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兖州城楼
1、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2、单于不敢射,天子伫深功。蜀山余方隐,良会何时同。
3、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4、4thelevelmoors(2)gooffintoQingandXu.
5、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6、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趋庭:随侍父母,出自《论语·季氏》中的典故“鲤(孔子儿子)趋而过庭”。这里意为到兖州看望父亲。当时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南楼:兖州南城楼。纵目:放眼远眺。初:初次,第一次。
9、⑷海:指渤海。岱:指泰山。一作“岳”。
10、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11、⑹秦碑:秦始皇命人所记得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唐太宗《小山赋》:“寸中孤嶂连还断。”《秦本纪》:“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峰山,刻石颂秦德。”
12、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13、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14、《登兖州城楼》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杜甫东游齐赵。当时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探亲之际,初登兖州南楼而咏此诗。陈贻焮认为这应当是杜甫到山东后写得早的一首诗。
15、《登兖州城楼》。《登兖州城楼》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16、《登兖州城楼》是唐代诗人杜甫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二句点出登楼。颔联两句写登楼纵目所见远景。颈联两句写登楼纵目时所见古迹。尾联二句总结,古意承上两句来,临眺与上纵目照应。凭高杯古,不免踌躇惆怅。因结构谨严,格律工稳,故前人多取以为式。
17、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扩展资料:安史之乱之前是青春、慧敏、统安定、富足、高歌的唐土,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元气大伤,艰辛、危机、动荡接踵而至,党争、宦官政治、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18、孤嶂秦碑在⑤,荒城鲁殿余⑥。
19、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
20、颔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壮观,且传神。
二、登兖州城楼带拼音
1、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2、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3、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5、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
6、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译文: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来此省视父亲,登楼纵目所见远景。海岱青徐,都和兖州接境。凭高杯古,故不免踌躇惆怅。
7、海岱:东海和泰山。青徐:青州和徐州,以上四处都与兖州接壤。三四句宏阔,俯仰千里。
8、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9、 兖州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登临此地,后来把南楼改名为少陵台。从杜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坦荡的胸怀,他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对兖州的自然风光一往深情,运用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兖州城的丰姿,因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
10、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之外,为国立功了。
11、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2、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13、斯言眇霄汉,顾余婴纷滓。相去九牛毛,惭叹知何已。
14、⑹孤嶂:指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秦碑:秦始皇登峄山时命人所记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在:指尚在。
15、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这就是承接“纵目”二字了。起承转合虽然是个套子,严格遵守未必有好诗。但是如果遵守也不会出差错。承接就是你要顺着首联的意思往下发展,而不是另起一行再写。很多人不懂起承转合或者写的混乱就是起承转合没掌握好。
1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7、这首是老杜比较早期的诗他年轻时候写的。
18、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
19、从来多古意⑦,临眺独踌躇⑧。
20、⑵东郡:指兖州。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谓子承父教。《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孔子之子伯鱼)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三、登兖州城楼杜甫
1、这首题画诗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2、DriftingcloudsstretchtoMountTaiandthesea,
3、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4、在艺术上此诗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5、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唐代:李商隐 《安定城楼》
6、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7、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8、平坦的旷野一直延伸到青徐二州的地面。
9、《登兖州城楼》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二十九岁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10、⑴兖州:唐代州名,在今山东省。城楼:即兖州城南楼。
11、王和尚评诗:主要发布诗友作品的评点;
12、沧浪诗社QQ群:222750719
13、《望岳》,《登兖州城楼》、《房兵曹胡马》、《画鹰》、《夜宴左氏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五言排律)、《赠李白》(赠李白早的五言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赠李白》(杜甫早的绝句、七言)。这都是诗人34岁以前的诗作,可以看成杜甫创作的准备时期。
14、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15、王和尚讲诗:主要侧重诗词写法的知识普及;
16、东郡趋庭日,南楼纵月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17、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18、⑼踌躇:犹豫。沈约诗:“临眺殊复奇。”《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薛君曰:“踌躇,踯躅也。”《玉篇》:“犹豫也。”黄生曰: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其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千古。
19、兖州是古代“九州”之在古黄河和古济水之间,相当于现在山东西部、河北东南、河南东北这样一个范围。是相当重要的州。东晋时期,在今天的江苏丹徒设置侨郡,称“南兖州”。现在的兖州作为济宁市的一个区,只是取其名而已,与原来的概念大不同。
20、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四、登兖州城楼表达的情感
1、⑸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青徐:青州、徐州。鲍照诗:“平野起秋尘。”《海赋》:“西薄青徐。”《唐书》:青州北海郡、徐州彭城郡,俱属河南道。
2、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3、骁腾有如此,可横行。
4、原文:《登兖州城楼》杜甫〔唐代〕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翻译: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5、炼字:一般五律每句第三字,七律每句第5字是炼字处。连字虽然普通,用在这里还是很不错的。浮云和山相连入字就更妙了,入,就有相溶的意思了。
6、⑸入:一直伸展到的意思。青徐:二州名,均与兖州邻境。
7、海岱:渤海、泰山。岱:泰山的别名。入:延伸到。青徐:青州和徐州。
8、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9、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李白诗为《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诗即《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10、⑷海岱:东海、泰山。古诗:“浮云蔽白日。”海岱青徐,与兖州接壤。《禹贡》:“海岱惟青州。”
11、此诗是杜甫现存早的一首五言律诗,与他同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望岳》堪称异曲同工。杜甫早期五律虽还未形成独特风格,但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五律的一般写法是前起后结,中四句二写景二写情。此诗中四句都是写景,而前景寓目、后景感怀,是对传统写法的突破。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
12、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扩展资料:《登兖州城楼》这首诗和《望岳》同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二十九岁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13、8lookingout,alone,Ihesitate(4)uncertain.
14、anovergrownwall,ruinsoftheLupalace.
15、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16、初次登上了兖州南城门楼并在楼上纵目望远。
17、王和尚解诗:主要发布古人经典作品的解析;
18、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19、此时此刻,不由得内心怅惘、感慨万千。
20、注意:纵目,肯定是远看才叫纵目。一个纵字,这个视角就宏阔。
五、登兖州城楼 朗读
1、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2、整明白这首诗可能会明白什么叫章法谨严了。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趋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不算个典故。说的就是去东郡看他爹或者长辈。一般指看亲爹。王勃就这么用过。地点:东郡南楼,时间趋庭之日,事件:登楼纵目。第一联就简洁明白说清楚了。这叫破题。
3、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4、目前,置业人群依然是小户型的消费主力,这样的人,必然要考虑楼盘的宜居性,首先是生活便利,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必须齐备,大型的购物设施诸如大卖场、综合市场等必须具备,好是在10分钟的步行范围之内;再就是医院、学校、幼托设施等也不能缺少;还有诸如银行、餐饮店等也应有分布。要求如果再齐全一些的话,那么文化娱乐设施也要有。
5、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7、东郡:指的是兖州,因为在东都洛阳之东。
8、兖州:唐代州名,又称东郡、鲁郡,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兖州市。
9、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甫自称为“杜陵野老”,诗人也称自己为“少陵野老”,杜陵和少陵都是地名,在今天的西安。杜陵是汉宣帝的陵墓所在,豪门大族会在帝陵附近居住。帝陵附近的陵邑成为文化和商业发达的地区,类似于现在的高端社区。
10、白话文释义: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11、还有一点:老杜文字有力量,雄壮,而不是大家想的愁眉苦脸啊,整天饿着肚子的穷酸样。而是有吞吐天地雄镇八荒的气魄。这一点和李白也不一样。
12、颈联点明兖州境内有峄山秦始皇的颂德刻石和鲁共王的灵光殿等古迹,引起怀古之情。“在”“馀”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13、从汉代起,杜氏迁居杜陵,杜陵成为了京兆杜氏的郡望,杜氏出了很多人才,包括前面提到的杜预。杜预是西晋镇南大将军,也是著名学者。杜甫门第观念很强,曾向玄宗表白:“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的外公是巩义大官,母亲来自清河崔氏,是唐朝初年著名的七大门阀之一。这也令杜甫引以为荣,并作为其建功立业的楷模,也是家族精神的一种强烈感召。
1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5、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16、此诗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说明自己登楼是在刚来兖州省亲之时。“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登楼。
17、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18、颔联是全诗精彩片段,写“纵目”远眺所见开阔的视野:浮云与渤海、泰山相连,平野东入青州、南入徐州之境,一片苍茫。“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十分壮观,而且很是传神。
19、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就是挽结了。作者从二联的景,到三联的历史,看过之后感觉古意荒凉。这里面的感慨作者一句没写一句没说但是已经暗含在里面了。独字,也可以玩味。登楼的未必只有小杜一个人,为何就独了呢?因为这是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感想。别人未必想那么深感慨那么多所以用了个独字。这样看这首诗:你看他的句法章法是不是安排的很有条理,一丝不乱。
20、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府河北今防空办院内),台长、宽各约40米,高12米。公元742~756年(唐天宝、至德年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其父亲(兖州司马),曾登兖州城南楼,举目远眺,不胜感慨,遂写下首著名诗《登兖州城楼》。1370年(明洪武三年)升兖州为府,城向南扩建。
六、登兖州城楼
1、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
2、对君疑是泛虚舟。
3、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4、从汉朝到唐朝,杜氏是著名的清流高门之一。当时有句俗语“城南韦杜,去天五尺”,是说长安城南的韦家和杜家,与朝廷的关系紧密。
5、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6、杜甫早年年轻时代,甚至是少年时代,肯定写了不少的诗,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现存于《全唐诗》和《杜诗集注》中早的诗是老杜裘马清狂、游历齐赵时所写的。这时老杜已经九岁了。按仇兆鳌的考据,老杜存于世上早的三首诗是《游龙门奉先寺》、《望岳》、《登兖州城楼》。
7、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