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楚泓之战
1、尽管依靠骑兵战术革新,汉军骑兵将匈奴骑兵一路从漠南打到漠北,但战争中损失的大量战马很快又让汉帝国重新面临缺马的威胁,到了汉武帝后期,缺马的现实成了李陵5000步兵出塞的时代注脚,李陵虽兵败被俘,但这支精英步兵在兵力劣势下的顽强表现,却显示了汉军“以步制骑”能力的提升。
2、秦漢簡讀書會研讀參考資料《岳麓書院藏秦簡(陸)》
3、长平之战时,也正处于钢铁兵器与青铜兵器的激荡更迭时代,相对而言,赵军的铁制兵器普及度要高于秦军,但发展尚不成熟的的钢铁兵器在战场上,对发展完备的青铜兵器并未取得明显优势,因此也不足以成为改写长平之战的变量。
4、标志着风气转变的代表性战争是宋楚泓之战。由于尊奉古军礼的战争观念作祟,宋襄公在泓之战(前638年)中屡屡坐失作战良机,故而导致战争失利,自己也身负重伤。战后,他为自己辩解: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对手,不俘虏头发花白的士兵,不靠在险恶的地方设伏来阻击对方,决不攻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手……宋襄公所说的这些战法,在后世兵家看来都是违背常理的愚蠢举动,曾斥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却又情有可原,因为这是上古时期尊奉军礼之风的真实反映和忠实继承。只是当时的楚军已经不愿意陪他玩这一套堂堂之阵,宋襄公只能就此落得个兵败受伤的下场,也由此而沦为笑柄。
5、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王翦改变了李信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方针,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秦楚之战,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关键一战。此战的胜利,为秦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羸政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6、僖公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
7、地点:彭衙(今陕西白水县)
8、(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贪婪吝啬)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杜预注:“皮,以喻所许秦城;毛,以喻籴。言既背秦施,为怨以深,虽与之籴,犹无皮而施毛。”)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9、上半場領讀内容(《岳麓書院藏秦簡(肆)》)
10、就像哲学家罗素所说的:战争无法裁定哪一方是正确的,只能确定哪一方幸存了下来。
11、晋景公密谋铲除赵氏势力,遂于前585年迁都于新田(今侯马市西北),避开赵氏在绛邑盘根错节的势力;前583年晋景公发动“下宫之役”,捕杀赵氏原同、屏括,夺取赵氏食封之地,赵氏自此中衰,直到后来赵武才复兴。新田作为晋都直到战国时期的前369年为止,长达200余年。
12、地点:吴都(今江苏苏州)
13、阪泉之战:黄帝灭蚩尤后,与炎帝争夺诸部落的领导权,大战于“阪泉之野”,相传先后在阪泉三次大战。黄帝获得后的胜利,成为诸夏的首领。
14、时间: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15、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所以衡量国家军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是战车的数量。
16、楚国创建了中国史上第一支水军——舟师,以及第一支山地部队——陵师。
17、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后来发现各个县级博物馆(如翼城县博物馆),都有一个大问题,即上午11:30即闭馆,下午3:00才复开馆,他们中午要午休,但这使得外来旅客很不好安排自已的时间看展,我就因此不得不错过了翼城县博物馆——11:40到达,不可能在那里等3个半小时啊。
18、献公雄才大略,但在晚年却因宠爱骊姬,必欲使骊姬之子奚齐继位,因而导致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之年)骊姬之乱,导致大子申生自杀,重耳(晋文公)走蒲,之后在外流浪列国十九年,夷吾(晋惠公)走屈,之后前650年晋惠公继位,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晋国大败晋惠公被俘,前637年惠公病死怀公继位,前636年重耳在秦师护送下回晋国继位,杀晋怀公于高梁(今临汾东北),至此晋国才安定下来。
19、地点:鞌(今山东济南市)
20、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推广和弩的发明,车战走向没落,作战方式以步兵为主。摆脱了地形的限制,战场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战争伤亡也就更加惨烈。
二、宋楚泓之战原文及翻译
1、高33公分,上口径20公分,腹通宽25公分;重29公斤。商周时代青铜器风格,楚国之器。
2、但晋国内部的六卿之间却矛盾加剧,前497前爆发范、中行之乱,之后栾氏、祁氏、羊舌氏灭亡,晋国公族彻底消失。前453年,晋阳(今太原)之战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是所谓“三家分晋”。韩国初都平阳(今临汾),后南迁,先都宜阳(今河南宜阳)、阳翟(今河南禹州),前375年灭郑后以郑都新郑(今新郑郑韩故城,我2016年专门去看过)为韩都;赵国初都晋阳,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后前386年迁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国初都安邑(今夏县禹王城,我后面再叙之),前364年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3、2017年楚簡讀書會初辦時,恰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出版不久,讀書會便以此作爲研讀材料,对《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越公其事》等篇的原簡進行文字摹寫和文本細讀,並不斷摸索新的學習、研討形式。
4、到了靖康时代,金军凭借他们的骑兵、特别是重骑兵优势,成就了“女真满万不能敌”的战争神话,为了应对这一压力,岳飞一方面“以骑制骑”,建立了以岳云为核心的岳家军骑兵;
5、部分楚簡讀書會成員(2021年6月28日,朱國雷供圖)
6、叔虞封唐之后,在位时间大致与成王相始终。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改称晋侯,同时把唐国改为“晋国”。
7、意思是: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
8、在古代中国,面对来自周边的军事竞争压力,为了成为后者,中原王朝往往或主动或被动地催生了一波又一波军事革新。伴随着战争,是王权易主朝代更迭。
9、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10、关于春秋战国之,有四种分法:
11、楚簡讀書會主要研讀先秦傳世與出土文獻,起初由何有祖老師和博士生吴紀寧於2017年6月首倡,後因故在2018年下半年暫停。自2019年9月重啓,除因疫情有所中斷外,迄今有序舉辦,累計研讀二十餘個楚簡篇目和近半《左傳》文本,在引領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方面效果顯著。
1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三次战役:①前127年,河南战役:卫青出云中,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置朔方、五原郡。②前121年,河西战役:霍去病出陇西,入匈奴千余里,大获全胜,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③前119年,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北进,全歼匈奴主力,匈奴北徙漠北,基本解除匈奴对西汉北边的威胁。汉东自朔方,西至令居,以六十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13、武器技术和作战方式,此时也有了巨大的革新:
14、《宋楚泓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本篇内容记述了春秋时期宋国同楚国争霸的历史,充分描写了宋襄公固守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结果导致宋军在泓之战中惨败的历史过程。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15、到春秋中后期,参战人数开始大幅增加,一次军事演习中,晋国已能动用四千辆兵车——十二万军队。
16、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代国君,子姓,名兹甫,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宋襄公也是宋国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后裔。根据《史记》记载,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是宋桓公的次子,为宋桓公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出,因此,宋襄公兹甫是嫡子,兹甫的庶兄目夷(墨子的先祖),目夷的母亲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兹甫以嫡子身份被立为太子。
17、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携红夷大炮亮相便力挫努尔哈赤亲率的后金大军,取得了双方开战八年以来的大胜,有史料称,宁远之战中的红夷大炮“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
18、宣公十三年至宣公十八年
19、“兵者,国之大事”到底是什么事?很多人严重误解了!
20、红夷大炮的横空出世警醒了以皇太极为代表的八旗精英们,后金很快开始了对红夷大炮的仿制,为避“夷”字之讳,改称“红衣大炮”。
三、宋楚泓之战左传 原文注音版
1、“胡服”类似于西北戎狄的衣短袖窄的服装。图为东汉石刻《胡汉交战图》,原件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2、周襄王八年(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国下了一场流星雨,陨石和暴雨一起落下。又一日,宋国都城一些居民无意间抬头看,竟然有六只鶂(yì,鸟名)在宫廷上方盘旋,远方刮起一股风,刮至宋国都城时,风速加快,于是六只鶂遇风退去。
3、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
4、曲沃武公代翼之后不到两年即死,其子晋献公继位。由此晋国进入第一阶段的大扩张。
5、地点:城濮(卫地,今河南范县,一说今山东濮县)
6、王敏,女,生于鲁、长于鲁,现居北京。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以书为业,读书、编书、著书,调词遣字笔耕方寸,寻章觅句编辑人生。
7、参战方:晋国一方,楚、郑为一方
8、公子目夷瞧着楚国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军白天渡河,明明小看咱们不敢去打他们。咱们趁着他们渡到一半,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宋襄公指着大旗上“仁义”两个大字,对公子目夷说:“哪儿有这个道理呀?敌人正在过河的时候就打过去,还算得讲仁义的军队吗?”
9、时间: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10、但如同所有的军事技术一样,马镫的发明是基于中原王朝的利益考量,但一旦发明出来,谁也不能控制它的流向与应用场景。马镫的出现让中国骑兵正式进入了重骑兵时代,“甲骑具装”成为了北朝骑兵鲜明的特点,这也让骑兵第一次具备了在正面决战中突破步兵密集结阵的能力。
11、在驱车从翼城到绛县横水倗国墓的路上,我去看了故城村遗址,在一片高地之上,地面已无任何遗迹。故城村离南梁镇约2公里,我在镇上吃了一碗极难吃的炒刀削面,除了咸味没有别的味道。倗国不见于任何史籍记载,可见也不能尽信史籍。
12、接下来,孙子说“不可不察”,一个“察”字,反映出他对战争问题的慎重态度,同时也引出了其后更为精彩的演绎。
13、在西北,清军的大炮遭遇了噶尔丹配备轻火器的骑兵军团。清准战争几乎完全以野战为主,清军的重型火炮不仅缺乏机动性,更不利于远征。初战不利后,康熙开始为清军大量配备的如子母炮等各种适应远征的轻型火炮。
14、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赴会。
15、意即: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便打了败仗成了亡国之君,(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16、在“第一次西炮东传”中,戚继光成为了当时中国军界中积极的应用者,戚家军成为了明军中装备西式火器多的军队,甚至作为中国版火绳枪的“鸟铳”也很可能得自戚继光的灵感。
17、《商君書》之《君臣》《禁使》《慎法》篇
18、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9、活下去才能伸张正义,活下去才能慢慢积累博弈优势,死了就只能优势尽失,就只能让别人为你伸张正义了。
20、战国争霸的顺序:①魏首霸中原:前344年,魏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发起并主持了“逢泽之会”,率12诸侯觐见天子,成为盟主;②齐秦对峙: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魏败;齐魏马陵之战,魏败,从此一蹶不振;前334年,齐魏徐州相王,魏霸权彻底丧失。随着魏的衰落,秦国崛起,齐、秦对峙局面形成。③合纵连横:合纵:合众弱攻一强;连横:事一强攻众弱。战国后期则发展为:六国联合抗秦即为合纵,六国分别投靠秦国即为连横。④远交近攻:秦、赵长平之战。
四、宋楚泓之战注音
1、在三国时代,为了在北伐时应对曹军的骑兵优势,特别是曹军的精锐骑兵部队“虎豹骑”,诸葛亮发明了“诸葛连弩”,号称“一弩十矢俱发”,曹军大将张郃就有可能死于“诸葛连弩”。
2、分析:狼瞫把一腔怨气发泄在敌军身上,而不是犯上作乱,与韩之战时的庆郑恰成鲜明对比,而战局胜负亦判然两样。可贵的是,秦穆公在殽、彭衙两次战败之后,仍然重用孟明,使其“增修国政,重施于民”,国力进一步强盛,终于称霸西戎。
3、讲究仁义道德的战争早就过时了,何来“义师”与“义战”?
4、缘由:殽之战后,秦国兴兵向晋国复仇
5、为了解决北伐时的后勤运输问题,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如果撇去那些怪力乱神的包装,简单说就是木牛为车,流马为舟,系统性升级了蜀汉的后勤运输体系。
6、这里是讲书君的私享与收藏。发现好书,升级认知,欢迎交流。
7、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8、结果:齐军骄纵(高固闯进晋军逞勇)、齐侯假义(被晋韩厥追击时,不让射击韩厥,“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而晋军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主帅“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御手解张“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因而晋军奋勇,齐师败绩。幸而齐侯御手逢丑父临机应变,与齐顷公掉换位置,使其侥幸逃脱。
9、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10、附録: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簡牘讀書會與會人員表及活動年曆
11、清華叁《祝辭》、清華九《禱辭》
12、结果:秦军行军中途,路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一面假托郑君旨意,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送信,及时拆穿了秦军的阴谋。秦军袭郑不逞,顺路灭了滑国,在回国途中,遭到晋军伏击,秦军三将孟明视、西乙术、白乙丙被俘。可惜晋襄公听了嫡母文嬴(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的谎话,放三人回国。
13、地点:氾南(郑地,今河南中牟)
14、分析:楚军败走,吴军紧追,到了清发(水名,在今湖北安陆),吴军准备攻击。夫概王说:“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吴军等逃跑的楚军渡过一半时发起攻击,果然又胜。孙子兵法也有“归师勿遏”、“穷寇勿迫”的说法,符合战场中的心理学。又,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奢,其子伍员逃亡,并终帮助吴军打入楚国,死后受辱,可谓自食其果。政治不修,等于给自己培养敌人。
15、泓水之战中,宋军率先摆开阵势,数量更多的楚军则需要渡河摆阵后才能进攻。当楚军渡河和摆开军阵时,部将曾两次建议宋襄公趁机袭击楚军,均被讲究仁义的宋襄公拒绝。等到楚军列阵完毕后,结局可想而知。宋军大败,溃不成军,甚至宋襄公自己腿部还遭到流矢击中,并于次年箭伤发作身亡。
16、巨鹿之战:是前207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歼灭秦军的一次战役,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项羽在战争中,破釜沉舟,军队只携带三天的口粮,以决死一战,终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此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军队的有生力量,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推翻秦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17、结果:双方本来势均力敌,巧合的是,晋、楚两军各有一位来自敌方阵营的谋士,而两人献出的计策全然不同。来自晋国的伯州犁(晋伯宗之子,伯宗被杀,奔楚,任太宰)给楚王一般性地介绍了晋军的动态,而来自楚国的苗贲皇(斗椒之子,其父被杀,奔晋,食邑于苗)给晋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计策,“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开战之后,晋军吕锜射中了楚王的眼睛,自己也被楚王身边的神射手养由基射死。楚、郑联军败退,晋军占了优势。即便如此,双方激战一天,仍然未分胜负。关键时刻,时任楚国中军主帅的公子侧(子反)醉酒误事,楚军“宵遁”,子反随后自杀谢罪。
18、1952年侯马新田遗址就被发现,此后不断发掘,1957年才提出它是晋都新田的可能性,1965年发掘出“侯马盟书”(《左传·定公十三年》“赵鞅入于绛,盟于公宫……”)之后,才终确定它就是晋都新田遗址。
19、时间: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
20、缘由: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扶植惠公回国即位,晋惠公背信弃义,秦国兴师讨伐
五、宋楚泓之战翻译
1、东方六国自毁长城,从此回天乏力。
2、各国对兵器质量也都重视。兵工厂的兵器都要打上合格证,即在上面刻上工匠、督造官等的名字。日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3、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振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4、馮西西、胡騰允、黃浩波、紀婷婷、李官麗、劉盼、邱洋、孫夢茹、魏振龍、吴紀寧、趙翠翠
5、宋襄公晚年去世之前,善待了流浪列国的晋公子重耳。
6、夔东十三家:明末清初,夔州以东地区的反清武装。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核心是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坚持抗清达14年之久。康熙元年清军进攻十三家军,康熙三年十三家军覆灭。至此,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抗清运动基本结束。
7、地点:泓水(今河南柘城)
8、到了唐开国时代,为了回应突厥轻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李渊启动了骑兵革新,告别了北朝以来盛行的重骑兵风潮,建立了一支以突厥为师的轻骑兵。
9、国内租车业虽有发展,但与美国、澳州相比,还是颇不方便,大都出在信用体系缺失上:比如高昂的押金(信用卡刷预授权),异地还车极其不便(未必有连锁店,且收取异地还车费用,提高用车成本)。好在我于侯马不需要异地还车,没有这个麻烦。
10、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同年冬天,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一党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11、此後,在中心何有祖、魯家亮兩位老師的推動下,讀書會形式有所變化。在成員組成方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管笑雪博士加入讀書會參與討論;在研讀内容方面,由單一的出土文獻文本擴展爲出土文獻與傳世史籍並舉,在研讀《岳麓書院藏秦簡(陸)》律令條文的同時,還安排低年級研究生領讀《史記》《漢書》等傳世史料,使不同知識背景的同學都能參與到讀書會的討論中來。
12、晋国为什么能够长期领导诸夏?想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3、地点: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
14、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应当)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军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儳chan进退上下无列)(军队本来是按照有利的时机而作战的,金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因此,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可以在险要的地方进攻。造成声势而激起士兵的斗志,发动进攻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15、参战方:秦国、晋国
16、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地。”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17、它一方面加强了列国间的融合,为专制帝国和中华统一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在两晋南北朝时代,作为骑兵历史上重要技术革新的马镫率先在中国出现,给了骑兵更大的平衡性,在高速冲击中更不易从马背上跌落。有论者称,这也是中原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优势压力下的一种“回应式”创新,马镫可以减少中原骑兵掌握骑射技术的训练时间,大大加快中原王朝编练骑兵军团的效率。
19、“齐惠公的小妾萧同叔子怀孕。因为她的地位卑贱,所以不敢说出来。她拿了一些柴草把儿子生在田野中,又不敢抚养他。有只野猫来喂奶,鹰来掩护他,有人看见就把他收养起来,因而给他取名叫‘无野’。”
20、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自赵武灵王时期开始到康熙王朝,在这历经两千年、二十多个朝代的时间里,在从未停止过的军事压力下,特别是分裂时间不短于统一时间的军事竞争之下,古代中国的军事科技与战术革新一路高歌猛进:
六、宋楚泓之战
1、后面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
2、竹帛越千年,舊識出新知。在構建學生培養體系的實踐過程中,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長期舉行系列的讀書研討活動,形成有效提升中心研究生學識和眼界第二課堂。這不僅擴大各年級同學的知識面,更使得中心師生逐漸形成緊密的學術共同體。
3、窝阔台继承汗位后,管理整个蒙古并继承了他父亲成吉思汗领土扩张的遗愿,窝阔台攻宋之战开始开展
4、怒晋军,并在晋军前来挑战时主动出击,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晋军一方面战和不定,不认真备战,一方面内部又出了叛徒,大战打起时主帅又慌忙下令退师,从而自乱阵脚,导致大败,只有士会带领的上军事先准备充分,遇事不乱,得以不败。
5、其晋国长期与戎狄杂居,并经常与戎狄通婚,杂交优生(如是总是出很厉害的国君与大臣,比如晋文公重耳就是晋献公娶大戎狐姬所生)不说,还经常调用戎狄军队征战中原,比如全歼秦三军的崤之战(前627年,晋襄公时。我去年曾去灵宝县崤函古道看过),就是晋军与陆浑之戎联军埋伏包围秦师的。
6、结果:此前,吴王阖庐采用伍子胥的计策,分兵轮番骚扰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此战中,楚军内部失和,令尹子常不等迂回敌军后路的沈尹戌包抄到位,抢先开战,三战而不利。阖庐之弟夫概王率领部属五千人冲击子常,楚军大乱,吴师大败,接连五次交锋,直入郢都,楚昭王逃走,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复仇。
7、参战方:宋国、楚国
8、其晋齐秦楚发展成为大国有一个共同原因,他们位于诸夏的边缘,外部皆蛮夷戎狄,在春秋初年还不好意思兼并诸夏国家时,易于对外扩张疆土——其实很快也就没啥不好意思的,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时期就开始兼并其南边的姬姓小国啦。其实齐晋秦楚四个大国,只有晋国是与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国,合该他领导诸夏。(以我观之,韩赵魏“三家分晋”实为华夏历史不幸之源头,倘若晋不如此中衰,虎狼之国秦断无机会一统诸夏,秦制也不至于肆虐华夏两千多年。试想若是晋国统一中国该会怎样。)
9、清乾隆年间曲沃知县张坊考证曰:“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西经青玉峡,东流伏石罅至白石山,悬而为沃泉,又东经白水村,九曲而北于浍,罅西流汾。凡曲沃、新田两都襟带,皆此沃水之所萦回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来。”《晋国史》依此判断曲沃不可能在闻喜,“翻遍闻喜县志并没有这种关于曲沃地形地貌的记载”。但《晋国史》没有说明“曲沃在今凤城乡”的理据,只说曲沃不可能在晋国封地之外,而当时的今闻喜一带尚未纳入晋国疆域范围。
10、时间:鲁文公二年(前625年)
11、比如春秋时期著名的战役——城濮之战中,交战一方的晋国兵车仅有七百辆,战士也就两万余人。
12、怛罗斯之战:怛罗斯之战是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的会战。750年,高仙芝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并杀死塔什干国王。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751年,高仙芝领导的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之战中败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被迫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阿拉伯和欧洲之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3、据班固《汉书·地理志》的划分,宋国是周朝十三个民俗区之具有独立的民俗和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
14、地点:邲(今河南郑县)
15、分析:孙子兵法专有“用间”一章,孙子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伯州犁和苗贲皇可以分别视作双方从敌方获得的间谍,而间谍作用的大小在此次战争中起到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奇怪的是,晋军的卻至三次遇到楚共王,“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王也派使者问候;韩厥和卻至都有机会抓住郑伯,但是一个说“不可以再辱国君”,一个
16、到战国时期,因为铁器的推广、平民的大量参军以及弩的发明,战车的地位严重下降,步兵遂成为重要的兵种。
17、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使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18、我这次的古晋国之旅,虽短短一周时间,却早有计划,分别以运城和侯马两地作为营地,以此二城为轴心在周边四处寻访。之所以选择侯马,就是看到它作为晋都新田,本身有几处遗址,另外其它各处古晋国遗址,均在其周围。原本计划在侯马住三天,但到了侯马之后,我就决定租车周游,以快速转换空间换取时间,结果是一天之内就把周边各个想去的地方都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聪明之举,省了两天时间,这也使得我可以提前结束晋南之旅。
19、宋襄公逃回睢阳,受了很重的伤,不能再起来了。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咱们的仇人,千万别跟他们来往。晋国的公子重耳挺有本领,手下人才很多,他现在虽然在外面避难,要是能够回国的话,将来一定是个霸主。你要好好地跟他打交道,准没错儿。”
20、宋楚泓之战,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非要等楚军渡得河来,摆好阵势,杀将过来,才跟人家接战,结果失去机会,大败而归。
1、符合《左传》所提倡的尊重精神!”
2、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
3、的时间里,我们共同阅读。
4、特种兵的待遇好,但选拔标准也相当苛刻,差不多只有那些能着全套甲胄,佩弓弩剑戟,带三日干粮,一日跑完马拉松的人,才有资格入伍。
5、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6、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既:尽。及:等到。济:渡过。既济:已经渡河。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股:大腿。门官:国君的卫士。重:再次。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鼓:击鼓(进军)。赞:助。胡耈:年老的人。服:向敌人屈服。用:施用,这里指作战。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鼓:击鼓进军。儳(cha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勍敌:强敌
7、“带甲百万”也就变成了衡量军事强国的主要指标。
8、分析: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的话大概是一种古代确曾存在过的战争规则,而在春秋时就已被多数人抛弃了。事实上,战争总是有规则的,今天也有不能杀降的国际公约。所以,宋襄公其实体现了一种古代的贵族遗风,其精神是可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