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扩展资料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3、薛钰,活泼灵动情趣盎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品赏(J),古典文学知识
4、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5、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6、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7、诗到了第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8、宋代大诗人苏轼写过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的诗作,在诗中有这样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那么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
9、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10、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11、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12、第二首诗其实也写得很好,只是因为第一首太过著名了,盖过了它的锋芒,导致它鲜为人知,不得不说很可惜。在后来,很多文人在评论这组诗的时候关注点也都只是在第一首,比如《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渔阳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13、《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6、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17、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8、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20、《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二、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新范文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6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8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1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3、竹林外的三两枝桃花已经开放了,鸭子在河水中嬉戏,它们先察觉到初春江水到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此时正是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的时候。
4、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7、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8、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9、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10、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1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12、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
13、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拼音如下:zhuwaitaohuasanliangzhi(声调:2421131声)chunjiangshuinuanyaxianzhi(1133111声)louhaomandiluyaduan(2134223声)zhengshihetunyushangshi(4422442声)“竹外桃花三两枝”出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全诗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15、(6)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16、(作者)苏轼(朝代)宋
17、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9、您好!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先感觉到)。蒌蒿(春天的一种野草)满地芦芽(芦苇的嫩芽,又叫芦笋〕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者简介)苏轼(1073-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豪放,不受格律的约束,想象丰富,形象鲜明,和所作的散文都自成一家。
20、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诗句。
三、竹外桃花三两枝是哪一首诗
1、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
2、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3、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4、大雁往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太过依恋,差一点掉了队。尚未回到北方,就已经知道那里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继续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天吧。
5、《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6、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7、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8、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9、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10、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11、意思意为: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12、第一首写的是“鸭戏图”,第二首则是“飞雁图”。冬天的时候,大雁都会飞往南方过冬,晚冬初春,大雁就要飞回北方。苏轼抓住候鸟的这一特性,将大雁比喻成北归人,赋予了人的感情。大雁恋恋不舍飞回北方,差点掉了队,那是因为不舍得温暖的南方。这里依然要佩服苏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大雁不舍得温暖的南方,苏轼就想象那是因为北方太过寒冷,那里的沙漠风雪交加。后还想象大雁内心的期待,希望能在温暖的南方多住几天。
13、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4、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许。”
15、参考百度百科资料链接:苏轼是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白话释义:
16、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1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拓展资料《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19、(4)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20、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四、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上一句是什么
1、(视频:纪录片《苏东坡》第一集雪泥鸿爪)
2、“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但唐宋文人诗词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却更为娴熟、精到与丰富,而此词则又是其中的独出机杼、尤耐寻味者。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
3、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5、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扩展资料译文:
6、《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苏轼(朝代)宋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8、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9、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10、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全文为:
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先感觉到).蒌蒿(春天的一种野草)满地芦芽(芦苇的嫩芽,又叫芦笋〕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者简介)苏轼(1073-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豪放,不受格律的约束,想象丰富,形象鲜明,和所作的散文都自成一家.(题解)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崇所画的上的.
12、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13、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4、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15、纵观全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16、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17、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18、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9、(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五、竹外桃花三两枝 全诗
1、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写的是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的景色。诗文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3、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5、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6、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7、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8、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9、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10、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11、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12、“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从稀疏的竹林望去,见到几枝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红绿相衬,很引人注目。初春时分,桃花初放,暗含着无限的春意。“春江水暖鸭先知”,画面从岸上的竹林移动到江面上,鸭子们在江面上嬉戏玩耍,春天还没到来,江水还带有寒意,但鸭子是先察觉到江水回暖的。
13、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4、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5、“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16、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17、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18、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19、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全诗为: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20、题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年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六、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
1、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将原本退居在常州的苏轼召回,派去登州,很快又召回汴京。在这里,他见到了这两幅《春江晚景》。这两幅画,是惠崇所画。惠崇是宋初九大僧人之是福建建阳僧,他能诗能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5、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6、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是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7、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