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书林纪事的启示(精选文案102句)

一、书林纪事

1、软盘历史纪事编辑软盘出现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1971年AlanShugart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软盘读写孔料质磁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软盘的鼻祖,容量仅为81KB

2、文征明习字原文: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

3、玄烨在书法上极力推崇董其昌,并致力于临摹学习,这件作品写的比较文雅,中规中矩,但个别字不甚理想,如“成”字笔划软弱。玄烨号称学董,其实并没有学到董书的真谛。但作为一位清帝,在日理万机中不忘翰墨,弘扬汉学,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称赞,况且字也写的不坏。诗轴后署“驻跸杭州”。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意。《周礼·夏官·隶仆》:“掌跸宫中之事”。因即以指帝王的车驾,比如驻跸。

4、康熙视董书为圭臬,社会以康熙定一尊,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视董书为楷模的辉煌时刻。

5、(本文作者供职于湖南省博物馆)

6、(2)梁武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7、清何凌汉褚遂良《枯树赋》节录湖南省博物馆藏

8、何绍基书法拥有丰富的面貌,各种书体都有所特色,其原因所在是何绍基习书的过程并不是单线性发展,而是多种书体、学书对象的交叉融合,这也使得习书历程和对象成为何绍基书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9、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10、梁武帝喜爱草书,曾经和陶弘景讨论书法说道,我小时候甚至没勤练过书法,更不要说整篇整纸地练了,到老了来谈,又是为何?(后续文章的大意:我这样做,正是被当今和后代所嗤笑的做法,只是我不想所看到的对于书法超凡的言论因为我的沉默而被埋没。)

11、=====点赞即是布施|分享传递智慧|=====

12、何绍基的隶书,有人认为离其临汉碑与与原作相去甚远,故评价较低。称赞者则认为是何绍基将自我审美和性情注入其中。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书林纪事》中认为何绍基之所以在隶书上能够成功是因为临书时采用了先分后合的方法,每临一次所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临到后则将所学之处合在一起。沙孟海认为:“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真书还在其次。真书病在写得太熟了……他的隶书,还不至于熟……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人所能望其项背。”

13、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本人雅赏赵孟頫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

14、行书五言诗轴纸本,纵200厘米、横59厘米

15、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16、梁元帝还是东湘王时,热爱学习,撰写书籍。常记录忠臣义士以及擅长写文章的人。笔分为三等,有的以金银雕饰,有的用斑竹为笔管。忠孝两全的人,用金管笔书写。德行清高纯正的人,用银管笔书写。文章高雅华丽的人,用斑竹管笔书写。又曾经自己画孔子画像,为了赞美他而书写,当时的人称之为三绝。临川王宏之子王正信常手执白团扇,元帝取题八字铭文以示宠爱。

17、可见,“草圣”的名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来的,是克服了有限的物质条件和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才成就了后来的“草圣”。

18、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

19、清何绍基书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节选屏湖南省博物馆藏

20、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在中国书法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行书刻碑而著称于世。著名的《温泉铭》,便是其以行书入碑的代表作。

二、书林纪事的启示

1、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傅申曾评价理宗书法:“理宗之书,在南宋诸帝中已逸出高宗书体范围,其楷书略受张即之影响,行草自成一家面貌,用笔尖利,气格不甚高迈,弄姿自喜,其书体颇易辨认。

3、(7)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帝国第三位皇帝,年号始光,明元帝拓跋嗣长子。

4、简文帝擅长行书,爱好收藏书画,侯景叛乱,简文帝多次梦见秦始皇焚烧天下书籍。随后内附收藏的数百套书画,果然被侯景贼人烧毁。

5、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唐高宗在书法上造诣很高,他写起来隶书、草书、飞白书、楷书都很得心应手。

6、帝王重视,帝王推崇的因素书法的繁荣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帝王喜欢书法。从东汉到宋、齐、梁、陈,共有48位帝王,就有28位帝王是书法家。帝王喜欢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导向。

7、"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8、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9、(3)煨烬: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10、魏晋书法是我国书法灿烂的时期,多种书体相继出现,尤其是至今仍然是常用的书体——楷书和行书已趋成熟。

11、往期经典(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12、其孙何维朴记载:“(何绍基)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何绍基在这一期间临习了大量的碑帖,对《张迁碑》尤为喜爱。除此之外,何绍基传世的临古册也颇多,如《华山碑》《樊敏碑》《张迁碑》《西狭颂》《礼器碑》,等等。

13、“易”与“更”。“易”与“更”再解释“改”时是相同的。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意为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三易其稿”意为三次改动原稿。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也可写作“必三更之不厌”。

14、关于何绍基书体的评论,一般认为行书为第而篆隶则评价较少,且评价不一。一来篆隶与楷行比作品数量较少,二来大家认定何绍基晚年将篆隶融入行书,后落脚点为行书中。对此,同辈好友杨翰评:“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晚年犹自课勤甚,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杨守敬评:“子贞以颜平原为宗,其行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篆书纯以神行之,不以分布为工。”

15、宋光宗(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16、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

17、陈始兴王伯茂文帝(6)第二子也,世祖深爱重之。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文帝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书,甚得右军法。

18、(8)宣尼:一般指孔子。

19、《行书五绝诗轴》洒金笺18×2厘米

20、清何凌汉《东方朔赞》册页选二湖南省博物馆藏

三、书林纪事文言文注释

1、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2、何绍基学书从《道因碑》中吸取诸多养分,对《道因碑》的理解不仅体现在他的临书中,还体现在《道因碑》多个拓本上的题跋。在何绍基看来,唐代书法名家众多,其中只有颜真卿和欧阳通因为追溯的是篆书和分书,上承北碑,开创唐朝书风。而要学习欧阳通,必需要临习《道因碑》:“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万有,则前唯渤海,后唯鲁国,非虞、褚诸公所能颉颃也。此论非深于篆分真草源流本末者,固不能信。都尉此书,逼真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所谓智过其师,乃堪传授也。欲学渤海,必当从此帖问津。若初学执笔,便模仿《化度》《醴泉》,譬之不挂帆而涉海耳。”

3、简文帝(5)工行书,好蓄书画,侯景(6)将乱,帝数梦秦皇焚天下书,既而内府书画数百函,后果煨灭于贼景。

4、经多方探寻,湖南文物考古所周世荣先生提供了一九九二年中华书局出版《古文字研究·十九辑》中发表的《湖南战国秦汉魏晋铜器铭文补记》一文,文中收录了何绍基所藏魏晋官印,其中五十二枚,私印二百一十四枚,体系完备且均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5、热诚欢迎广大微友投稿,我们将在显著的位置注明作者姓名、来源及作者。投稿信箱:331738515@qq.com

6、王羲之先后师从两位伟大的书法大师学艺因素

7、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

8、清何绍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节选

9、你说的是不是西六路与解放路十字西北角‘西安书刊批发市场’,你可以坐公交车到五路口下车,下车后向北走250米左右路西就是

10、《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11、“何氏一门”现象是何绍基与其他书法名家相比独特之处。何绍基父亲何凌汉,兄弟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儿子何庆涵,孙子何维朴都擅长书法,其父何凌汉出生贫苦家庭,却勤奋学习,三十五岁高中探花,从此携亲眷开始仕途生涯,其思想、交友等方面都对何绍基影响重大。何绍基随何凌汉八岁时入都,开始接受家学。何凌汉一生担任各地学政,不少优秀人才都是何凌汉门生,何绍基也与这些人有所交往并成为挚友。何绍基同胞兄弟何绍业、三弟何绍祺、四弟何绍京亦学优而仕,与何绍基在书法上相互切磋,可谓是书香门第。其孙何维朴,工书画,晚年寓居上海,鬻画为生。

1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赵恒的楷书清新、俊逸、自然。运笔平正,点画厚重,遒劲而不失清秀。

13、承圣(0)末,魏师袭荆州,城陷,帝将降。乃聚古画法书及典籍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吴越宝剑,并将斫(1)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一至此乎,文武之道,今夜穷矣。周将于瑾(2)于煨烬(3)中捃拾(4)逸遣。得书画四千余卷,归于长安。

14、对于何绍基各种书体的习书历程,虽然各位专家对何绍基早、中期有所争议,但是何绍基晚年专攻篆隶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定论。若是谈及何绍基的早年学书历程,有一点需要勘误。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对何绍基各阶段的学术对象进行概括:“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停。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模。融入行楷,乃自成家。”其中“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这一错误说法被很多人沿用,结合作品,我们可验证这一论述。

15、乾隆题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16、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号东洲居士)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晚辈曾国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评:“见子贞作字,真学养兼到,天下事皆须沉潜为己,乃有所成,道艺一也。”“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精,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17、(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石开先生访谈(下)

18、唐朝在位久的皇帝。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却怠慢朝政,导致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李隆基工书,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19、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代的李嗣真,它在《后书品》中赞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可谓飞白之仙也。”“书圣”称谓,由此可见。

20、若说明朝有艺术细胞的皇帝是谁?那就非明宣宗朱瞻基莫属了,宣宗皇帝不仅是治国之能手,也在丹青、书法上独造一格,能独称“宣德宸翰”之美赞。比肩宋徽宗,只是宋徽宗荒瞀,明宣宗则是明君,一个皇帝书法、绘画好不好,并不影响他的政务,只有没有自持力之人,才会沉溺书画,不思政务。

四、书林纪事文言文

1、马宗霍书名:书林纪事(普通古籍):四卷/马宗霍撰ISBN:(线装)作者:马宗霍出版社:上海:商务印书馆年份:民国24年(1935)页数和开本:铅印本1册丛编项:题名:主题:普通古籍中图分类号:普通古籍

2、何绍基从青年时起即广泛搜集碑帖,不辞艰苦,亲自拓碑,众所周知他冒雪亲手垂拓焦山《瘗鹤铭》,《何绍基诗稿横披》也记录了何绍基拓《中兴碑》这一行为,他曾四次观摩,两次亲手捶拓《中兴碑》,并表达对颜真卿书法的赞扬。

3、(4)捃拾:拾取收集。

4、章帝不但精通经学,又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他尤其善草书,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汉章帝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5、(0)承圣:承圣(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是南朝梁政权梁元帝萧绎的年号。

6、皇子的字写不好,太师和少师都是用板子打的。在皇帝众多品质中“书”不是什么绝定因素,但也是体现皇上气质的技艺。我们常说人如其字,看见他人的字,就能初步了解到他大致性格。那么,通过各种努力登上宝座的历代中国皇帝的字迹又是如何?下面为你一一搜罗:

7、(7)元帝: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名七符,号金楼子,籍贯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于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母为阮令嬴。天监十三年(514年)封湘东王。

8、何绍基是晚清书法巨匠,这是很多书法家的共识。相对于何绍基在晚清时书法界的地位,当下何绍基与同辈大家相比较为落寂,一方面研究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也由于其作品市场走势比同辈大家低。对于何绍基作品的市场研究至今无人触及,到底何绍基作品行情在晚清具体如何,与同时代大家相比是什么层次,以及为何形成当下市场这样的变化,都是一个疑团。

9、乾隆的书法从学习赵孟頫入手。乾隆本人雅赏赵孟頫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流传普遍。

10、何绍基墓志湖南省博物馆藏

11、《书林纪事》有一段记载虽然未提到雍正书法如何,也未提到对书生书法评价,但间接表示了“见一书生颇精八法”的同时,他已然具备“八法”的素质和对书法品评的能力。他的书法在经历了漫长的临写摹仿的初学阶段,即位时已进入成熟阶段,书法总体表现畅朗娴熟、宽辍自然、文雅遒劲、谋略深邃、格调非凡、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派。从流传下来的墨迹看仍然受董香光影响颇深。

12、先师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272-349)名,字茂漪,汝阴太宗李钜之妻、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山西复县)人。卫氏为卫门望族,世代善书,卫夫人“工书法,尤善隶书。”《笔阵图》传为卫夫人所撰。文章虽短,但涉及问题颇多,对书写工具、执笔、读帖、笔法、笔试、笔意等一系列问题。都简洁的介绍与描述,直到今天对学书者仍有启迪的作用,在书法教学上带有指导意义。关于王羲之师从卫夫人的记载很多。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予少学卫夫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无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和南帖》称:“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基能学真书、咄咄逼人,笔试洞精,字体遒媚。”

13、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感到厌倦。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

14、清何绍基隶书横幅119cm×31cm湖南省博物馆藏

15、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16、文徵明习字,稍有不满便三番五次修改,直至满意。我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17、其作品因其特殊性一直得到了收藏家的关注。

18、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乃以事为起讫;千六百余年之书,约之为二百三十有九事。其始亦不过感翻检之苦痛,为自己研究《通鉴》谋一方便耳,及其既成,则于斯界别辟一蹊径,名曰纪事本末体。

19、时代因素和家族因素

20、受宋代皇室文风影响,光宗赵惇的字不差,写得颇端正,图示〈五言联团扇〉这件作品,写在素绢之上,以楷书字体写成,文曰:「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其中的「贞」字,缺了后的一点,乃为了避君主、尊长的名讳,因此从这形式上的恭敬来看,此作应是未继皇位前的作品。

五、书林纪事翻译原文

1、郁林王萧昭业,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爱好隶书,武帝特别钟爱,下令这个皇孙的手书不可以随意的流传以显示对他的宝贵。曾经对武帝说,儿臣的书法本应该胜于江夏王。武帝回答,阇黎第法身第法身是萧昭业小名,阇黎是江夏王萧锋小名。

2、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执政后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稽古右文,崇儒兴学”。他对于书法的嗜好和倡导,比之祖父康熙更胜一筹,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特建“淳化轩”藏《淳化阁帖》,一时帖学之风大炽。

3、多才多艺的书法家李煜.从皇帝的龙座上摔下来.到身为囚虏服牵机药而死.是李后主的悲剧.但他善诗文、工音乐、精书画.于词一道堪称圣手,在书法方面也有才能。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方面,他都有遗迹流传后世。

4、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多学多练,本领就会越来越好。。。如果你怕辛苦就永远也干不成大事。。。

5、原文: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译文:文徵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6、(3)答陶隐居论书:答陶弘景书,谈论书法。

7、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8、在这个历史时期,朝中也出现了许多非凡的书法人物,著称于世,如张照,刘墉,王文治,汪由敦,英和,还有乾隆十一子,十一阿哥永瑆等等。

9、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赵佶书法专辑

10、山房写字——廖伟夫书法作品集

11、(5)陈始兴王伯茂:陈伯茂(551年—568年),即始兴王,字郁之,陈文帝第二子,陈废帝之弟。

12、清何绍基墨兰26cm×26cm湖南省博物馆藏

13、行书论桐文设色画笺立轴226×65cm

14、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书法上也有独到成就。“衮雪”二字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今陕西褒城)时,看到河中景象所书,字刻于河水礁石上。“衮雪”二字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故云“衮(滚)雪”。

15、清代内廷书法,从康熙开始走向兴盛。康熙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在位期间,重视文化建设,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大型图书。玄烨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将“海内真迹,搜访殆尽”。

16、真正确立王羲之地位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对中国书法有巨大贡献的人。他酷爱王羲之书法,同时又把南朝的文化视为正宗。开国初,他就把书法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唐太宗还亲自书写了《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赞辞,唐太宗把王羲之与钟繇、王献之、萧子云作比较时,极大地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他称赞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书法家之上。帝王为书法家传论,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王羲之书法成了书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的风气。并对后世百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7、《书林纪事》的中心,是记载文征明对于书法的态度端正,刻苦认真,以至于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18、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用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19、清代的帝王中,很多人都对书法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好,他们酷爱书法,其个人的喜爱与推崇对清代书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前的书法史上所未见。康、雍、乾时期,大量接触汉文化,康、雍、乾三帝身体力行,他们尊崇汉儒文明,学习汉人的典籍、艺术,将书法作为宸翰日课,而他们本人由于得到传统的训练,再加上饱览内府名帖名碑,书法造诣自然也都颇为深厚。这里撷取一部分,这些帝王圆熟流畅的笔墨,虽谈不上出类拔萃,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雍容典雅的帝王之气。

20、书。上文有两个“书”字,解释不同。“书遂大进”中的“书”。指“书法”;“平生于书”中的“书”指“写字”。

六、书林纪事

1、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2、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赵昚也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见《书林纪事》)。

上一篇上一篇: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精选文案122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