸。嗯嗯,此说有道理!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二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赏析:“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6、我们正共同面临巨大的挑战。环球自然灾害频仍,为祸惨烈;病毒反复肆虐,大疫当前。人类似正进入凛冬季节。
7、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8、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9、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可惜我却不在场。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首诗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0、“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重阳节。语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登高和茱萸都是古代重阳节的形式和用具。
11、抵达山腰之上的一座古洞,洞前有株千年红豆杉枝繁叶茂。传说洞为隋唐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之所,那棵古红豆杉树系他亲手所植。孙所著《千金方》,至今为中国药学宝典。西晋时还有位魏夫人也隐居此山,著《黄庭经》传授养生之道,居处曰紫虚洞府。而峰巅那组势若摩云的红色圣殿则是真武大帝庙,传说真武大帝在那里升天成仙。一看这云台山就是又一座道教圣地。
12、食茱萸在古代与花椒、姜并称为“三香”,至明代才被辣椒取而代之。所以,古人“悬茱萸于屋,而鬼不入。”和王维的诗中的茱萸是食茱萸哦!
13、没几个月,便名动帝都。
14、描写的是函谷关与华山以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这首诗时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但王维家居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因此登高是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山东省。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15、此外,还有另一种叫做山茱萸的植物经常与吴茱萸相提并论。两者有很明显的区别: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为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前者的核果长椭圆形,果实饱满,味酸,后者的果实密集,味辛,像一颗颗小瘤子,表面不光滑也不艳丽。
16、那个叫“故乡”的地方,
17、登高和茱萸都是古代重阳节的形式和用具。
18、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9、据说诗系王维重阳登云台山时见满山茱萸摇曳,触景生情而作。是否附会并不重要,但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游子竟生发如此出乎常情又深沉动人之语,其早慧是否也应属天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