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水调歌头
1、每天晚上回复“GN1”即可查看关键字~回复“晚安”还会有同步中英双语文本和语音内容哈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有18句的原因是每一个词牌都有句式结构及字数限制水调歌头,词牌名。双调,上片九句,押四平韵,48字,下片十句,押四平韵,47字,共95字。上下片中的两个六言句,宋人常兼押仄声韵,也可平仄互韵或句句押韵。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3、自古写元宵节的诗词众多,但是辛弃疾的这首可以说。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高境界。该词的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文学的境内,到达了禅境。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4、这首词有多伟大,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将它推为中秋词的绝唱:“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6、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7、(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8、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9、苏轼这个人,年少时聪明单纯,身为一个官员。毫无“政治头脑。”
10、等到王安石的变法派失势,保守派上位后一想,苏轼当年可是我们这边的人啊,他还差点因为反对变法死掉了呢,快把苏轼拉回来当大官!
11、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12、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当时鸟不拉屎的海南岛,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那个被宋仁宗称作“宰相之才”的少年,那个让欧阳修感慨自己该让路的天才,满腔抱负和大好时光,就这样蹉跎了。
13、苏轼开篇提了一问,而终自己给了答案,他的选择还是“在人间”。不要多想,苏轼一拍脑袋,提醒今日是中秋佳节,别的事权且不提了。于是下阙话锋一转,开始怀人,想起了远处为官的弟弟苏辙。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外出游学,留下妻子照顾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兄弟俩自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二人性格一个狂放,一个内敛,可谓珠联璧合,兄弟感情甚笃。
14、I’dliketoridethewindtoflyhome.
15、八年后,这首词作为流行歌曲流传到了京城开封,传到了宋神宗的耳里。这八年内,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差点性命不保,后被贬黄州,仕途几近绝望,他的人生陷入了巨大的低谷。当神宗听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叹息说:“苏轼到底还是爱皇帝的。”于是把苏轼调到开封附近的汝州。可惜神宗理解的太晚了,也太浅了。
16、想看艾力老师的#酷艾英语每日秀#怎么办?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也许不在一起,但我们永远看着同一个月亮。
18、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19、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20、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二、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
1、Peoplemayhavesorroworjoy,benearorfarapart,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4、也难怪就算是喝高了的苏轼,看到中秋节的月亮。思念的人,还是自己那个属兔的弟弟。于是我们有了那首《水调歌头》。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苏轼的水调歌头,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仿佛与明月对话,实则是词人在探讨人生意义,抒写内心的美好情怀,不应该算是表达爱国情感的词。上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的矛盾挣扎,但是终选择了入世“何似在人间”。也就说他虽然想逃遁人世间,做陶渊明一样的隐者,还是放弃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下阙:“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是园”表达他思念弟弟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何必忧伤,反映了他乐观豁达的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7、Withacupofwineinmyhand,Iaskthebluesky.
8、我认为,排名第二的还是苏轼的。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该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前所未有,因此被称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是对传统词的一大突破,因而成为了豪放词的定鼎之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9、要知道古代文人大的梦想,就是治国平天下,但苏辙却说出宁可不做官,也要求皇帝留苏轼一命的话。
10、中国文学史上,中秋月圆在文人墨客笔下别有滋味。或直抒胸臆,或借物喻情;或寄托相思,或感伤离别。
11、杜甫有价值的一首诗,被无数人奉为真理
1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3、新疆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
14、译文:勇气并非身处险境时毫无畏惧,而是坚定持守正义的目标。
15、2019早起团句翻译:
16、苏澈在写下那句“锦衣他日千人看”,准会想起几十年前,自己和哥哥一日看尽长安花,站在聚光灯下,好像握住整个世界的那一天。也一定会想起哥哥那时候写下的那首词:
17、清代癫狂的一首《沁园春》,千古无二
18、“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9、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0、苏东坡诗词水调歌头的全文如下:
三、苏轼水调歌头拼音版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声音“水调”,各有不同。让我们与朗诵名家一道,共同吟诵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人 有 悲 欢 离 合 ,月 有 阴 晴 圆 缺,
4、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youshengyuedu@qq.com
7、柳永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是其境内早已超越了五代和北宋初期的香软词风,词的空间开阔了起来,苏轼说:“唐人高处,不过如此”。而这首《雨霖铃》是柳永的佳代表作,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离别诗词的佳代表作。该词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千古名篇。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8、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9、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10、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
11、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转任山东密州太守,但仍没能与久别七年的胞弟相见。中秋佳节,倍感思亲,苏轼遂作此词。整首词弥漫着浓厚的哲理意味,笔墨自由地出入于宇宙、人生、自然之间,迸发着奋发向上的精神。
12、“不会站队”这个名声跟了他一辈子,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得势时,大力鼓吹变法。苏轼跳出来:做啥子?!不晓得变法这么激烈,会伤害底层人民的利益?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15、这也是他两鬓斑白,身体被摧残的不成样子时,总结自己的功绩时自嘲却又自豪的说:
16、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但 愿 人 长 久 , 千 里 共 婵 娟 。
19、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20、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苏轼水调歌头
1、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每到中秋,这首词也许会被很多人想起,并深有感触。
2、明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要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现在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现在是一番什么景象?我是多么地想乘着风去天上,又恐怕那月宫中的美玉砌成的楼宇,也怕自己受不了九天的寒冷。在月下看着翩翩起舞的清影,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自在呢?
3、虽然苏轼本人是豪放派的的代表,但是并不代表他所有的词都是豪放派的,他是一位多才的诗人。
4、三人里,苏轼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以至于我们对他弟弟苏辙反而不甚了解,甚至觉得苏辙是沾了苏轼的光,其实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全然不是——反倒是苏轼拖累了苏辙一辈子。
5、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á dàn ,dà zuì ,zuò cǐ piān
6、西安丝路之声文化有限公司
7、“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8、文学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9、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10、一首宋词,短短56个字,却写尽了人之一生
11、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2、苏轼;水调歌头串词朗诵词有道是须眉多铁骨,殊不知柔肠也丈夫。枝头月圆弄清风,自有画意;杯中酒香沁心脾,岂无诗情?又一位俊逸的浪漫的词人——苏轼,举着酒樽,带着思亲的惆怅,带着美好的祝愿,从明月清辉中踏歌而来,我们何不击节而和呢?水调歌头
13、Shinesuponthesleepless,
1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中表达自己美好心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
16、zhuǎn zhū gé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
1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19、序: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20、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五、苏轼水调歌头什么时候写的
1、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2、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3、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我拿起玻璃杯问天空。我不知道天堂里的宫殿,今晚是哪个年份和月份。我想带着微风回到天空,我担心漂亮的玉石建造的建筑物不能忍受寒冷九天。让我们跳舞,享受月光,这是世界上的样子吗?
4、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转 朱 阁 ,低 绮 户 , 照 无 眠 。
7、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8、结果被诬陷入狱,好不容易活下来后被贬黄州。
9、在这样一个秋夜,清冷的月光一泻而下,照在人间,照在千家万户,照在没有睡着的人的脸上。那些人为什么睡不着呢?因为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思念起远方的亲人。这是一个极其生动唯美的意境,短短九个字,将秋夜的那种孤冷,天地的寒寂,人心的念殇结合在一起,这幅月下人间图中不仅有美景,还有深情。
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1、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才华横溢,性情开朗热烈,跟“诗仙”李白很有几分神似。再观二人的人生遭遇,都在当世享有盛名,可仕途却走得很不平坦。李白几乎仕途无缘,而苏轼则在官场历经大起大落。他们也有着共同的嗜好——喝酒,且颇有酒后佳作。
12、词牌说明: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13、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4、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15、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16、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扩展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17、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18、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起到了呼应的效果。苏轼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19、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0、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
六、苏轼水调歌头
1、不 知 天 上 宫 阙 ,今 夕 是 何 年 ?
2、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
3、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
4、高 处 不 胜 寒 。
5、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6、MayweallbeblessedwithlongevityThoughfarapart,
7、公元1076年中秋,宋神宗在位,重用王安石变法。因苏轼对新法的许多内容很不赞同,所以他自请外调,作这首词时他的职位是密州太守。此时的苏轼早没了年轻时的锐气,政治上的挫败使得他颇显老态。月圆之夜,他思念远方的弟弟苏辙,又回想自己遭遇,作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水调歌头》:
8、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9、他其实主要是为抒情,他自己说是“兼怀子由”,即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他的亲生弟弟,也是个大文学家。
10、几年后,苏轼去外地做官,兄弟分别,年轻的苏轼写下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样的神仙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