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史
1、前两首都是咏人物,下面看看咏古的诗,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是南朝金陵的达官贵人所居之地,到了唐朝时,乌衣巷失去了过去的繁华。刘禹锡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物,第三句引入了一个特别的意象“王谢燕”,以今古对比抒发了兴亡之感。
2、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 咏史怀古诗所抒发的主要情感有哪些1)怀人伤己①对比失落型 ②同病相怜型(2)以古映今 ①古盛今衰,兴沧桑之感 ②借古讽今,敲警世之钟 ③怀古伤今,抒家国之叹
3、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4、俗小品和散文佳作。现陕西省作协、陕西省楹联协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等组织成员。他是一位热爱业余创作的退休人员,也是一位文墨联璧的书法家。
5、咏古迹要注意对于景物的描写,注意今古之间的对比。
6、注:秦官宦,大奸臣。搞沙丘政变,扶二世,逼死公子扶苏,蒙恬、李斯。后为秦王子婴除掉。
7、注: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少有名,受大臣排挤,遣事长沙、梁怀王太傅,以不得志郁郁而亡,有“过秦论”等名篇传世。
8、这是第五首,怀念的诸葛亮,这首诗可以和杜甫的《蜀相》一起欣赏: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首诗都赞颂了诸葛亮的雄才伟略,三分割据是对其功绩的描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但是结语都消沉郁结,对于诸葛亮“汉祚终难复”、“未捷身先死”表达了深深的遗憾。
9、怀古诗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者多为今夕盛衰人事沧桑之慨;
10、注:吕(前892-前235)姜姓,吕氏,卫国濮阳人,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编有《吕氏春秋》,扶持秦庄襄王即秦王嬴政之父,为相,权倾天下,为秦兼并六国有重大贡献。
11、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12、尾联作者锋芒所向是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的高统治层。从刘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兑现的封侯许诺,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的洋洋得意,再到朱元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自外其教”,应“诛其身而没其家”的酷法,再到清初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字狱案,谙熟史事的龚自珍深悉底里,于是借田横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他们才是造就这些“黑幕”的总后台。作者真正可贵的思考蕴藏在后这一问中。
13、《咏史》唐·李商隐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14、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15、注:姜太公,名子牙,周武王之岳父,又称吕尚,帮周武王伐纣之军师。
16、《咏史》是诗人高适创作于盛唐。这首诗是写于未入仕途之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因他自以为是“天下士”,却只得到个“封丘尉”,于是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视的悲愤情绪。此篇虽题为“咏史”,实则是诗人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的愤懑。
17、咏史——唐·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18、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辆车都有一颗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19、而咏史诗多因事兴感,抚事寄慨,所寓者多为对历史人事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咏史与怀古的区别即歌咏的触发点不同。此外,二者以正式名目出现在诗题上,时代亦有先后,相距几乎有四百年光景”。
2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二、咏史诗
1、第一句是说,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题乌江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3、“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4、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可见范雎的贫寒是多么惹人同情。
5、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6、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
7、颈联写江上晴雨风云变化,暗喻人间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8、国际大型平台,谢谢关注
9、注:丰镐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
10、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11、注:张,山西万荣人,战国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师鬼谷子,秦惠文之相国。
12、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13、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14、左思的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史诗,而是颇有深意的咏怀诗.所咏之怀包括两个元素:叹穷和言志.诗人从三个维度抒写困穷处境:对造成困穷处境原因的辩白、对摆脱困穷处境的期待、对身陷困穷处境的超脱;从三个层面表现人生志趣:立功扬名、著书立说、隐居高蹈.叹"穷"和言"志"共同构建了真实的心灵史,因而使诗歌不仅有对"穷"的不平之气,更有一种壮逸之气,而这种壮逸之气不仅包括立功扬名、著书立说的雄壮之气,也包括隐居高蹈的超逸之气.由于巧妙地运用赋、议论、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15、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16、诗体是七言律诗,对仗要学习老杜纡筹策、一羽毛的宽对方式。整首诗除了第二句都是评论,通篇以评价为主的唐诗中并不多见。王安石 咏古翻出新意北宋王安石曾经为王昭君写过2首诗,有1首是这样的: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这是一首古体诗。
17、颈联反映了士人在文字狱高压政策下的处境和苟安态度。诗句中既表现了诗人对清政府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的愤恨,也对那些不顾国家利益、只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了不满和慨叹,对现实的另一端、与官场相对照的“士林”心态予以揭皮见骨的描摹,痛下针砭。表示了作者对高压下的知识群体的柔媚、怯懦充满愤懑与同情,从而引出结尾两句。
18、举报者,是想做奴隶而又坐稳了奴隶的人
19、注:公刘,姬姓,先祖弃
20、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古就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咏古迹
三、咏史左思拼音版
1、白话译文:玄武湖已成了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扩展资料:李商隐咏史诗往往借助抒慨、设问、反问等方式,在篇末将全诗意蕴凝聚起来,以加强咏叹情调,也使整首诗显得奇警遒劲而又韵味深长。
2、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3、《汉宫词》唐·李商隐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4、.唐·高适·咏史“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感慨识人于贫贱之难。战国时魏国范雎被须贾诬告险死。后雎逃秦改姓名当宰相,助秦征伐,威震天下。魏遣贾贡于秦,雎乃敝衣而谒贾,贾怜其寒赠雎绨袍。诗谓:须贾尚有绨袍相赠,似还怜惜范雎贫寒。不知范已名重天下,仍视之为普通布衣。
5、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6、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7、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
8、注: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9、嵇康诗||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
10、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11、颔联是写景,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写景也有今古的对比:千官冢、六代宫。
12、犹作:还当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13、咏史·郁郁涧底松“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
14、注:半坡展览馆,瓦盆器物上的图纹,
15、除书法之外,尤好文章,已出个人专集有《仓颉故事》、《字圣仓颉》、《应酬集》、《王孝文对联集》、《新吊祭文集》、《对联新编》、《应酬新编》,发表了很多民
16、虽然经常放在一起提及,但是咏史诗和怀古诗歌两者具有一定差别,咏史一般多论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者往往会有自己的观点融入,具备相当主观色彩,其中的议论性更强。怀古诗则一般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主要是借古喻今,这种写作方式的抒情性更强。
17、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盻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18、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第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第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19、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到了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三都赋,就拍着手直笑,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待左思的赋写出,陆机从心底叹服。
20、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
四、咏史其二左思
1、注:战国时,韩国水利专家,
2、为挽救唐王朝的政治危机,唐文宗希望能改变宦官专权的局面,然而,两次谋诛宦官的行动都因为用人不当而遭到了失败,乃至于自己也抑郁而死。此前,诗人对唐文宗是有微辞的,但移家长安后,或许是因为唐文宗已经去世,或许是对时事艰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人一反过去的批评态度,对唐文宗寄予了同情。“咏史”是这首诗的切入点,首联总括历史上的兴亡之事,突出“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思想。颔联深化首联提出的思想,具体地叙述历史上重视贤臣良将的事迹。颈联逆笔挽起,以“运去”、“力穷”慨叹唐王朝气数已尽、崩颓之势难以逆转的现实。尾联用典,以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事转向哀悼唐文宗。言尽意未止,将诗人关心国事的忧患意识寓于其中。
3、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4、“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左思著名的《咏史》诗中的第二首.诗一开头就用比兴的手法,以涧底松来比喻怀才不遇的寒士,以山上苗来比喻凭借门阀世代卿相的士族,深刻地揭露了西晋社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畸形现象.对扼杀人材的门阀制度发出了愤慨的抗议.其态度之激烈、笔锋之尖锐,在整个西晋六朝都是不多的.
5、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6、注:参观宝鸡青铜博物馆。
7、首联写在繁华的东南地区,那些依附权贵、沽名钓誉的所谓“名流”,都是从个人利害出发互相勾结和倾轧,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作者客居昆山,俯仰东南士风,感慨颇多,所以在诗中着重讽刺了江南一带“社会名流”争名逐利的卑劣品行以及官场为小人所把持的现状。
8、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
9、咏史诗:一种是对古史抒发己见或是怀念,例如《赤壁》杜牧 另一种是借古讽今,对现今政治纰漏的不满或是对统治者的告诫,例如《咏史》左思 咏怀诗:范围广,部分咏史诗可包括于内,咏怀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例如《咏梅》等 咏史诗中大多会包含典故,会出现事情人物,而咏怀诗多是有个意象来寄托作者情感 个人总结,有纰漏处请谅解,谢
10、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历史典故主要有哪些?晚唐咏史诗喜写开元、天宝旧事,如唐玄宗、杨贵妃。以小见大,讽喻隋唐是晚唐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点。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三种情况,
11、颔联中说“名流”中之官场,既有手柄大权、铜气熏天之“牢盆狎客”,亦多团扇麈尾、高谈阔论而百无一能之贵介子弟,那些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即所谓的“名流”,在当时的社会操纵全局、窃据高位。诗句中虽未具体揭示“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也没直接描写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但整个社会被这样一批狐群狗党所统治,不难想见这表面上繁华绮丽的金粉世界是怎样的乌烟瘴气,二者共同酿就的恶浊之风深为作者所厌憎。一“操”字、一“踞”字本无褒贬,此处却写得极富动感、极冷峻,鞭挞之意鲜明自见。
12、注:庄公奉命伐西戎,以功封大夫,襄公有功于克申侯,战西戎,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正式封诸侯。自此秦国出现,名列诸侯。
13、注:战国时,义士,著名刺客,以“刺秦”名扬古今。
14、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同时擅长道家的阴阳术。左思相貌难看,不善言辞,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壮丽。他也不喜欢与人来往,有空就呆在家里。左思写《齐都赋》,写了一年才写成。
15、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16、注:秦朝待治博士,秦亡,投项梁,楚怀王,后转投刘邦,为太子太傅,邦刘邦,制朝仪,司马迁推其为汉家儒宗。
17、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他们或依附权门,窃踞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结句才接触史事,以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的用心。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深刻而又辛辣地把对“名流”的揭露提高到对清王朝统治的批判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18、这首诗的特点在于一是表现为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二是表现为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三是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19、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20、“咏史诗是直接由古人古事的材料发端来创作的,
五、咏史八首
1、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流。
2、反过来说,如果鉴赏的话也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加上对于作者本人创作环境的了解即可。
3、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4、《过陈琳墓》唐·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