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送龙应台
1、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2、车子骑到海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
3、实质上分两种:一般都是失去重心造成的,虽然我们看守门员没有动,但实际上他的重心已经向球的反方向移动了,这时他发现球在另一边,但再想移动重心改变方向已经来不及了,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守门员没做动作在目送球入网。还有是人的反应问题,如果守门员看到球再作出扑救动作,那么在球已经离门很近的情况,他就会只作出看的动作而没有在球进之前作出扑的动作,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你说的情况
4、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5、《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6、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7、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8、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9、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深的关切。
10、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2、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13、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4、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15、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16、《目送》的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17、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18、“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19、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带着隐隐的悔恨与哀伤,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20、成为华人有力的一支笔的龙应台也写出了《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二、目送龙应台内容简介
1、喜欢玩的继续玩不喜欢玩的AFK我反正已经无力玩下去了我怪的不是服务器和内容的问题也不是BLZ的问题是人太少的问题,我喜欢游戏热闹一点,嗨皮一点等人多了再来玩,只能等看看以后的发展如何了!如果人多再难玩我都能玩人不多再简单都不想玩!!
2、主题之间交叉串联,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有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
3、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4、“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5、对作者龙应台来说,出于工作的原因,别母亲、别朋友、别儿子是家常便饭。但她有不同于常人的一种看透,尽管我们的一生中要重复不断的经历送别、回归、别离、重逢,她擅长的是如何巧妙地弥补起这段缺失的情感。所以对于这个年代,这本书能作为一门警钟,令人发省。
6、出自龙应台的《目送》。《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7、这里不应该用see,应该用watchsee指的是“看到了”,“看见了”的那种看watch指“观看”的那种看Isawhimleave=我看到他离开了Iwatchedhimleave=我看着他离开看到和看着是不一样的Isawhimwalkingoutofmysight=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刚好走出我的视线Iwatchedhimwalkingoutofmysight=我看着他走出我的视线路=目送他离去。收起
8、《目送》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9、《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10、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11、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12、同名主打篇《目送》,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
13、《目送》中的龙应台是一位对父母怜惜和体恤的女儿,是不舍得儿子离别的母亲,是一位牵挂朋友的好友,是一位承认自己失败与脆弱的勇敢者。
14、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们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15、“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6、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1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8、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19、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20、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三、龙应台
1、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2、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与之前出版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相比,“《目送》完全是‘暗夜行山路’的文章,完全是私己的”。
3、《目送》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4、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
5、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后的转身离开。
6、龙应台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7、 人生是一场目送《目送》的作者是盛国英。
8、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
9、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10、“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11、《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12、《目送》令人失望地没有摆脱无谓的喟叹、无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痒、无端的煽情。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平淡、寻常。不必每个场景都要灌入深沉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赋予宏大意义,不必每个细节都上升到“花枝春满、悲欣交集”的境界。
13、九月对我来说是离别,离家、离父母、离恋人。刚来的这几天,倍感压抑:一是居住空间的骤然缩小,二是情感交流的断崖式缺失:没有人在床边唤你起床、没有人准时备好饭菜、没有人对你有无私的投入。
14、龙应台的《目送》的写作特点:
1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16、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寂静,这是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17、结构:结构是总分结构。
18、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