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
1、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县严德泳在原按察分司署旧址(今供销社房产,与城关天主堂毗邻)建起一座书院,为纪念朱熹,命名为“紫阳书院”。书院延续了一百多年,和县学明伦堂一道成为福安士子心目中的殿堂,是福安儒学教育的“双子星座”。
2、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调节。”
3、应该说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宣传封建正统思想,从客观上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阶层的,所以才被历朝历代所追捧。我们看待一种思想学说切不可脱离当时的社会实践,要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在封建社会,朱熹的学说是进步的,特别是他提出的“孝”,在当今社会仍有其进步的意义。
4、据《新编朱子(晦庵)年谱》的记载: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州(闽北)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绍兴元年(1131年)朱熹两岁,春二月,朱熹之父朱松带着一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尤溪县的南溪别墅前往闽东避乱。秋间辗转到长溪(时福安属长溪县),寓居龟龄寺。(见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合编《考亭紫阳朱氏总谱》,第4455页,2000年)为纪念朱松父子此行,福安人后在龟龄寺设立朱韦斋祠,祀朱松(明万历《福安县志》第二卷、第六卷)。朱松在长溪期间还拜谒了廉村薛令之故居,写下一首《题薛补阙故居》诗,表达对薛令之的敬意:
5、在像方斵、吴芾、王十朋、朱熹这些大伽的教育下,桐江书院名声鹊起,“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一方面,桐江书院分担了朝廷培养科举人才的责任,促进当地科举取得突出的成就;另一方面,以其学术的独立性,使新兴的理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单就众多的门徒来看,的确相当多地培养了一批名士,如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黄宜、特科进士方刚,端平二年(123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等都出自该书院。
6、书童仍然有些不满,说:“可是您大老远来看他,客人出门他却不来送一送。”朱熹笑着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7、《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
8、朱熹还认为教育的关键在“读书”,“朱子读书法”主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循序渐进”指学习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次序;“熟读精思”指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9、那么,既然方斵是建德人的后裔,为什么定居在台州仙居,还要在仙居当地建造学校呢?
10、据学者考证,朱熹的温籍弟子,除文中朱熹临终时后一次问学问病的三位及徐容外,还有戴蒙、叶任道(叶味道弟)、蔡璵、周僴、黄显子、蒋叔蒙、沈僴、林善补、林武、包定、钱谥之(子升)、钱木之(子山)、张扬卿、陈芝等18人。有这么多的温州弟子,朱熹乾道9年来温,无论访友、讲学、收集文献,都是便宜之事。
11、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12、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与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合称“程朱学派”。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呢?
13、首先,他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程朱理学”被奉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他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并且“理”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14、朱子(1130—1200),名熹。徽州(今江西)婺源人。中国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他生于福建,他所建立的学派称为“闽学”。在宇宙观上,朱熹认为理为世界本原,理生于万物而存在。对理、气的关系,他提出“理气相依”、“理在气中”的思想。在认识这个“理”时,他认为人人心中有“已知之理”,但需要通过再认识事物才能达到。朱熹把自己的理学推及社会和道德领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朱熹的理学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兴盛,被元、明、清各代奉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5、燕享乡闾与亲族。商山高躅不可攀,
16、《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其后,尹起莘等又为此书阐明义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进一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17、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8、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理的总体。
19、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看一下。”
20、还是当年朱熹在悼念吴芾的挽诗中说得好,“台省倾辟望,江湖去一麾。语闻三谏切,政有百年思。”辉煌的桐江书院及其缔造者们,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炳耀千秋;虽然,他们的名字逐渐淡出了后人的记忆,但通过寻访历史的遗迹,我们必将终找到美好的精神归宿!
二、朱熹
1、书成之后,广为刊刻。后世对《家礼》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真伪问题上,因《家礼》是朱熹一部未完之作,朱熹死后方现,而朱熹在文集中又极少提及,中间过程曲折,后人遂怀疑它为伪书。
2、朱熹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呵呵,周朝人说“匠人营国”那是指营造国都,现代意义上的“营国”指的就是朱熹了吧,为国人的身心营造一块挡风遮雨的地方。
4、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5、仙岩书院当时有名到什么程度呢?
6、庆元6年(1200),朱熹病逝前一日,后一次对前来“问疾”、“请教”的九位门生进行开示:“诸生远来,然道理只是恁地,但大家倡率做些坚苦工夫,须牢固着脚力,方有进步处。”这九位门生之中,就有叶味道、陈埴、徐寓等三位温州弟子。
7、宋朝的气息就这样扑面而来,巷子远方,屋顶错落着一些打开的折扇般的廊檐,这是宋朝的典型民居式样,有些率性的围廊不对称地绕屋而建,给民居街巷伸出一扇扇翅膀,空灵而实用,给雨多的福建山区多了些晾晒的空间。
8、打开抖音扫码关注我们吧!
9、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0、月白洞门花落尽,天华表鹤气飞双。
11、《宋元学案》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参考书。
12、综合清光绪《福安县志》和坂中步兜山朱氏宗谱的记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朱熹直系后裔朱熉就任福安县训导,后定居步兜山,成为开基祖。步兜山朱姓现有六百余丁。
13、然而,当地人说,这不是紫阳楼,有碑记载,这是清朝移来的。我们被带到200米外的旧址,水塘边有一栋宋代儒巾顶的小土楼,靠山侧有一汪清泉,旁有朱熹刻的“灵泉”二字,这就是天下人都知晓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在场者争饮活水。
14、方干九世孙创办桐江书院
15、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
16、仙岩书院藏书丰富,是瑞安早的书院藏书楼。陈傅良《迁仙岩书院于屋西怀同志》诗云:“作屋皆三楹,藏书可万家”。叶适在陈傅良的墓志铭中也曾说:拥书如城,其乐欣欣。
17、本书是知名学者、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的新力作,分为大势追踪、人物留真、文化掠影、朝代纵论四辑。著者大笔勾勒两宋大势,生动摹写人物影像,深入解读文化现象,高屋建瓴地纵论通贯宋代的大论题,带领读者走近两宋兴亡盛衰的历史现场,堪称《细说宋朝》之后又一部雅俗共赏之作。
18、徐容,字仁甫(仁父),南宋孝宗乾道年间进士,曾任过永嘉县令。绍熙元年(1190),朱熹任福建漳州知州。是年夏,徐容与其兄徐寓(字居父)从学于朱熹。此后,徐容长期师从朱熹,认真向朱熹探讨学问。朱熹教导他:“为学,须是裂破藩篱,通底做去,所谓‘一杖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使历历落落分明开去,莫要含糊。”
19、陈埴的父亲叫陈烨,字民表,是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迁居水心村时的邻居。陈烨与叶适相伴读书并结为好友。叶适对陈埴的父亲评价也不错,认为陈烨为人、为文都不同于寻常读书人,并不太热衷于功名利禄。而陈烨虽不热衷科举,却对三个儿子的功课重视。陈埴的兄长弟弟都是进士出身,分别担任过临海令、靖安尉等职。陈烨一心羡慕叶适学问人品,就让陈埴拜叶适为师。
20、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作为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
三、朱熹与四书
1、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2、朱熹亲手在书院里种下了五棵树,书院名声鹊起
3、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诗人。
4、《家礼》是南宋朱熹有影响的礼学著作。《家礼》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体现出朱熹因革损益、博采众家的礼学思想特点。
5、方斵,何许人也?据郑公鲤《韦溪先生祠堂记》称,他字宗璞,号子木,又称韦溪先生。平生守志固坚,潜心六经,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就已成名,“蔚为诸儒领袖”,时人也有称他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他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受特科进士,后终至嘉州文学。
6、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
7、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都是枉顾人类生存权利的地狱咆哮,已经与孔子当初的“仁德”思想背道而驰。
8、当年奇迹任人在,景仰先生百世师。
9、下一期我们就来说说心极书院,这也与陈傅良有关。明朝嘉靖年间,瑞安县令刘畿于仙岩积翠峰下陈傅良读书台原址建止斋祠,办了心极书院。
1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熹
11、(上款预售)(虞云国教授上款+签名本)《从中州到钱塘:虞云国说宋朝》(精装)
12、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13、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4、“木钟学派”的影响,不仅时间较久(贯彻元明清数朝)、弟子众多,还体现在清代学者全祖望改黄宗羲《宋元学案》中的“潜室学案”为“木钟学案”。可见当时“木钟学派”的影响力。
15、据明万历《闽书·方域志》载,朱夫子曾在龟仙山(仙岫山)受到乡民的饭食款待,夫子因而乘兴手书一联回赠,联曰:“水云深处神仙府,禾稻丰时富庶家。”
16、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对于“格物”的含义,朱熹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格物”是落实到事物上;二是“格物”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
17、提示:点击上方"瑞安发布"↑↑↑关注我们
18、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遁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尤溪,官至秘阁修撰。曾寓居建瓯、崇安,晚年定居建阳。
19、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0、叶味道在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朱熹学习时,他说自己“少年失去双亲,基本失教;壮年拜陈傅良为师”,很喜欢读朱熹所编的《论孟精义》。可见,与陈埴一样,叶味道初接受的也是“永嘉学派”的思想教育,后转拜朱熹为师,为晚年病重的朱熹亲持汤药,情如子侄。朱熹对他评价也很高,将他与自己的得意高徒、女婿相提并论。
四、朱熹的故事
1、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2、对那些跨界的高人,我一向心存敬佩。
3、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4、《论语集注》是儒家理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5、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赠送了一套《楚辞集注》给田中角荣。
7、朱熹传世的大字墨宝《秋日告病斋居诗卷》曾为叶味道所藏
8、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9、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10、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11、岩边瀑雪寒侵梦,涧底笙箫冷韵腔。
12、木钟学派“墨守师说”,以阐发程朱理学为主,同时也吸收其他学派一些思想,形成自己学派的特色。学派主要著作有:陈埴《木钟集》、《禹贡辩》、《洪范解》,叶味道《四书说》、《大学讲义》、《祭法宗庙庙享效社外传》。
13、当然,他也不是一个完人。他的学说过分夸大了所谓的“天理”,而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感性动物,人的思想观念千差万别,人天然就有各种欲望,要想一味的抹杀是很难实现的。或许正是受朱熹思想影响太深,我们中国人往往偏保守,就没有西方人那么勇于变革、创新,也许这正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了。
14、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15、上月去了一趟武夷山的五夫镇,对朱熹的敬佩又升了一级,他不但是国家层面上的大儒,有两千万字的著述,还在《朱子家训》中告诉每一个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关键的,他还是个建筑师!
16、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
17、木钟学派中的主要作品《木钟集》,经明弘治年间瑞安知县高宾重刊流传,高宾评价该书为“载道之器”,点明在传承宋理学思想中所起的作用。
18、当时,方斵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吸引了一批知名学者前来登台执鞭,并通过与朱熹、吴芾、王十朋、陈庸等人的交往,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圈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仙居的传播,还对浙东南一带的学术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19、菱花看向波中落,桂影才从镜里移。
20、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和气相比,理更根本,并且先于气,但是同时理和气又是同时存在的,理不能离开气。
五、朱熹观书有感
1、徐重对于在门下读书的黄淮多有奖掖,令黄淮念念不忘。徐重去世后,黄淮为之撰写了墓志铭,文中回忆了徐重和自己旧时的读书时光。
2、陈埴后转益多师,投朱熹门下潜心学习程朱理学。他不仅认真聆听老师教诲,还仔细研究二程语录。他敢于质疑,不盲目崇拜,学习中对于不同的见解,都敢于直接提出,以当面咨询或书信来往的方式向朱熹求解。《朱子语录》里记载了不少陈埴与朱熹的这种问答式的教学交流;而在后人编纂的朱熹文集中,也收有朱熹答陈埴疑问的书信。陈埴与朱熹的关系密切,清代学者朱彝尊的《经义考》中载,他是朱熹“传《易》、授《诗》的弟子”。
3、朱熹的读音是:(zhū xī) 。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4、仙居历来有良好的读书风气。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福建侯官人陈襄担任仙居县令,始创学宫,扩建文庙,并亲自作《劝学文》、《劝俗文》,规劝乡民子弟从学,以至于在仙居出现了“袤及千里,弦诵之声洋溢,人才辈出”的鼎盛景象。而到了方斵这一代,由于当时的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大兴文治,直接推动了台州(时称辅郡)的儒学之风,在地方除官方创办的州县官学以外,各地的民间书院不断涌现;加上当时印刷业高度发达,使得书籍的出版相当方便,大量的经典书籍流入民间。于是,有致力于开拓科场宦业、培养学者儒士想法的方斵,便以方氏族产创办了桐江书院,即“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
5、朱熹解释道:“风吹动手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看了,并且看完了。再说他特意点燃香,已经是对我的大尊重了!并且之后他给我提了不少的好意见,让我收获良多。”
6、相传朱熹在流寓长溪期间留下了许多华章遗墨和故事胜迹,像“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水云深处神仙府,禾黍香时钟鼎家”“留衣韩伯人如玉,解带苏公价值金”等联句至今还为人们称道。
7、他的父亲还专门请了当地好的算命先生来为朱熹看一下这眼角的痣到底的是怎么回事,没想到算命先生却是告诉他,这些痔排列整齐,这个少年将来一定不凡。后来果然也是如算命先生所料,他表现的极其的聪明,在几岁时就是能够通读儒家经典了。
8、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
9、➤锁定“两个健康”!温州10个单位负责人踏上“考场”,现场接受“阅卷”
10、这又要从方干说起。方干与仙居人孙郃是好朋友。“尝过郃里,爱其山水佳秀,挈家寓焉,后世子孙遂家于此”。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孙郃家乡仙居的山水让方干留恋不已,他就带着家眷侨寓到皤滩板桥。但事实上,方干后隐居在会稽,死后,宰相张文蔚上奏朝廷赐进士。后来,直到方干的第八代孙才真正回到方干曾经侨寓的地方,并定居于此。因此,方干的第八代孙,也就是方斵的父亲方英先生才是今仙居山下、板桥两村方氏村民的始祖。
11、进到五夫镇,溪边廊下,两个青年女子挥着一人高的草药在冲洗,当地人说这儿也是柳永故里,就是那个宋朝被皇上喝令去填词的柳永?那年月,凡有水井处,皆能咏柳词,当地人说:是。宋朝有腔调的词人在此镇竟然找不到痕迹,到处是朱熹的朱子巷、跟朱子有关的过街楼名和朱子的兴贤书院。
12、➤好消息!市区退休人员养老金又要涨了,8月份发放到位
13、甘同西山采薇蕨,团团朝旭升旸谷,
14、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调节。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
15、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16、千峰历罢寄山窗,酒力诗狂总未降。
17、朱熹(115~1200.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8、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19、“木钟学派”推崇义理之学,认为“记问之学虽博而有限,中窒故也;义理之学至约而无穷,中明故也”,与朱子学说一脉相承,重视“心”“性”的探讨。“心体昭融,其大无外.包具许多众理,是之为性,性即理也。理有未穷,则心为有外.故尽心必本于穷理.盖谓穷究许多众理,则能极心体之昭融而无不尽。性与天具是一理”。而叶味道解开皇帝心魔的“鬼神观”,也是该学派的观点之一。
20、在介绍“木钟学派”时,我们先来看看“木钟”两字所蕴涵的意思。木钟两字取自《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之意,陈埴所作的《木钟集》,就是以问答形式阐发程朱理学思想,故称所创学派为“木钟学派”。
六、朱熹
1、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也不能只拿一碟姜和一碟盐对付呀!”
2、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
3、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71岁的人生有四十多年在讲学和著述中度过,并与福安有着不解的情缘。
4、上文说到的三位温州弟子中,除陈埴、叶味道外,还有一位叫徐寓,是徐容(生卒年不详)的弟弟,他们是宋时瑞安义翔乡五十九都仙居(今罗阳镇仙居村)人。两人都从朱熹学。
5、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6、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自己不能时时监督儿子读书,便让他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想让自己的儿子更好的发展,希望儿子读更多的书,懂得更多的知识。朱熹早料到儿子会这样一问,就给儿子看一篇提前写好的文章《训子从学帖》。朱熹告诫儿子主要是“勤”、“谨”二字,这与朱熹把格物解释为“即物穷理”,“致知”是格物的结果是相通的。“即物穷理”就是在事物上去了解的道理,主要途径是多读书和观察、思考事物,其目的是了解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朱熹后来为了教导孙儿,还写了《朱子教训》,并让后人传承下去,是古代哲人教育名篇。
7、叶味道(1167~1237),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嘉熙元年(1237),卒于任上,享年71岁,皇帝赠谥号“文修”。著有《易会通》、《大学讲义》、《四书说》、《祭法》、《寺庙朝崇郊社外传》、《经道口奏》、《故事讲义》等。
8、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B(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存天理,灭人欲”主要是限制人的欲望,让人都安心的接受封建统治,故选B。AC项是朱熹的做法,是手段,不是目的;D项错误,当时尚未出现民主启蒙思想。考点:宋明理学
9、也许有人会说方斵的知名度不够,但是说到方干知道的人就多了。方干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据《辞海》介绍,方干的诗“多应酬之作,也有些诗篇抒写羁旅之思和消极出世思想”。方斵,就是方干的第九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