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宵节的诗句小学
1、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作者)崔液(朝代)唐
3、《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宋)姜白石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4、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长安热闹的灯节活动。元宵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走出大门,去观赏璀璨的花灯。人们穿行在色彩纷呈的花灯中,一时间竟难以分辨:是眼前的花灯多,还是天上的星星多。“正月中旬动帝京”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观花灯的热闹场面。
5、(隋) 隋炀帝
6、无辨古今眼,有辨古今舌。
7、《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8、我想是,参考:《清平乐·金风细细》晏殊·宋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
9、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语文科组
10、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
11、《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3、《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14、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1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16、早在隋代,京城与地方州府庆祝元宵节便已颇具规模,薛道衡即有“京洛重新年,复属月轮圆……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临衢车不绝,夹道阁相连”的描写。到了唐朝,节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郭利贞的“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写的都是元宵喜乐之景。
17、时令相催。又还是,元宵报春回。
18、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9、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大家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20、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元宵无月》
二、元宵节的诗句小学四年级
1、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 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2、元宵节古诗四句小学简单有如下:
3、一舟元夕卧孤村,夜半相呼了不应。
4、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5、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6、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7、《元夕》:柳台梅巷锁春晴,酒思灯光负赏心。听彻宣和太平曲,独看明月到更深。
8、《汴京元夕》李梦阳〔明代〕
9、又将记录一段段长路驰骋
10、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11、译文:美人懒懒地剪着上元灯,弹起瑶瑟不禁泪流满面。
12、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13、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4、《京都元夕》(元)元好问?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汴京元夕》(明)李梦阳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5、译文: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16、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
17、《蝶恋花·密州上元》宋朝·苏轼
18、滕元馨,现任南山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学校德育主任。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始终关注学生发展。
19、译文: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20、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三、元宵节的诗句小学二年级四句
1、译文: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2、此次诗词诵读展示活动分为“学生经典诵读展示”和“教师诗词朗诵”两部分。广陵小学的师生们倾情演绎了《茉莉花》《正月十五闹元宵》《欢乐的元宵节》《又见元宵节》《举杯•元宵节》《广陵今宵》等诗歌,朗诵者们感情真挚,倾心抒怀,或深沉婉约,或激情澎湃……韵味悠长的中华经典诗词声把大家带入元宵佳节的无限魅力之中。
3、“元宵佳节逢新春,好运飞来满乾坤”。诗词中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五六年级的老师们带着学生背诵元宵节诗词。诗词诵读内容围绕元宵节,形式多样,孩子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着装大方,他们用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诵了一首首经典诗词,表现了自我,展示了各自的风采。
4、译文: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5、元宵节吃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早记载见于宋代,元宵又称为“汤元”,几经变易。因元宵节必食“圆子”。辛亥革命后,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其风俗大行于宋代,才被固定下来,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后来、“乳糖元子”和“糖元”,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圆子”、《岁时广记》,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从《平园续稿》。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
6、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7、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8、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9、元宵佳节至,启春又一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跟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吧?
10、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1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2、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1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6、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
17、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元宵夜》
18、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19、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20、译文: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四、元宵节的诗句小学二年级
1、(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
2、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宋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见得彻,耿耿心灯夺夜寒。
4、到了宋朝,节日美食“元宵”开始流行起来。陈元靓《岁时广记》曾引《岁时杂记》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皆上元节食也。”可见当时已有在沸水里将元宵煮熟这种现代流行的吃法。南宋词人姜夔写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元宵节人潮散去之后,街道上仍然有叫卖汤圆的吆喝声。
5、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作者:崔液
6、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9、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10、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1、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3、《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
14、《踏莎行·元夕》——花市无尘,朱门如绣。祥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15、翻译:元宵时节,到处都能碰到盛装打扮的游人,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孩童们互相追逐打闹。我这个穿着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16、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7、《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8、《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阙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阙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19、这首诗是描写洛阳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洛阳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
20、 今年华市灯罗列。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五、元宵节的诗句小学六年级
1、东风吹时的元宵夜火树银花,花灯灿烂美丽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鱼灯、龙灯舞动不停。妇女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暗中飘散。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才发现她就在灯火零落之处。
2、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3、《清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与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元夕》——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5、翻译: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6、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元宵节吃汤圆,其风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7、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8、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9、2022年2月15日(正月十五),为营造元宵节喜庆、祥和、团圆、美好的节日气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多姿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深切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魅力,向阳路小学隆重举办了“诗词诵元夕,灯谜乐元宵”元宵节诗词鉴赏阅读活动。
10、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1、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12、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13、说得十分真,何如见得彻。
14、翻译: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15、翻译: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1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欧阳修笔下,情侣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跃然纸上。陈连山表示,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宵禁政策,但在元宵节解除宵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在节日的晚上走上街头庆祝元宵。”此外,古代年轻女子不能随意外出,唯有这时能出门娱乐。值此月圆夜,青年男女借赏灯之机相会,盼望着寻到良缘美眷。
17、《诗曰》——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18、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
19、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20、《上元夜忆长安》——沧州老一年,老去忆秦川。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今夜沧州夜,沧州夜月圆。
六、元宵节的诗句小学
1、瞧,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在新奇的想象力中,一盏盏形态新颖、风格迥异、色彩绚丽的花灯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了……
2、诗曰(唐)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诗曰(宋)姜白石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3、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4、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6、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7、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从除夕开始的新年庆祝活动,在元宵节这天到达另一个高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春节人们一开始只在家族内部互相拜年,与外界的交往比较有限,“元宵节则是以喧闹的户外游戏打破这份寂静,游人、花灯、锣鼓共同编织出喜庆欢乐、流光溢彩的元宵美景。”
8、十五夜观灯
9、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元宵佳节有着许多与“灯”有关的习俗。陈连山表示,早在南朝梁陈时期,已经存在正月十五晚“燃灯”之俗,但当时还带有一些宗教性质,“到了隋唐时期,灯会逐渐发展成为万民同乐的庆祝活动。”
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11、我想应该是,参考:《春词》白居易·唐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
12、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13、辛弃疾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构思精妙、语言精致,而且含蓄婉转、余味无穷。唐寅亦有诗曰,“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乡村的元宵节同样热闹非凡,灯月映照下的女子更加美丽,她们青春焕发,尽情欢笑。
14、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元宵有感》
15、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
1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1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8、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19、小学学过的元宵节的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元宵节习俗踩高跷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活动之每逢节日,人们就会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跷,热热闹闹的庆贺一下,同时踩高跷也是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多变,多种多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走百病古时北方地区正月十五或妇女们会成群结队的出去走走,或到桥边走走,或到城门墙处摸钉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经历寒冬之后,老人们也会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轻。
20、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
2、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5、读了古人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之后,学生们也跃跃欲试,一起来看看大家的诵读作品吧!
6、《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诗曰(唐)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拜年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田家元日(唐)孟浩然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7、 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8、《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9、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0、译文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11、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纳兰性德《清平乐·上元月蚀》
12、赵时春(明代)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苏轼(宋代)蝶恋花·密州上元: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王磐(明代)古蟾宫·元宵: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丘逢甲(清代)元夕无月: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崔液(唐代)上元夜六首·一作夜游诗: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符曾(清代)上元竹枝词: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卢照邻(唐代)十五夜观灯: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13、《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4、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15、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16、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17、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
18、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19、灯火楼台寂,笙歌巷陌空。
20、(作者)晏殊(朝代)宋
1、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两人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点缀着天际。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似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盏仿佛月亮悬挂空中。美丽的女子喜悦欢笑,脸庞映照在九枝灯火的光亮里。
2、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3、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4、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金代)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来自古诗文网。
5、三百内人的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6、文字萦绕笔端,思绪跨越千年!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①青玉案:词牌名。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②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③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④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⑤蛾儿:古代妇女于元宵节前后插戴在头上剪彩而成的饰物。雪柳:原指植物,此处指古代妇女元宵节插戴的饰物。黄金缕:头饰上的金丝绦。⑥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⑦千百度:千百遍。⑧蓦然:突然,猛然。⑨阑珊:暗淡;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