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91084.com
个性说说网

论语十二章教案板书(精选文案100句)

一、论语十二章教案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2、(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篇》)(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4、(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5、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7、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0、⑵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11、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12、先谈对物质的态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13、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14、《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

15、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16、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17、难点: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的。

18、寓意: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19、过渡:颜回作为孔子七十二贤之首是如此之贤德,那教他的老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自述心志的第八章。

20、明确: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二、论语十二章教案板书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3、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

4、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6、《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7、(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8、(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9、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10、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1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名词作动词。吃,弯着胳膊)

1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为此我们在课下英多读读《论语》,用心感悟七思想精华,修炼自己的德行,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4、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15、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

1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18、(2)吾十有五(“有”同“又”)

19、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20、北宋开过功臣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对人的影响非凡,甚至《论语》思想精华影响着中华千千万万的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去感受中去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板书:《论语》十二章)

三、论语十二章教案君子食无求饱

1、寓意: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汲取孔子思想精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6、(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教学方法: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9、对我们来说,生活就像一个放在建筑师面前的巨大采石场。只有那些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形成的某种构架,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中以经济、适合、持久的方式建成所需要的建筑的人,才配得上称为建筑师……相信我,这个世界称之为邪恶的痛苦及伤害的绝大部分,是因为人们太懒散,而没有掌握近在咫尺的正确知识;而且,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持之以恒地获取知识。对我来说,这就像人们决定必须去建一座塔,但是盖塔的地基所用的石头和劳力还不如承载一间茅屋的地基的多。(歌德《威廉·梅斯特》)

10、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11、第三课时:君子人格与诗教传统

12、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13、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14、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颜回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15、①“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

16、(1)学而时习之(温习功课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

17、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18、思考1:孔子谈“好学”为什么先谈“食”与“居”的态度?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1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0、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四、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1、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3、(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4、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6、(15)博学而笃志(纯专一)

7、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

8、(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9、(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10、(6)不逾矩(越过,超过)

11、(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12、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1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求教他人)

14、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15、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16、此章是怎样赞美颜回的?从句意、描述、修辞、情感和句式等角度思考。(学生答)

1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18、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

19、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20、在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愿遇见美的你!

五、论语十二章教案

1、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2、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3、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8、(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9、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有仇,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君子不器。(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13、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14、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15、技能目标: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词语与情感

16、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17、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8、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19、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0、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上一篇上一篇:论语六则君子有三畏(精选文案101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