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静夜思
1、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2、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3、经典咏流传:刘禹锡《陋室铭》
4、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5、https://www.renjiaoshe.com/xiaoxueyuwen/
6、初读诗文,自主识字
7、(“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8、末句是点题之句,点出了诗人“静夜思”的主题,即思乡之情。
9、经典咏流传:孟浩然《春晓》
1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1、唐朝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2、“搜索指南”:在“历史目录”中,搜索诗人、诗名或关键词句,然后点击搜索结果中的任意一首诗,进入点击上方的专辑,可以看到该诗人所有的诗歌赏析。
13、因为李白本就是个游走的浪子,他一生都在行走,一纸诗歌,半纸山水。
14、(教师注意对写字姿势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讨论和评议时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15、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
16、广为争议的是首句中“床”的说法,至今有五种表述。
17、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9、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20、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资源网
二、李白静夜思图片
1、提到李白的《静夜诗》,大家是不是都耳熟能详呢?
2、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3、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4、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5、《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床前明月光”,其中的“床”指的就是榻
6、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7、这首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运用高超的表现手法,只是用清新纯朴的语言描绘了生动形象的秋夜画面,表达了身在客乡的作者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8、首先,这首诗据说有个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也许我们真的是读惯了流行版本,怎么就觉得这“看月光”和“抬头望”这么俗气呢?李白的仙气都没了,呵呵。也许吧,但凡事都需要一个理由吧,为什么宋代版本会是这样的,而我们又凭什么说这宋代版本可能是赝品。
9、(演示:出示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0、经典咏流传: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
1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2、《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3、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14、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15、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资源网
16、(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7、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18、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19、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20、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
三、李白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1、李白静夜思的床指椅子。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脍炙人口,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东汉灵帝从西域引进一种叫“胡床”的椅子。胡床交杌(音物),古称“胡床”,今通称“马扎”。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杌”就是凳子,如今宁波人仍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
2、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3、“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李白在词体文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贡献。
4、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美的元宵词
5、想着,想着,诗人又渐渐低下了头,他开始深深地怀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他的思想也和这月光一样,飞得很远,很远。
6、经典咏流传:孟郊《游子吟》
7、这还没有结束,在明代曹学佺所编的《石仓历代诗选》清代四库本中,《静夜思》又变了样子:
8、经典咏流传:张九龄《望月怀远》
9、在宋刻本的《李太白集》中,《静夜诗》是长这个样子的:
10、静jìng夜yè思sī
11、观察临摹,指导写字
12、出自:唐李白《静夜思》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1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
14、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15、经典咏流传:骆宾王《咏鹅》
16、李诗歌唱雄伟壮丽的自然,善于描写和歌咏山河,气势豪迈而奔放,不屑于细微的雕琢与对偶的安排,而用大刀阔斧、变幻莫测的手法与线条,涂写心目中的印象和感情,创造艺术的鲜明形象,雄放无比的风格。
17、于是有人说“床”这个字,有可能是窗户的窗的通假字,因为这首诗的宋代版本里,第三句写作“举头望山月”,而非简单的“举头望明月”,既然是望山月,通过窗户去望窗外的山月,这里头才能看出“窗含西岭”和“千秋月”的意境来。既有山,又有月,两个意象要放在一起,好的状态叫“同框”,那是今天网络常用语,而山月同框的办法,就是放在隔窗望去的意境里。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有关这首诗的配图,大多是画作李白站在窗前仰望明月,大概是作画者也认为要把这首诗通过形象的视觉艺术表现出来的时候,这种隔窗望月大概更有意境吧?
18、(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9、在人生的旅途中、在清冷的秋夜中,李白当然也有可能确实是病中的李白,不论他是站在院中还是隔窗望去,不经意地看到院中的井、看到井边的月光,恍惚间觉得月光与秋霜层层叠叠,分不清楚。这种片刻的疑惑突然勾起一种思念,他在心灵的叹息声中,举头看向那明月,又因那千里共婵娟的月光,一低头便在精神的世界里浮现出魂牵梦绕的故乡。从开始的“看”到“疑”、到“举头”、到“低头思故乡”,前前后后如果从物理的角度去看,时间也不过一两秒吧,这不过是人生极短的一个瞬间。事实上,在人生中人人皆有却口中皆无,只有李白轻舒妙手、妙笔生花将它不经意地书写出来,立刻便成了一种永恒的经典,这就是瞬间即永恒的好的明证。
20、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四、李白静夜思表达的情感
1、是中秋夜的景象,写得是思念家乡原文:《静夜思》 李白 译文: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寂静的夜晚,诗人站在井边望月的所思所想。
4、这首诗写的是在异人的诗人即李白在寂静的月夜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